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华贸易救济首次获胜:中国胜诉欧盟紧固件反倾销案

21世纪经济报道 张梦洁 北京报道
2016-01-19 09:29

日内瓦时间2016年1月18日下午,世贸组织公布了中国诉欧盟对中国部分钢铁紧固件最终反倾销措施争端案(DS397)执行之诉上诉机构报告。商务部条法司负责人表示,紧固件反倾销措施争端案执行之诉上诉机构全面支持了中方的立场和主张,再次裁定欧方对中国产品维持至今的反倾销措施违反世贸规则,中方对此表示热烈欢迎和积极肯定。

时过7年, 中国紧固件行业或即将恢复正常出口环境。

日内瓦时间2016年1月18日下午,世贸组织公布了中国诉欧盟对中国部分钢铁紧固件最终反倾销措施争端案(DS397)执行之诉上诉机构报告,再次裁定欧方对中国产品维持至今的反倾销措施违反世贸规则,中方胜诉。

“这个案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商务部条法司副司长陈福利表示,因为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参与争端解决并走完全流程的案件,而且这也是经过中方努力,所最终取得的体制性胜利。

商务部条法司负责人就此发表谈话表示,中方敦促欧方认真遵守世贸组织上诉机构作出的最新裁决,尽快撤销目前对中国紧固件产品仍在实施的违规反倾销措施。否则中方将保留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框架下采取进一步行动的权利。中方希望长达七年之久的紧固件争端能够尽快得决,有关产品的正常双边贸易能够尽快恢复,使中欧双边经贸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首个走完诉讼全流程的案件

这起反倾销措施案走过了长达7年的“拉锯战”。2009年1月31日,欧盟委员会公布对华钢铁紧固件反倾销调查最终裁决,裁定对中国输欧紧固件产品征收最高达85%的反倾销税。

虽然紧固件看起来只是不起眼的零件,但它被俗称为工业之米,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件紧固链接成为一个整体时所采用的的一类机械零件的总称,主要是螺栓,广泛运用于工业生产制造中。

据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由于欧盟裁定中国紧固件反倾销,并征收了高达85%的反倾销税,这直接影响了中国近10亿美元出口、1700多家紧固件企业生存和超过十万人就业,对中国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产业界对此强烈不满。后在欧盟裁定后的几个月后,中国政府于2009年7月31日迅速将欧方措施诉诸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并于2010年和2011年接连获得原审专家组和上诉阶段的胜诉。此后,欧方为执行判决,修改了法律,调整了原有歧视性单独税率规定。

不过,尽管在欧委会做出裁决后,反倾销税率调整为22.9%—74.1%,但欧方通过再调查对中国紧固件继续维持反倾销措施,中国企业仍然无法回复对欧正常出口,国内对此表示强烈不满。

因此,在欧方执行结果不到位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对此提出上诉,该案进入执行之诉专家组阶段、执行之诉上诉阶段,继而在2014年8月和2016年1月,中方在这两个阶段中再次获胜。

这意味着,经历反反复复七个阶段,中国诉欧盟紧固件反倾销措施案接连获得胜诉。而按照世贸组织争端解决六大基本程序,此次执行之诉的胜利,也标志着有史以来中国第一次运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将个案从最初的原审阶段推向了争端解决机制的最后环节。  

意义远不止此。

陈福利指出,该案作为标杆,具有重大体制性意义。第一,它动摇了欧盟长期以来针对中国的反倾销立法,因为欧盟2012年修改了《反倾销基本条例》,“一国一税”做法随之告终;第二,其改变了欧盟反倾销调查实践中的不合理做法,尤其是挑战了欧盟对选取的替代国成本信息透明度操作上;第三,此次长达7年案件的胜诉, 为WTO其他成员澄清了相关规则,对其他国家基于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做法具有警示意义;第四,这是中国入世以来,积极遵守多边国际规则履行义务的例证,同时也是运用规则赋予的权力维护自身权益的表现。

此外,这也反映出中国角色的转换。我国参与WTO规则,从最初争端解决的初学者,到后来熟悉规则、捍卫利益的积极参与者,再到如今可以说已经成为较成熟的运用者。

“市场经济地位”之争

紧固件所遭遇的反倾销调查,是中国制造尤其是低端中国制造出海遇阻的一个缩影。

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国际贸易救济设限的首要目标国。商务部数据显示,在去年上半年,中国共计遭遇14个国家(地区)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37起,其中反倾销案件最多,达到了32起,此外反补贴案件4起,保障措施1起,总案件数量较去年同期下降30%。

所谓倾销,是指过生产商或出口商以低于其国内市场价格或低于成本价格将其商品抛售到另一国(地区)市场的行为,才可以谓之倾销。

而之所以认定中国产品存在倾销之嫌,最关键的因素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不认可。因为在成本比较中,一些发达国家将中国认定为“转型中的市场经济国家,因此采用了替代国成本来计算中国产品的成本,而中国自己的成本则不被认可。

根据入世协定书规定,包括反倾销案件中非市场经济地位规定,期限15年,即2016年12月11日,中国将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

不过在1月13日的欧盟委员全体会议上,欧委会推迟决定是否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表示将在今年下半年给出正式意见供成员国讨论通过。

商务部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些年来中国之所以面临的贸易摩擦增多,一方面是全球经济和贸易环境低迷,各国都有保护本国产品市场的动机,另一方面中国制造因为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所以相对价格优势较明显。

以紧固件反倾销调查为例,其所遭遇的贸易壁垒令该行业大受损失。商务部数据显示,在未反倾销之前的2008年,欧盟紧固件市场,有1/4来自中国的出口;但由于此后开始征收高反倾销税,市场份额从26%一路萎缩至现在的0.05%。

“市场份额下滑的非常快,”陈福林指出,中国紧固件出口至欧盟的金额从2008年的10亿美元,到2014年还剩了不到8000万美元。

“我们希望相关国家和地区尽早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并放弃使用对华反倾销中的‘替代国’做法。”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日前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需特别强调指出的是,无论是否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的相关条款,反倾销“替代国”的做法自2016年12月11日起都将失去多边法律依据,必须如期终止。条约义务必须遵守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按照议定书的规定,如期终止对华反倾销“替代国”做法这一条约的义务也不例外。

目前,全球80多个国家已承认中国为市场经济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如瑞士、新西兰、澳大利亚等。

(编辑:何苗)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