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进后制裁时代伊朗市场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梅新育伊朗已经在核协议规定的1月16日“执行日”如期摆脱经济金融制裁重返全球...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梅新育
伊朗已经在核协议规定的1月16日“执行日”如期摆脱经济金融制裁重返全球市场:国际原子能机构发布报告,证实伊朗完成了开始执行伊朗核协议的必要准备步骤;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盖里尼和伊朗外长扎里夫宣读协议执行共同声明;奥巴马签署行政命令,根据伊朗核协议规定取消对伊朗的经济制裁;……伊朗人民的生活条件可望改善,面向后制裁时代伊朗市场的商战角逐也就此全面开始。在此前一天,我国外交部宣布,习近平主席将出访沙特、埃及、伊朗三国,习主席由此成为后制裁时代第一位访问伊朗的外国国家元首,相信经贸将是习主席此次访问的主要议题之一,也期望此次出访能为中国产业开拓后制裁时代伊朗市场发挥积极作用。16日当天,亚投行开业仪式暨理事会和董事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开幕,也是一个不无巧合的好兆头。
解除制裁对伊朗经济和贸易的利好不言而喻:伊朗1000亿美元海外资产自“执行日”起即日解冻,可以用来进口该国人民急需的消费品和资本设备。
执行日当日,伊朗已宣布将按计划立刻把原油出口量从制裁时期内的每日110万桶提高50万桶,短期内再提高50万桶,明年内将原油出口量提高到250万桶/日,按今年原油日出口增加100万桶、油价30美元/桶计算,今年伊朗原油出口一项就可增加109.5亿美元外汇收入。
由于制裁解除,伊朗计划压缩军费开支,第一步是2016—2017年度削减军费4亿美元,至89亿美元……
经过多年禁运,伊朗全国许多设施、资本设备、大件耐用消费品已经极度陈旧,急需全面更新。中国本来就已经是伊朗数一数二的贸易伙伴,对伊经贸基础较好。2014年,伊朗出口888亿美元,进口520亿美元,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合计1408亿美元;当年中伊贸易518.51亿美元,占伊朗外贸总额的36.8%,同比增长31.5%;中国自伊朗进口额275.06亿美元,占伊朗出口总额的31.0%;对伊朗出口额243.45亿美元,占伊朗进口总额的46.8%。作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作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作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作为全世界建筑业最大市场和海外工程承包第一大国,中国产业在后制裁时代的伊朗市场开拓空间可观。
万众瞩目的铁路、公路、港口、油气管道、汽车等自不待言,即使在一般人所忽视的农业和相关产业领域,对中国农机等各类农业生产资料、水利建设等也有不小的潜在市场。因为这个国家可耕地面积超过5200万公顷,但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综合收割机与拖拉机保有量分别只有1.3万台和36万台,其结果就是农业人口占伊朗总人口的43%,其城镇化必然伴随着农业机械化,中国农机工业在此市场大有可为。而且伊朗大部分地区干旱缺水,1800万公顷已耕面积中可灌溉耕地只有830万公顷,旱田940万公顷,该国的水利建设市场还很大。
人民币已经是世界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第四大支付货币、第六大国际银行间贷款货币、第七大国际储备货币,人民币已经确定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由于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已经建成投入运行,我们也有理由期望此次出访能够促进中伊双边经贸中的人民币计价结算,推动伊朗建立、扩大人民币外汇储备。对于伊朗而言,在对外经贸中推广人民币计价结算,使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也能够为他们防范未来可能遇到的制裁措施提供一条替代国际清算渠道。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此前能够在伊朗进口总额中占据近半壁江山,客观上是沾了西方制裁的光,因为美欧对伊朗贸易制裁30余年,使得中国资本设备、消费品等许多产业在伊朗市场上长期遇不到有分量的竞争对手;但在国际社会取消对伊制裁之后,伊朗市场的竞争者就要急剧增多了,长期半被动选择“中国制造”带来的“审美疲劳”心态还会潜移默化地加强伊朗客户优先选择西方产品的倾向,这种“审美疲劳”心态甚至完全有可能导致伊朗客户在中方交易条件占优时仍然作出非理性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能提出新的方案,实现中伊经贸质的提升,我国不少企业就有被排挤出伊朗市场之虞。只有及时提升对伊朗经贸的质量,才能把解除对伊禁运制裁化作十足的机遇。
如果说中国对伊朗的货物和服务出口包罗万象,那么,中国从伊朗的进口构成就要单一许多,石油天然气占绝大部分,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一格局不会改变,而对伊能源贸易要放在初级产品熊市期间能源进口总体布局下开展。
按以美元计价的国际贸易商品价格衡量,新世纪初的最近一轮初级产品牛市延续期为2002—2011年,2012年国际贸易非石油初级产品价格下跌10.0%,初级产品牛市已经结束;以2014年下半年石油价格崩盘为标志,整个国际初级产品市场步入深度熊市。从历史经验来看,整个初级产品市场行情变动周期通常是10年左右牛市与10—15年熊市交错出现,在这个将延续较长时间的熊市里,中国要做的不仅仅是作为石油天然气进口国充分发掘、利用其降价所带来的利益,还需要防止在廉价油气时期形成对进口油气、对特定油气出口国的过度依赖,并实施反周期策略取得海外高品位油气资源,为下一轮牛市(尽管很难达到本世纪初牛市的热度)做好准备。
除非发生剧变,在可预见的未来,沙特作为中国第一大原油供应国的地位不至于动摇;但基于上述考虑,尽管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Aramco,沙特阿美)高管2013年以来表态希望将对中国的供应翻番;尽管沙特石油部长纳伊米(Ali al-Naimi)去年4月以来在中国政府主管部门高官和媒体面前不止一次表态,愿意满足中国100%的原油需求;尽管中沙双方都会力图利用习总这次出访巩固沙特对华石油出口、优化贸易条件,探讨中国在沙特酝酿中的国家石油公司首次公开上市(IPO)中以合适条件参股;但扩大深化中伊油气合作至少具备同等重要的意义。就当前而言,我们需要通过优先进口等方式帮助新进入国际石油天然气市场的新供应者站住脚跟,包括后制裁时代伊朗增产的石油天然气,包括解除原油出口禁令后出口的美国原油,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莫桑比克等国新的液化天然气项目。在这一点上,中国与伊朗的利益重合。就在15日宣布习主席出访当天,市场传出消息,中石化购入出口开禁后的第一船美国出口原油,虽属巧合,却也有助于市场认清中国的策略。而这一切,希望也有助于激励俄罗斯方面加快中俄天然气项目进程。
为改善在石油天然气贸易中的谈判地位,中国需要推进石油天然气进口来源和方式多样化。如果说小进口国无法兼顾进口规模效益和进口来源、方式多样化,那么,作为一个进口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而且还在持续快速增长的大进口国,中国完全可以兼顾进口规模效益和进口来源、方式多样化。在中长期内,任何一个大供应方如果忽视了这一点,企图向中国索取过高要价而反复拿捏中国,结果都只能是“五心不定,输个干净”,使自己在这个增长最快、未来世界最大能源进口市场上自我边缘化。1973年,欧佩克国家供给了西欧能源消费的93%;由于阿拉伯国家对西方一度实施石油禁运和油价暴涨,到1983年,这一比例下降到了63%,欧佩克占西欧石油进口总量比例下降到了45%,来自北海、墨西哥、苏联等地区的油气取而代之。 在1980年代中期以来延续逾15年的熊市中,欧佩克国家创巨痛深,在主要能源市场上地位大幅度下降是重要原因之一。
对伊经贸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是伊朗核协议得到持续的遵守执行。为此,除了施加压力迫使未来的美国总统、特别是共和党总统竞选人在上台后继续执行伊朗核协议,而不是撕毁核协议,还需要敦促海湾地区其它大国不要刺激伊朗背离核协议。特别是伊朗是否长期持续执行核协议、执行的严格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沙特是否寻求核武装。习主席此次出访,希望有助于推动伊朗-沙特外交冲突不至于失控,不至于形成双方竞相寻求核武装的恶性循环。(编辑 张立伟)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