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VR(虚拟现实)头盔,在地球的这一头和艺术家一起“沉浸”纽约街头,从午夜到午后,从藏身人流到爬上直升机打...

戴上VR(虚拟现实)头盔,在地球的这一头和艺术家一起“沉浸”纽约街头,从午夜到午后,从藏身人流到爬上直升机打开“天眼”。纽约时报再次惊艳业界,它向用户送出百万只简版VR头盔“谷歌纸板”并将上线虚拟现实APP的消息在社交媒体被刷屏,让人重新审视该报杂志版半年前结合一期封面故事所做的VR尝试。封面故事叫“行走纽约”,VR被用来艺术化再现可步行的城市。随着VR设备的普及,下一个尝试者很快就能走得更远,将可步行城市的沉浸式体验,由艺术抽象变为生活现实,将VR从制作揭秘短片引入到还原步行城市的真实点滴。
时报杂志的封面故事“行走纽约(Walking New York)”,可谓前卫。时至今日,它在纽约时报官网上的呈现形式,还是一个互动的页面:这个关于行走纽约的故事,来自于众多纽约客,他们通过时报杂志的社交媒体账号在纽约地图上分享自己生活中的行走地点与故事,在传统的文章目录之外,时报杂志为这些地点与故事专门建立并留存了这样一个互动页面,结合文字、图片与地图一一展现。而封面图片的制作过程,被拍成VR影片,以期在分享中带入参与感。
《一座脚下城市的历史》,封面故事里的这篇文章回答了“行走纽约”为何有意义。纽约作为美国最伟大的步行城市的名声无可置疑,但究其原因为何如此却又不那么确定,尤其是与旧金山、波士顿、新奥尔良等这些城市相比。纽约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作者简·雅各布斯获得成长的地方,她喜欢在纽约的街头行走,虽然她书中的尖锐批判大多针对这座城市并来自这些行走经历,但这并不能否认她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她将此书题献给纽约。
“行走并不仅仅是了解纽约的方式,它是成为纽约客的方式。”既然这个封面故事将行走之于纽约的意义,上升到了如此高度,那对天天行走在这座城市中的人来说,他们又能在“成为纽约客的进度条上”前进到多少呢?
这期杂志的封面图片无疑是震撼的,一个大大的行走中的人的图片,被粘贴在纽约城中的一块三角形的街口地面上。照片是乘直升机航拍所得,而巨大的图片本身是在夜里被一条条地拼接粘贴到地面上的。白天,走在这街头,因为图片太巨大,根本无法获知脚下有这么一个大大的人,其步行的姿态,只能从直升机俯视得见。这也许就是这个封面故事想要借助这张图片所要表达的意思。想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这种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表达过程?时报杂志联合VR制作公司VRSE将封面图片的制作过程拍成了VR影片。
但遗憾的是,时报杂志的VR首秀仅仅止步于此。
或许是由于成本考虑,又或许是因为半年前谷歌街景与VR的结合还未问世,行走纽约的VR运用没能将征集到的一个个行走故事原地再现,哪怕是回到同一地点再现故事发生多年后的今时今日。时报官网上,这一个个关于行走纽约的文图故事(walk essays),我们姑且称为“我的街头纽约”,若能以一个个VR短片或者球面照片的形式放到即将推出的NYT虚拟现实APP上,将会是何种体验?如果再进一步,我的街头纽约(甚或其他更多城市),成为一个UGC(用户产生内容)的VR分享平台,它将在多大程度上改写城市旅行指南的书写方式、并对“我要去哪儿的决定”产生多大的影响?连背负百年传统的纽约时报都行动了,一切皆有可能。(编辑 马红斌)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