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ID ]企业名称:广州凯路仕自行车运动时尚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创业时间:2010年创业地点:广州创始人:邓永豪商业模式:直销模式,线下整合服务点,转型综合店模式。融资情况:2014年6月挂牌新三板。上周,南都记者来到凯路仕自行车的旗舰店,在这个藏身于广州高端社区“广粤天地”的店面,见到了凯路仕自行车创始人邓永豪。和南都记者一见面...
[企业ID ]
企业名称:广州凯路仕自行车运动时尚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创业时间:2010年
创业地点:广州
创始人:邓永豪
商业模式:直销模式,线下整合服务点,转型综合店模式。
融资情况:2014年6月挂牌新三板。
上周,南都记者来到凯路仕自行车的旗舰店,在这个藏身于广州高端社区“广粤天地”的店面,见到了凯路仕自行车创始人邓永豪。和南都记者一见面,邓永豪就坦言,选址这里主要是做口碑,店面目前也做到盈亏平衡。不过从整个渠道布局来考虑,他深感靠一个品牌养活一家门店的“专卖”时代已经过去,接下来要更多地转向多品牌销售的综合店。
赛事增加用户粘性
在自行车这行,邓永豪打拼了22个年头,从代理干起,到拥有自己的品牌。原本主要做欧洲市场的生意,及至近年运动休闲自行车的消费在国内兴起,于是把品牌拿回中国销售,还成为中国近十年唯一一家登陆资本市场的运动自行车企业。
在“凯路仕”的旗舰店,南都记者看到里面陈列了各种款式时尚的自行车,比如复古车、旅行车、折叠车、童车等等,价位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邓永豪介绍,凯路仕的用户群体是25-40岁的都市白领、中产阶层,以及具有独特生活品位、追求高品质休闲生活的人士。在他看来,“自行车购买是典型靠口碑传播的产品,很多买自行车的人,或多或少都是受身边爱骑行的朋友影响,所以与其在大众渠道打广告,还不如选好渠道匹配开店。”
而对于懂性能、重品牌的专业爱好者,意见领袖是带动口碑的一个更好的路径。他们的另一个运动自行车品牌“烈风”,就特地请法国山地自行车车手、悉尼奥运冠军马丁来担任设计师兼代言人,以实用竞技和高性能合理搭配作为卖点,品质按欧盟标准。
再好的自行车,如果没有骑行的场景也会让人觉得乏味。在这点上,凯路仕一直热衷于举办自行车的赛事活动,活动方式是由当地的经销商承办。比如“烈风杯”就是针对专业爱好者的全国自行车联赛,每年举行4站比赛。对于每一站的城市选择,邓永豪一看当地的客户基础,能召集多少人来参加;二看骑行环境,有山有湖的二线城市也许比到处是马路的大城市适合,像泉州、郑州、昆明、广州、佛山等地都反响不错,每站有上千人报名。到明年,还将新增针对普通爱好者的骑行活动。
售后外包轻装上阵
“凯路仕”和“烈风”定位不同群体,相应地在销售模式上也有差异。
在邓永豪看来,越是专业的骑行爱好者,越强调性价比,这也是为什么“烈风”不走“凯路仕”的加盟店销售,另找更短的路径。
事实上,“烈风”这2年尝试过多种销售模式,比如微商。据邓永豪称,自行车是个低频市场,通过朋友圈介绍来卖自行车,其实效果不甚理想。
反复斟酌,邓永豪觉得,还是做官网直销最靠谱,直接砍掉中间渠道,省出35%-40%的成本。与此同时,他们把工厂设在人力成本更便宜的柬埔寨。举个例子,在国内招一个好一点的焊接工,一个月起码要6000-7000元的工资,而在柬埔寨则需要不到1000元人民币,加上整车从柬埔寨返销回来是免关税的,又可以砍去一部分费用。
在最近举行“烈风”自行车发布会上,邓永豪曾放出豪言,把价格降到相当于竞争对手同等车型的一半。用他的话来说,凭借成本优势,干掉一半价格来做规模仍然有利润空间。“这一招十分管用,每天都接到一两百个下单,我们原来是‘凯路仕’销量占多的,预计明年‘烈风’会反超。”他对南都记者说。
至于售后环节,“烈风”采取在全国发展线下服务商,任何品牌的门店都可以加盟成为他们的服务点(同一规格的自行车零件都通用),具体操作方式是:每给一个“烈风”的客户维修,他们就给对方返现一笔服务费,实际上就是将售后外包给渠道商。
对于这些服务点,有什么准入要求呢?
邓永豪坦言,全国那么大,每个门店去考核不现实,干脆完全开放,一方面门店可以上传营业执照登记成为服务点;另一方面,客户如果想让家附近的某家门店成为服务点,也可以推荐上来,至于服务得好不好,由客户来评价,“烈风”根据点评来支付费用。
对于服务点来说,接“烈风”的单子等于为自己带来更多客源,车子后市场的服务利润比整车销售更有吸引力,也是行内公开的秘密。
“多品牌、带服务,还有装备和配件供应,如此才容易打开销售,这种综合店的模式其实也正是‘凯路仕’接下来转型的方向。”他告诉南都记者,目前“凯路仕”有200多家专卖店及店,今年开始快速拓展综合店,估计增加至少三四百家。
破译用户真伪需求
在凯路仕不断优化自身模式的同时,行业不断涌入新的竞争者,高举智能自行车的大旗。
当中既有乐视、小米等重量级互联网公司,也有700Bike、BiCi、轻客等创业团队。
对此,邓永豪分析,虽然自行车加入电子功能看似很炫酷,但这样一来,门店的维修师傅可就头大了,因为没经过专业培训安装是得付出风险成本的;而对于有的创业团队为了彰显创新,把自行车做了结构性的改动。“这其实是有违自行车使用性能的,结果产品一推出市场就遭遇消费者退货。”邓永豪称,自行车行业沉淀了100多年历史,机构大幅改动的空间很小。
对于今年热点的自行车的“可穿戴设备”,邓永豪对南都记者分析,关键是要有用,否则只会成为累赘。比如用可穿戴设备记录骑行中的里程、心率等数据,专业的自行车运动会不会用的,因为它的测算不够精确;实际上市场上其实早有专用设备,配的是工业级芯片,但价格非常贵,一直没有普及。
而如果把目标用户定位为对精准度要求不高的普通骑行爱好者,那么完全可以开发一款A PP,直接测算上述数据,满足晒朋友圈的需求,犯不着在自行车上加个码表。”这些画蛇添足,说白了都是伪需求。“他对南都记者说。
那到底用户的真需求在哪里?
在邓永豪看来,针对普通骑行群体,健康管理是一个可行的方向。比如一些慢性病患者,想通过骑行来康复,那么他们所需要的不是简单计算里程和轨迹,而是要精细到骑行姿势、踏平、速度等等,至于怎么通过APP +硬件来实现,凯路仕目前正在研发。
另一个方向则是娱乐和社交化。凯路仕新近上线了“爱骑汇”A PP,用户除了能记录骑行数据之外,还可以基于地理位置“约骑”、报名参加附近的活动,通过整合精准用户,构建骑行生态圈。
[第三方点评]
了解用户真需求才能赢
点评人: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
对于时尚运动自行车这个行业,我比较看好传统自行车厂商优化渠道、提高性价比的打法。至于前段时间很热的智能自行车,加个智能设备来获取骑行中的数据,我个人觉得价值不大,这是手机APP就能办到的事情,还不如想想怎么真正提高自行车的性能,这才是用户真正的需求。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