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重:关于治理雾霾的经济学理论
- 2x
- 1.5x
- 1x
- 0.75x
1x
画中画
一个主体的行为,会影响另一个主体。
这种影响可能是好的,比如你家前边有个漂亮的草坪,邻居看着也会舒服,但是邻居不会因此向你付费,你也没有权利要人家付费,这叫正外部性。这种正外部性当然是越多越好,但肯定没有人们希望的那么多。这就需要政府的作用,比如刺激和鼓励。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受过很好的教育,很有教养,周围的人就都会受益。所以政府可以对教育进行投入,特别是基础教育,因为如果大家都不识字,一个社会怎么能是文明的呢。
但有时候,这种影响是不好的,比如污染。如果一个造纸厂把生产中的垃圾、污染物排放在本来干净的河流里,就对使用干净河水的人造成负担,这叫负外部性。负外部性当然是越少越好。
负外部性解决起来比较麻烦,因为尽管造纸厂污染了河水,其他人却没有权利向它索赔。因为河水的产权是不明确的,不属于某一部分人(比如利用干净河水的人),它属于所有人,包括排放污染的人。你们使用干净河水,造纸厂也有权利往干净的河水里排放污染。
这是一个重要的信息,即如果产权是不明确的,负外部性就很难解决。
还有空气污染,比如雾霾。以中国北方地区,特别是京津冀地区为例进行说明。大气是流动的,大家头顶是同一片天,都要用它来生产和生活。可是不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有的地方,如北京市,它的经济结构相对高端,产业对空气污染和雾霾的贡献小。但是,其他地区可能就不一样,可能还处于经济发展的前期阶段,还需要大量的钢铁水泥这些排放污染、加重雾霾的产业。你不能要求它们一下子就改变经济结构,这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正如世界各国的发展水平不一样,你不能要求中国达到美国、欧盟和日本的排放标准。所以,这次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承诺到2030年达到排放峰值,也就是在这之前,中国整个排放水平还要提高。
一般来说,人们越是富裕,对环境的要求也就越高。在挨饿的年代,有几个人在意空气质量呢,甚至都不知道这回事。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之间,要如何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关系。
有两个解决办法。一个是政府向排污企业征税,减少产量,进而减少污染。这叫做庇古税,也叫排污收费,但这种办法不是最优,因为会耽搁经济增长。另一个是市场的办法。过去很长时间里,人们认为这类问题只能通过政府解决,而市场,也就是基于自愿的交易,是无能为力的。后来,经济学家科斯打破了这个教条,他提出一个理论,在经济学上叫科斯定理。这个定理启发人们,污染这种外部性问题是可以用市场的办法解决的。
科斯定理说,如果不存在交易费用,也就是谈判、履约、监督的费用,不管初始产权如何配置,只要允许自由交易,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有效率的。简单来说,就是不管把污染的权利交给造纸厂,还是把不许污染的权利交给其他使用干净河水的人,最后的排污水平都是没有区别的。这就是双方交易的结果,具体过程有点复杂,就不说了。
京津地区可以向河北地区付费,一方面,雾霾减少,空气改善;另一方面,污染企业可以购买环保设备,照常生产。这种办法是一种双赢,比政府的办法更适宜,但也需要较长时间,空气才会实质改善,因为京津的财力也有限。
总之,解决雾霾,要有耐心。
来源:微信公众号——功夫财经( ID:kongfuf)
本文为作者授权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21世纪经济报道观点,也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作者:功夫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