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资本新动力
本报记者 李维、谷枫 见习记者 周伊雪、谢达斐 深圳报道正在加速互联互通的亚洲资本市场,有何新趋势?2015年12月10-11...
本报记者 李维、谷枫 见习记者 周伊雪、谢达斐 深圳报道
正在加速互联互通的亚洲资本市场,有何新趋势?2015年12月10-11日,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2015亚洲资本年会”邀请亚太地区相关政府部门、监管机构、专家学者,以及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企业高管齐聚一堂,对此话题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探讨。
10日上午的主论坛“命运共同体·资本新趋势”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曹凤岐、原全国人大财经委法案室主任朱少平、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晓蕾、台湾证券交易所总经理林火燈,分别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证券法》修改及注册制方向、建设投融资共赢的资本市场、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与合作等重要议题做了主题演讲。
以下是四位演讲中的精彩观点。
曹凤岐:中国资本市场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强制度建设
今年以来,中国股市经历了过山车行情,上半年暴涨,6月份开始暴跌。“实际上,中国股市发展迄今已有25年,暴涨暴跌是这25年来的特征。”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曹凤岐认为,中国资本市场暴涨暴跌现象背后的根源在于资本市场存在制度缺陷。
曹凤岐分析认为,制度缺陷存在于五个方面:首先,中国资本市场的定位有问题,一开始就是为了融资存在,而不重视投资者获取回报;第二,股票发行制度行政色彩浓厚,造成了很多问题;第三,公司制度存在很大问题;第四,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证券欺诈现象十分严重;第五,投资者中散户占绝大多数,股市仍然是投机市场、炒作市场。
对此,曹凤岐开出的药方是,从六个方面加强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第一,进一步推进股票发行市场化,实行注册制。第二,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对违法者加大惩罚力度。第三,建立起公开透明的现金分红制度。第四,强化公司治理和内控制度建设。第五,规范并完善融资融券业务和股指期货交易制度。第六,要完善金融证券监管体系,这其中首先要转变证监会职能,从事前审批转变为事中和事后监管,另外还需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框架。”曹凤岐说。
曹凤岐同时指出,目前资本市场还没有真正发挥出调配社会资源和企业资源的作用。“实际上,中国到现在,发展经济主要还是靠增发货币和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完成。要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就要进一步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首先,要重点发展股票市场和其他形式的股权市场。其次,大力发展公司债、企业债券市场,包括资产证券化。再次,需要发展资产管理市场、财务管理市场。最后,还需要规范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曹凤岐表示。
曹凤岐强调,在发展资本市场的过程中,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逐步构建以市场为主的创新机制,另外还需加强法律建设,不断提高资本市场规范程度。
朱少平:注册制推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对于近日注册制推出的最新进展,原全国人大财经委法案室主任朱少平表示,《证券法》没有做修改之前,注册制需要往前推。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拟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关于授权国务院在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中调整适用有关规定的决定(草案)》。跳过《证券法》修改就推进注册制改革,是因为这个(修法)过程需要时间,是半年还是一年,没有把握,但工作不等人,所以我们需要这样做。”朱少平指出。
朱少平认为,所谓注册制就是要淡化政府对股票发行当中的行政干预,要通过制度建设,使股票发行完全回归理性,完全适应市场化。因此注册制的核心在于,法律规定注册条件和程序,然后企业根据条件和程序理清注册手续。注册机构根据法律规定,对企业申报进行审查,在审查完毕之后,予以注册。
至于注册制下企业准入的标准,朱少平分析道:“注册制势在必行。但其中也存在一个问题,若企业申报的材料不合要求、不合法律就必须要驳回申请。那么,上市条件该如何设定?毫无疑问实行注册制应对过去的一些准入条件有适当参考,比如企业盈利标准。”
朱少平特别指出,注册制的推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始的时间可能比较早,但真正实行可能还需两年时间。“在推行注册制的时候,我觉得一方面需要适当放宽条件,逐渐增多发行上市的企业数量,但也不可能增得太多。”朱少平表示。
左晓蕾:如何建设投融资共赢的资本市场
“制度建设上重股轻债、机构配置上却重债轻股,一级市场希望高估值,而二级市场则害怕IP0”,在资本市场中,无论是股市、债市之间,还是一、二级市场间的惯性长期阻碍着资本市场的发展。
在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经济学家左晓蕾看来,通过对今年以来A股市场的大幅震荡的反思,建设投融资共赢的资本市场十分重要。
左晓蕾指出,资本市场要投融资共赢,必须要做好企业,而做好企业需要做好三件事:一是让企业上市融资,让不好的企业退市;二是发挥场外三板市场的孵化器作用;三是培育场外多层次创新、创业企业的资金支持体系。
而左晓蕾同时指出,做好企业亦存在几件“不应该做”的事。
一是IPO不能成为调控工具,应该让资本市场为实体经济服务,而调控IPO则是与该理念违背的;二是新股发行改革不应该修改持续盈利条款,类似于阿里巴巴等案例在资本市场上并不具备可复制性;三是不能把市值管理列入《证券法》,不能把操纵价格成为合法化;四是三板定位孵化器不应变成场内一样的交易市场,创新创业公司成长是交易不出来的。
左晓蕾同时指出,资本市场应当避免市值管理和百倍市盈率的高估值现象。
“如果企业做好了,企业利润增长了,就会带来投资者获益,投资者有回报,”左晓蕾强调,“企业价值增长带来股价相匹配的增长,投资人获益。企业做好之后,资本市场的规模得到扩大,资本市场也会得到发展。基于企业价值增量,资本市场的市值增长,资本市场就有一个广度发展。”
左晓蕾最后总结称,只有做好公司,为实体经济服务才能够双赢。
“资本市场要发展需要从本次股市大幅度振荡中深刻的反思,资本市场发展需要理念的转变,资本市场需要回归理性发展之路,才可以理顺市场三公秩序,资本市场才能真正得到发展。”左晓蕾说。
林火燈:对外开放对资本市场有两大深远影响
随着沪港通、深港通的进一步推进与落实,以及近期被提上日程的沪伦通,都体现了国内资本市场在一步步践行着多层次建设以及对外开放、互联互通的理念。
台湾证券交易所总经理林火燈认为,从台湾资本市场发展的经验来看,对外开放、互联互通能够倒逼本地资本市场的制度升级,同时亦有助于激活本地券商。
“如果回顾20年前,台湾与区域外地区很少进行区域性贸易,要么跟欧洲要么跟美国,但这些年亚洲的经济体之间贸易越来越加速。亚洲生态跟欧美不一样,欧美交易所之间是竞争,但亚洲交易所之间是合作多过竞争。所以我们看到沪港通很成功,我们现在也跟新加坡交易所在讨论两个交易所可以如何进行连接。”林火燈表示。
林火燈认为,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意味着更多外资投资者的进入,而外资投资者对信息披露以及公司管理模式、交易行为等要求较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本地资本市场升级,将带来深远的影响。
“我觉得台湾投资人跟大陆很接近,但外资投资者会更多跟台湾证券交易所沟通,询问制度能否再改进,信息披露能否再充分,甚至会跟主管机关沟通市场能否差异化管理。这会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影响:一是外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一般更理性,对上市公司而言,会形成比较稳定的资本结构;二是对整体市场来说,会比较在意公司质量,会更重视信息披露。”林火燈强调,开放外资不是把规模做大,对市场的长期影响更为重要。
除此之外,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也有利于激活本地券商盈利模式,提高券商经营质量。
“开放之后券商有更大的业务发展空间,同时也能倒逼其加强风险管理。”林火燈表示。
(编辑:罗诺 邮箱:robin_166@163.com)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