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放丨丁健、张磊、沈南鹏在未来论坛上都讲了啥?

21世纪经济报道 赵娜 北京报道
2016-01-18 13:56

​1月17日,未来论坛2016年会在北京召开。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丁健、高瓴资本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磊、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等参会,致辞及发表演讲。

1月17日,未来论坛2016年会在北京召开。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丁健、高瓴资本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磊、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等参会,致辞及发表演讲。

丁健认为:“我们这一代人不应该只满足于做人类文明的受益者,中国的科学家更不应该仅仅在低端加工和山寨模仿中苟且。”

“项目资本可以退出, 但人才是永远不需要退出的投资。”张磊表示,创新人才的发掘和培养,首先需要建立一个目标正确、可持续的完整人才培养的机制体系生态。

沈南鹏则指出,基础科学有两个很重要的因素对个人成长有巨大帮助,一是逻辑思考能力;二是建立模型的能力。建模能力是很多创业企业需要的能力,也是很多企业管理当中需要的能力。

精彩观点集锦(完整文字实录,见文末)

丁健.png

丁健 ,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

> 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本身就是对了解得越多发现自己了解得越少的历史。

> 我们这一代人不应该只满足于做人类文明的受益者,中国的科学家更不应该仅仅在低端加工和山寨模仿中苟且。

> 我们要从世界科学发展的受益者和追随者,携手走进世界未来文明的贡献者和引领者的行列。

张磊.png

张磊 ,高瓴资本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 创新才刚刚开始。未来,不同领域的创新带来的改变将超乎大家的想象。

> 这些领域(注:指生命科学等领域)将会对人类有很多的颠覆性的机会,同时(随着)跨领域的融合持续深入。

> 把别人从未联系起来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解决问题并创造新的价值,也是思维创新的力量。

> 提出新的问题,提出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需要有创新性的想象力,这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说,风险投资很多是需要退出的,我告诉大家,人才永远是不需要退出的投资。

> 创新人才的发掘和培养,首先需要建立一个目标正确、可持续的完整人才培养的机制体系生态。

> science is fun,science is cool!science不仅仅是神秘殿堂的皇冠,科学是每天可以为每个人创造价值,能够使每一个年轻人有梦想开始的地方。

沈南鹏.png

沈南鹏 ,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

> 想要看到越来越多的华人成为顶级的科学家,我们需要一个很好的教育体系,尤其是高等教育体系。

>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人才,但是要提升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整体能力的话,恐怕需要吸引更多的人才去学习基础科学。

> 基础科学有两个很重要的因素对个人成长有巨大帮助:一是逻辑思考能力;二是建立模型的能力。

> 很多优秀的创业者和CEO的特征是他们懂得利用数据去建立自己的一套模式。建模,去比较自己和竞争对手的竞争差异化的,然后不断的去优化自己的产品。

>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海外公司,会从人文科学、基础科学,各个方面去寻找人才,因为这些基础科学所带来的良好的培训和视野,给这些人才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未来发展空间。

发言实录

金沙江创投丁健:不应该只满足于做人类文明的受益者

尊敬的各位科学家,各位理事,各位来宾,大家早上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未来论坛理事会,欢迎并感谢大家光临未来论坛的首届年会。

当一年多以前,张首晟教授邀请我和Eric参加长城公社召开科学与文化论坛的时候,我们和首晟教授、丁洪教授、饶毅教授、一公教授一起探讨如何让中国的企业家群体和中国的科学家群体能够更加进一步的进行合作。

那个时候大概没有人能够预料到这两个几乎交叉很少的群体会这么快的坐在一起召开这样一个非常大规模的盛会,也没有人相信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可以完全依赖中国科学家群体和科学家群体自己的力量设立起中国自己的世界级的科学大奖。

虽然毫无疑问,我们应该感谢未来论坛秘书长武红和她的团队,非常高效、勤奋的工作。但是背后也反应出在座的科学家们、创始理事和执委们几点强烈的共识。

第一点共识来自于对科学的热爱,对未知的好奇和对真理的探索。

在重商文化为钱至上的文化充斥着社会每一个角落的今天。这里还仍然有一批理想主义者坚定地相信着只有科学才是推动世界发展的核心动力。他们勇于挑战为止的勇气,对知识、真理的苛求、独立思考的精神,以及付诸行动的能力带来了他们今天事业上的成功,也使得他们得以产生强烈的共鸣携手今天一起走进未来论坛。

第二点共识来自于对未来的敬畏和对宇宙本质的痴迷。

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本身就是对了解得越多发现自己了解得越少的历史。原以为牛顿已经完美解释了几乎所有的自然规律,爱因斯坦却告诉我们那只不过是真实世界的一个浅显粗糙的近似。当我们今天纪念相对论一百年的时候,量子科学家已经在怀疑这一理论实际离真实的自然、本质的宇宙依然有着巨大的差距。哲学家本来很清楚的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现在也开始变得纠缠起来,像薛定谔的那只猫那样非死非活中迷迷糊糊。人类的望远镜可以骄傲的宣称探测到亿万多年以外的星系的时候却突然发现自己连身边包围着的95%的东西完全探测不到,只能叫它暗物质或者是暗能量。就像一位科学家所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最坏的年代,因为我们发现人类在自然面前是如此的无知和渺小,我们又生活在一个最好的年代,因为还有这么多激动人心的谜团等着我们去揭开。

第三个共识来自于两个群体携手引领未来的决心。

今天是1月17号,将近一百年以前,1919年的1月15号,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用德先生、赛先生喊出了中国新文化运动和后来的五四运动的最响亮的口号和旗帜,开始了近一百年来中国追赶现代文明的进程。我们这一代人不应该只满足于做人类文明的受益者,中国的科学家更不应该仅仅在低端加工和山寨模仿中苟且。我们今天聚在这里,就是想向世界表达中国的科学家和企业家群体们一个小小的决心,那就是我们要从世界科学发展的受益者和追随者,携手走进世界未来文明的贡献者和引领者的行列。我相信这也是习主席的中国梦的目标所在。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今天的盛会虽然只是科学发展中的微小一步,但是我相信,也相信中国的科学家和企业家从今天开始将携手互相支持,互相包容,互相鼓励,在科学强国的道路上共同迈出坚定有力的大步。

预祝首届未来论坛年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张磊高瓴资本:从人到人,创新刚刚开始

今天我想借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在将来创新背后的人会发生什么,每个人的梦想因创新怎样进行连接。

创新刚刚开始,人因创新而生。今天也是个特殊的日子,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诞生100周年。100年前,以牛顿三定律为基础的classical physics(经典物理)已经非常完美,现在看来却也只是刚刚开始。未来,不同领域的创新带来的改变将超乎大家的想象。

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

在信息技术领域,Robin和元庆的发言都已经阐述很多,我这里稍微花点时间带着大家看一下生命科学和思维理念在创新上有哪些发展。

>大家看到近年来在再生医学方面让器官死而复生,肠道内菌群技术刚刚开始,他们和基因怎样发生作用,纳米科技在体内像一个巡逻舰一样为人类的健康服务,免疫治疗让治疗癌症成为可能。今天在座的科学家王晓东博士,他带领百济神州很快就将中国第一代PD1带到美国,这样的基因生物的科学技术在中国我相信也是刚刚开始。

>人类一步一步从自身疾病、心脏疾病到癌症,对自己器官的变异更好的理解,下一步将对神经疾病的理解也有所突破。长久以来,人们对神经疾病的理解还是非常的少,未来的10年人类很有可能在老年痴呆、帕金森等老年性疾病的治疗上取得历史性的突破。

>基因治疗虽然有不少的难题,但是基因的理解和调控的方法仍有不少进展。这里和我们中国的哲学有很大的关系,我们中医很早就提出了以己治己的理念,稍后饶毅博士会在生命科学上有更多的分享。

>今天在这些领域将会对人类有很多的颠覆性的机会,同时跨领域的融合持续深入,人工智能将与生物控制完美结合,让钢铁与血肉结合为一体,让假肢成为“真肢”,帮助残疾人成为钢铁侠,为他们的发展为他们的自由提供更好的机会。

未来新的知识与技术将带来革命性的突破,不单指延缓老化,并在本质上逆转老化的过程,真正的实现人类千年以来所寻求的长生不老.如果今天有机会活到80岁,就有机会活到120岁,有机会活到120岁,就有机会等到长生不老的科技,使大家能够有生命的永续产生可能。大家都要好好的活着等到那一天。

思维和观点创新

当然,人类的进步也不再仅仅是依赖技术创新,思维和观念创新同样重要。

整合技术为思维创新服务,乔布斯和马斯克就是这方面的代表。把别人从未联系起来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解决问题并创造新的价值,也是思维创新的力量。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当年爱因斯坦所讲的。因为解决问题是一个试验,是不断的一个试验的过程。而提出新的问题,提出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需要有创新性的想象力,这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我一直认为,未来的构建需要无尽的想象力和踏实的执行,这两种力量汇聚在一起就是创新,而创新的核心正是人才。在刚刚结束的CES(国际消费电子展)上,我特别受触动,他们把一楼的最好的位置都留给创业者,留给企业家,留给创新的人才,因为我们今天的时代需要celebrate entrepreneur(礼赞企业家),我们要礼赞企业家、我们要礼赞创新者。

所以说,我们生长的伟大时代给我们一个机会,今天的创新已经到了新的时点,不仅是在技术上,设备上,原材料上的简单的创新,简单的制造业的创新,而是hardcore technology(核心技术)创新,一定需要fundamentalscience(基础科学)的支持,一定需要科学层面的支持。

之前跟施一公、饶毅、王晓东我们一起讨论,我们礼赞创新者,礼赞企业家,我们更要礼赞科学家,科学家是所有创新背后的源泉,是他们不断给我们创新的思维。所以我们找到武红一起讨论设立科学大奖,当时我讲了一句话,真正的科学大奖,不应该只是严肃的科学殿堂上的皇冠,而是让普通人有机会感觉到科学是很好玩的事情,科学是有意思的事情。让小孩认为他们不该仅仅是想当明星,想当企业家,更愿意去当科学家。

Science is fun,这是我的梦想,我的梦想就是通过未来科学大奖可以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对科学产生兴趣。

人才是不需要退出的投资

今天我想说的人才,大家都知道,“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说,风险投资很多是需要退出的,我告诉大家,人才永远是不需要退出的投资。

创新人才的发掘和培养,首先需要建立一个目标正确、可持续的完整人才培养的机制体系生态,那么今天我就不一一介绍了,大家都知道这里面,包括科技研发人员、创业者、投资者、政府管理者等,我们怎么把他们连接在一起。今天未来论坛就是尝试着在做这个虚拟的连接,把这些人都放在一起,我们希望将来会有更多的资本,更多的企业家,更多的资源来支持人才的培养。

我们自己也做了一些尝试,历史上除了高礼英才的培养计划、美国名校暑期班、“Shero她力量”女性领导力中国汇、“高瓴投资少侠冬训营”、“高瓴未来企业领袖管培生”之外,我们也联合了百度、腾讯、京东等创新企业来进行实习,下个礼拜李彦宏先生还会给我们新一期全球创新人才做演讲,让这些年轻人有机会到中国最具创新精神的诸如百度这样的企业去参观访问,有机会去体验中国的创新,引导他们体会到中国也在领导全球创新,创新正在由单极驱动向双极驱动乃至多极驱动演进。

我们把这个计划叫做绽放计划,实际上就是把每个人的正能量聚集在一起,做最好的自己,共同绽放。我很欣慰的是两年前我们培养的一个学生,年纪只有二十几岁,毕业两年就向培养计划反向捐赠1100万人民币,创造了中国大学生毕业时间最短,个人捐赠金额最高的一个记录。

他当时说了一句话,“我当年只是一个最普通的学生,受益于高瓴的培养计划发展自己。我希望未来会有更多的人像我这样,朦朦胧胧的对科学、对创新只有一点点理解的人,有机会能够成为下一个李彦宏、下一个马化腾。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所以说,创新刚刚开始。science is fun,science is cool!science不仅仅是神秘殿堂的皇冠,科学是每天可以为每个人创造价值,能够使每一个年轻人有梦想开始的地方。

红杉资本沈南鹏:科技进步对现代教育的挑战

今天分享的题目是关于教育。

教育、人才,这是大家非常关心的话题,前面的讨论讲到了很多人才的问题,主要是围绕创新型人才,我们更聚焦的谈一下科学人才的产生。

想要看到越来越多的华人成为顶级的科学家,我们需要一个很好的教育体系,尤其是高等教育体系。就像要出现优秀的足球运动员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去踢足球,提升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里面的基础科学水平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课题。当然,在中国高等教育中提升整体人文科学的教育水平也是很重要的话题。

80年代初,当时的口号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到了80年代中期,生物科学,或者说生命科学,变成了大家选项当中很重要的一个热点。到了80年代末期,计算机科学成了大家选项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选项。生命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甚至取代了数理化这样最基础的科学。

我是1985年进上海交大的,很荣幸是在全国第一个免试生的班,班里100多个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最后40位学生选择了计算机科学,只有两位同学去了数学系,我是其中一位。

最知名的学生去了哪里?计算机科学。美国也是一样,前两天我看一个做学生信贷的公司,只给全国最好的博士生提供信贷,本科生也可以,只有一个条件,必须是学计算机科学的。为什么?就业决定市场,计算机科学是全世界最容易找工作的专业。当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人才,但是要提升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整体能力的话,恐怕需要吸引更多的人才去学习基础科学。

学习数学物理就一定需要最后成为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吗?未必。这样的教育本身提供了个人职业发展的很多重要的一些基础的培训。举个例子,基础科学有两个很重要的因素,我认为对个人成长有巨大帮助:一是逻辑思考能力;二是建立模型的能力。

我们发现建模能力是很多创业企业需要的能力,也是很多企业管理当中需要的能力。我们投资不少互联网公司,很多优秀的创业者和CEO的特征是他们懂得利用数据去建立自己的一套模式。建模,去比较自己和竞争对手的竞争差异化的,然后不断的去优化自己的产品。这就是那些最基础的工具手段发挥的作用。

我相信,要提高整体的人才的素质,应该引导更多人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自己的专业。当然,考虑最后职业的选择是一项,计算机科学是最容易找工作的一个趋向,但是更多人还是应该根据自己的喜好,根据自己真正热爱这个专业,决定自己在四年重要的大学阶段去做什么。这样的一种选择,恐怕能够使我们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选择最基础科学。

企业社会也可以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有时候我们去学校招生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个惯性的思维:去找那些计算机科学的人,因为那样的人可能很好用。但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海外公司,会从人文科学、基础科学,各个方面去寻找人才,因为这些基础科学所带来的良好的培训和视野,给这些人才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未来发展空间。

(作者:赵娜 编辑:林坤)

赵娜

创投版记者

专注私募股权和创新企业报道,关注教育、出行、消费领域的科技应用和商业变革,欢迎交流 zhaona@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