Ted McCain:面对颠覆性创新,教育准备好了吗?


2015-07-31 07:00

核心摘要我们今天面临的变化发声得非常快,甚至可以说具有戏剧化特征,对此我们感到震惊。学校对于这种飞速变化有...

06b06BC2015731.png

核心摘要

我们今天面临的变化发声得非常快,甚至可以说具有戏剧化特征,对此我们感到震惊。学校对于这种飞速变化有妥善的应对之策吗?没有……这也是全世界面临的一个普遍挑战。教育者正在学习如何应对这种情况。我的角色是警醒大家注意这个问题。应对这个问题,需要付出很多,好在变化刚刚开始。

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创造一种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氛围,首先要允许学生失败。失败是学习的一种方式……我们想创新,就要让人们可以在自由状态下激发出一些想法,而不用担心这些想法是否错误,是否会被惩罚。

本报记者 叶渔 北京报道

“来看看这个世界在发生什么变化,思考一下我们的孩子会面临怎样的未来。每个国家的教育者都面临着挑战,来帮助我们学生取得未来的成功。”

在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主办的“2015中美校长高峰论坛——美国年度荣誉校长北京行”活动上,国际知名教育家、加拿大INFOSAVVY21主管Ted McCain以此开始了他的演讲。

在Ted看来,今天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颠覆性的创新改变了我们工作、娱乐以及生活的方式,影响到我们和人们交流的方式。而由技术带来的变化,终将对教育产生影响。

21世纪以来,我们正在经历一些“指数性增长”——指数性增的一个特点是,一开始你可能没发现什么变化,但当你意识到变化的时候,你已经被震惊了。

“当你注意到出现某些事情的时候,它已经变成这样了,所以这是一个戏剧化的效果。为什么互联网给我们带来这么大的变化?在过去40年的时候,互联网并没有发生大的增长,但是一下发生指数性增长,一下改变了我们的生命,好像一夜之间发生的,这就是指数性增长的力量。”

Ted认为“那我们学生怎么办?他们会找到什么样的工作呢?如果说我们有这样的责任来帮助学生面对今后未来的挑战,我们必须要了解将来会有什么样的工作,学生需要有什么样的技巧、技能。”

Ted MacCain认为,为了应对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有9种技能是所有学生都需要的,“如果他们能够具有这样的技能,他们就不会惧怕未来的挑战”。

在英语里面,描述这九项技能的词都是由I开头的,所以简称为“9I”。第一个I是intra-personal(内省能力),第二个I是interpersonal(人际交往),第三个I是independent problem-solving(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个I是interdpendent collaboration(相互协作),第五个I是information investigation(信息检索能力),第六个I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信息沟通能力),第七个I是imagination creativity(想象与创造力),第八个I是innovation creativity(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第九个I就是internet citizenship(网络公民意识)。

“如果孩子们不能掌握这九项技能,他们就会失败。我们的学校需要帮他们准备好进入世界,但是还要超乎其上。”最后Ted引用肯尼迪总统的话结束他的演讲:变化是生命不变的定律,那些只留恋过去和现在的人一定走不到未来。

演讲结束,Ted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就教育变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等话题,进一步分享了他的思考。

挑战,才刚刚开始

《21世纪》:正如你提到的,颠覆性的创新改变了我们工作、娱乐以及生活的方式,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在改变着一切。今天,全世界的学校面临着“共同的挑战”。我的问题是,面对这样的挑战,你有没有发现一些学校做出了非常好的应对?若有,能否具体讲一下他们是怎么做的。

Ted McCain:正如我演讲中提到的,我们今天面临的变化发生得非常快,甚至可以说具有戏剧化特征,对此我们感到震惊。学校对于这种飞速变化有妥善的应对之策吗?没有。但是我注意到,很多学校已经开始采取措施,一些学校已经有了明显改变。比如哥伦比亚大学的附属学校。

刚才哥伦比亚大学附属学校校长介绍了他们的一些做法,比如他们强调“多元化”和团队的合作,注重协作与创新;同时,他们希望教师能够把学科知识和对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了解融合到一起,了解学生们处在什么处境,了解未来是什么样的,找到他们的特点。让学生要有自我的意识,学会自我的管理,同时要有社会意识,要学会协作,同时要学会管理关系,等等。虽然他们没有将这些称为“9I”,其实他们关注的就是这九种能力。

《21世纪》:面对急剧变革的世界,你认为九个方面的能力非常重要(9个I),这9个I和通常所说的4个C(即审辩式思维、沟通能力、协作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区别何在?

Ted McCain:9I是4C的拓展或延伸。世界正在发生改变,我们必须调整方法,关注一些新技能。因为我在教育方面的工作,我开始采访一些人,阅读相关书籍,进行相关研究及规划设计。我认为,9I这是我的最佳设想或猜想,强调了一些基本的技能。

4C的提法非常好,但也有一些疏漏。比如演讲之后,很多校长和教师问我道德特征的问题。中国人很关注这一点。但我并没有就此展开讨论,其实我提到的内省力,就包含了道德特征的一些方面。

另外,4C的一些提法较为含混,9I将一些能力更加明确地提了出来,这样能帮助老师更好地教学,准确地进行评估。

技术只是工具,

我关注的是教育本身

《21世纪》:在演讲中,你提到“在教学中应该增加视觉的使用”,视频的使用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同时你提及“现在学生读的越来越少”——我们知道,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能力(技能),学生越来越依赖于视频,会不会导致学习能力的下降?

Ted McCain:关注这一点很有价值。因为阅读的确非常重要,它是一项审辩式技能。

所以我们现在在“走钢丝”。一方面,我们要知道,视频音频等对学生学习很有帮助,借助这些,学生可以进行体验式学习,他们可以从二手体验转为直接体验。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必须付出双倍的努力来提升教育技能,因为为了消遣而阅读可以用电子设备来完成。

这种现象来得太快。这也是全世界面临的一个普遍挑战。教育者正在学习如何应对这种情况。我的角色是警醒大家注意这个问题。应对这个问题,需要付出很多,好在为时尚早。

《21世纪》:技术是我们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技术也是我们生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技术确实也在改变教育。但你却又一再强调“我们的关注永远是学习的任务,而不是技术工具本身”,请问这是为什么?

Ted McCain:因为技术就是工具,就像我们在学校里边,教学生写字,但不教铅笔一样。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们获得这些技能,而不是传授技术。

技术日新月异,在不断的变化,比如电脑原来有一间房那么大,后来体积越来越小,再到现在的可穿戴技术。而一些技术还会逐渐在我们生活中消失,因此,我关注的焦点并非工具,我只是要用最好的工具尽自己所能实现“9I”的培养,如果关注技术,我们只有被动追随,因此我们只是用新式工具来进行教育和教学。

创新人才培养,

首先要允许失败

《21世纪》:世界各国现在都十分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在你看来,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来说,哪些要素是非常重要的?

Ted McCain: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面临很多挑战。

我们谈论创新创意能力时,在许多情况下,关注点不自觉地会集中在课堂,没有创造性的环境不会产生创意。

首先我谈一下创新思维的三种元素:聚合思维、发散思维和元认知。聚合思维是把不同的观点合并起来,从中找到意义。这样一种思维的方式是当学生在解释或者总结,或者做对比的时候使用。而发散思维要创造出各种想法、选择、假想和可能性,而不仅仅是找标准答案,这种分别思维是找到怎样去找到答案,而且有不同方式的答案。然后是元认知,这是对自己的反思能力。这样一种能力实际是告诉我们在哪些方面更擅长一些。现在学校比较强调的是聚合思维,比如说在科学和数学方面,分析的能力,还有历史的研究能力,不太强调的是发散思维和元认知,因为二者在测试中很难衡量。但这两种思维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需要的。

另外,我们需要创造一种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氛围。首先要允许学生失败。失败是学习的一种方式,比如学走路的时候总会跌倒,跌倒爬起,跌倒再试,慢慢就学会了走路。跌倒很痛苦,很疼,但是小孩子会有领悟。因此我们想创新,就要让人们可以在自由状态下激发出一些想法,而不用担心这些想法是否错误,是否会被惩罚,是否会失败。比如托马斯·爱迪生,他尝试了上千次才发明了灯泡。尝试,失败,再尝试,再失败,最终成功了。

而教育系统已经习惯了聚合思维。学生一般只有一次尝试机会,失败了就很糟糕。实际并不是这样,这种方式只能让人学到技术性的技能,我们应当让孩子们拥有这三种思维习惯,而不是只关注其中之一,否则不利于孩子们的创造能力培养。

《21世纪》:你此前是否来过中国?之前你对中国教育的想象或认识是什么样的?在经历深圳、广州、西安、上海和北京五场与中国教育工作者对话之后,你对中国教育或中国学校的印象有没有什么改变?

Ted McCain: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中国人民非常友好热情开放。

我生长在加拿大,在冷战的环境中长大,一直觉得中国非常神秘,也从来没有想过会来中国,所以就没对中国教育进行过想象。

这次,有机会到中国来,与中国的教育者和校长进行交流。尽管双方有着历史和文化上的差异,但在关心人的发展上是相通的。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教育的激情。

教育的发展现状与我在演讲中描述的现状非常吻合,比如在广州、深圳、上海和北京,我看到很多东西发展非常快,让人有措手不及的感觉,可以看做我演讲内容内在的逻辑有一个外在的表现。

中国教育者和之前接触的教育者都是一样的,都真心的爱孩子,希望每一个孩子成功。我去美国或其他国家地区演讲时,也会感受到文化差异,因此常常提醒听众,你得过滤,根据你自己的情况来吸收。不需要过滤的,是对孩子成功的渴望。(编辑 李二民)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