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8月主要经济指标的陆续出炉,下半年经济回暖慢于预期,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形有波动,势仍看好”。“经济并未...
随着8月主要经济指标的陆续出炉,下半年经济回暖慢于预期,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形有波动,势仍看好”。
“经济并未企稳,甚至还有进一步下行的风险,所以要先让经济稳起来,把稳增长放在第一位。”这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对于当前经济的判断。
今年7月10日,张军曾受邀参加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主讲“中国GDP增长与社会流动性”,他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依旧重申,当前经济发展并不缺乏流动性,但流动性并没有拉动实体经济增长,投资持续萎缩,因此要特别警惕经济通缩加剧,短期内可通过启动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来作为摆脱通缩的突破口。
他建议,就当前宏观政策走向而言,调结构应先让位于稳增长,需尽快遏制住经济下行的压力,转而才能为调结构创造条件。而且,由于整体宏观经济下行,货币政策效应实际在下降,因此宏观调控要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发力基础设施、房地产投资。
稳增长应放在第一位
《21世纪》:8月进出口、工业、消费和投资等主要指标数据陆续出炉,你怎么看待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
张军:这些数据和我的预期比较接近,投资进一步下行,今年前8月,固定资产投资延续了上半年下滑的趋势,从去年年底的15%左右跌至现在的10.9%,还是在往下走。
分领域看,房地产投资一般占固定资产投资的30%左右,其增速在8月由正转负并创年内新低;工业方面,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只有6.1%,一般而言,工业增加值占GDP的40%左右,按照现在工业增速来算,工业只贡献了2%左右的GDP,所以可以想象(三季度)GDP很难超7%。
所以我觉得8月的经济数字还是比较严峻的,经济下行压力还是在进一步加大。但政策的方向都是对的,需叠加到一个时候才会出现拐点。
《21世纪》:你认为经济回暖慢于预期的原因是什么?
张军:二季度以后,我们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
一是资本市场出现了一些动荡,这是一个原因。国内资本市场,进入7月份,特别是6中旬后,开始出现大幅跌宕,这对国内经济还是有比较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是受新兴市场国家经济恶化影响所致。我们的贸易现在增长最快的不是美国、欧洲,而是新兴市场国家,所以他们的经济恶化,对我们的出口影响很大,原本预计出口是稳步回升的,但现在看还是很严峻。
比如,我国对主要发达地区的出口在8月份均出现不同程度改善,而对东盟、印度等新兴市场出口增速均大幅下滑,像前期表现亮眼的对东盟出口,从上月的正增长1.4%转为-4.6%。
这很大程度上跟美国加息预期增强有关,所以在此背景下,全球资本开始出现逃离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现象。
《21世纪》:你是看好中国长期潜在增速的一派,就当前经济形势而言,调结构和稳增长应该孰轻孰重?
张军:我们测算,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增速在8%-8.5%的范围,所以现在经济是低于潜在增长率,那么这种情况就说明存在缺口。主要还是投资需求比较弱导致,这和目前政策面注重存量而不注重增量有关,所以我觉得还得加大增量的力度。
这种情况之下,经济还是要靠增加投资需求,逐步让经济暖起来,产生可以让经济滚动的动力。现在仅仅把注意力放在存量上面,比如化解产能过剩的问题、债务的问题,这个是需要,但是只是一部分,还是要考虑怎么才能有增量,也就是要把增速拉起来,这样才可以逐步带动存量的问题。
要先让经济稳起来,把稳增长放在第一位。
突破口在基础设施投资
《21世纪》: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8月CPI终于在整整一年之后,重回“2”时代,PPI却同比下降5.9%。对此你怎么看?
张军:现在全球都有通缩压力,经济持续下行,PPI连续负增长,它实际动摇的是供给这一方的信心,尤其是投资者。如果消费者都开始动摇了,那么他们可能就开始储蓄,减少当期的消费,本来投资需求就很不旺盛,全球经济复苏缓慢造成贸易需求不足,那如果消费需求也不好,大家都去储蓄,一旦形成这种局面,那就很难刺激了。
《21世纪》:造成PPI持续下行的原因是什么?是否与流动性有关?
张军:主要原因是目前投资需求严重不足。现在中国并不缺乏流动性,总体从社会融资规模来看,并不缺钱。虽然今年央行不断向商业银行释放流动性,但商业银行并不是不断向投资需求放水,这个中间是不能划等号的。因为流动性在2008年之后开始逐步脱离实体经济,也就是没有拉动经济增长,相反巨大的流动性被用来偿还债务的利息与本金。
所以,虽然流动性本身规模不存在问题,但需要靠降准降息把它投到需要融资的项目里去。要靠不断改善商业银行和投资项目之间的关系,能够让商业银行对投资风险有一个更好的评估,而不是光看宏观经济的问题,因为央行也不能直接干预商业银行的贷款。
《21世纪》:在你看来,解决通缩之道是什么?
张军:其实不是靠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也不是完全靠解决债务问题,还是靠政府政策把投资需求给拉上去。
要恢复信心,那就需要找准突破口。以往突破口其实是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我想今年还是应该这样,不会有什么变化。所以在短期内,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也是政府这边可以适度用来作为摆脱通缩的方式,最重要的还是要启动基础设施建设。(编辑:何苗,如有问题或建议请联络:hemiao@21jingji.com)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