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DA最终会做何种决定?若CFDA真的收回药品电子监管码的运营权,那么谁能接手?阿里健康的产业布局该何去何从?马云的健康棋盘该如何运转?阿里健康的市值会不会缩水?
1月28日,阿里健康股价大跌20%,业内分析人士指出,这很大程度上是因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欲取消阿里健康药品电子监管码传闻引发。
药品电子监管码的风波还在持续发酵,但截止目前并没有一个定论,相反坊间各种传闻、小道消息铺天盖地。
如1月27日上午,CFDA副局长孙咸泽亲自坐镇在京召开的药品电子监管工作座谈会,并表示:“CFDA将收回此前交由阿里健康运营的全国药品电子监管网运营权。” 但另一位CFDA内部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最终结果将以官方发布为准。
而另一位消息人士则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CFDA内部已经对取消阿里健康运营权达成一致意见,但需要2015年1月履新的CFDA局长毕井泉签字,而且理论上应该在湖南养天和大药房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养天和)起诉CFDA当天即发布此消息,但不知具体何种原因未果。
另一方,业界有观点认为,之所以CFDA迟迟未发布关于阿里健康运营权的处理问题,是因为仍然存在各种利益博弈,另外坊间还有传闻,中信21世纪背后有强烈的官方背景,不然也无法获得药品电子监管码这一国家级项目,也正是因为这个资源的稀缺性,使得阿里健康下大本钱进行收购,于2014年花费近10亿元入驻。
CFDA最终会做何种决定?若CFDA真的收回药品电子监管码的运营权,那么谁能接手?若失去了这个“药品电子监管码”,阿里健康的产业布局该何去何从?马云的健康棋盘该如何运转?阿里健康的市值会不会缩水?
失去“码”阿里健康还值多少钱?
2014年初,中信21世纪公告,阿里巴巴集团联合云锋基金通过认购中信21世纪增发新股的方式,对其完成1.7亿美元战略投资。交易完成后,阿里巴巴和云锋基金持有中信21世纪54.3%的股份,其中阿里巴巴集团持股38.1%,云锋基金持股16.2%。
彼时,中信21世纪市值30亿港元。而阿里健康2015年中期财报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9月30日,其主营收入为2137万港元,上市公司的盈利为-1.2556亿港元,总市值为275亿港元左右,是中信21世纪在两年前马云入主时市值的10倍。
据了解,中信21世纪经营涉猎范围很广,核心的资产实际上就是为生产企业、药品行业及消费者提供电子监管类信息服务。而当初阿里巴巴收购中信21世纪看中的则是其旗下运营的中国药品电子监督网,该网已从2010年开始,是第一个拿到第三方网上药品销售资格证的试点牌照。
马云自己说,下一个能超过我的人,一定出现在健康产业里,收购中信21世纪是其在医药领域的重要布局。在业界看来,这种市值的增长大致符合收购时的预期,业绩的增长足够撑起高速增长的市值。
2015年7月阿里健康发布全年业绩,收入3720万港元,增幅35.3%,主营的电子监管网业务收入为3718万港元,同比增长49.2%。阿里健康发布的截至2015年9月30日的2015年中期财报显示,集团主要业务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收入同比增长14.61%至2137.1万港元,毛利率由上年同期的6.3%上升至22.4%。阿里健康解释称,盈利能力提升乃主要由于运营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的收入增加。而事实上,阿里健康的收入全部来自于电子监管码业务。
若阿里健康能继续拥有运营权,其电子监管码方面的业务将继续保持增长。因为按照CFDA下发的一号文,CFDA将继续强化电子监管码的管理作用,根据要求,2015年12月31日前,境内药品制剂生产企业、进口药品制药厂商须全部纳入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并须按照国食药监办〔2012〕283号文的要求,完成生产线改造,在药品各级销售包装上加印(贴)统一标识的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码即所谓的赋码,通过中国药品电子监管平台核注核销。2016年1月1日后生产的药品制剂应做到全部赋码。此外,所有药品批发、零售企业也须全部入网,对所经营的已赋码药品“见码必扫”,及时核注核销、上传信息。
若失去这个电子监管码的运营权,天猫医馆又还未并入阿里健康,未来阿里健康将以何种营生盈利?
阿里健康在其官网的介绍中表示,作为在线医药服务和医药O2O的先行者,阿里健康正在打造完整的线上线下一体的医药健康服务网络。但是在其产品与服务构成的四大版块中,只有药监码(电子监管平台、数据服务平台)属于主要营收贡献者,而药品零售(药品O2O)、医疗服务(远程医疗平台、家庭医生、医疗网络、会员健康服务)、健康保险(互联网保险服务)很多都不产生营收甚至很多还属于烧钱布局阶段。
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年报中没有详细列举出全国药品电子监管网平台的运营开支,但是阿里健康方面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在电子监管码方面,其实需要有很大的一笔投入,涉及人力资源、技术、设备等支出。阿里健康2014年年报显示,其用于产品开发支出为1.28亿港元,截至2015年9月31日,用于产品开发的支出为4.51亿港元。
谁来接盘?
在阿里健康被养天和状告CFDA案子牵扯进来后,业界有这种电子监管码给一个自身有利益诉求的企业商业化运营,本身就是不规范甚至寻租的产物,收回来公开招标给非直接利益的第三方运营才是正常的。
关键是谁来替代阿里健康?
实际上,关于这药品电子监管码的事情,在业内也是喋喋不休地争论了很多年。
2008年,国家质检局推行食品电子监管码,国家药监局推行药品电子监管码;国家质检局选择了中信国检作为合作方,国家药监局则选择了中信21世纪。
前者的举动遭到了业界普遍的反对。北京四家防伪企业以涉嫌行政垄断将国家质检总局诉至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诉方认为,国家质检局以行政命令强制企业缴费加入食品电子监管网。同时,国家质检局又被曝出在中信国检中占有30%的股份,该案也成为中国反垄断第一案。
在2010年,业内又就此问题曾进行了多轮意见冲突的讨论,但最终食药监总局出于追溯管理等安全考虑开始推行。2010年5月1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国家局)在前期六大类药品(主要包括高风险药品(麻醉类药品、一类精神药)及四大类药品(二类精神药、血液制品、中药注射剂、疫苗))成功实施电子监管码的基础上发布了国食药监办[2010]194号文件,文件明确要求了凡是生产基本药物目录下药品的生产企业必须在2011年3月31日前完成所生产的基本药物目录下药品的电子监管码实施工作。同时要求凡是批发、经营这些基本药物目录下的流通企业必须对赋有电子监管码的药品实现入库与出库的扫描工作,以实现药品流通的全流程监管。
但由于人力、物力等多种因素,药品电子监管码的实施并不太理想。如在2015年1月,CFDA相关资料显示,当时已经完成麻精药品、中药注射剂、血液制品、疫苗、2012版基本药物的入网工作,此外生产企业入网超过60%,批发企业已全部入网。还有大量的药品没有完成相关工作。
尽管推行药品电子监管码一波三折,但国家是“铁了心”要实施该政策。在2016年1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重点提及加快推进药品等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要求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建设追溯体系,实现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是强化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
而且在CFDA的各种公示中亦可以看出其实行电子监管码的的决心。在被养天和起诉的当天,1月26日晚上,CFDA在其官网发布《关于陕西广联药业有限公司等7家药品经营企业购销非法回收药品的通告》,称近日对药品经营企业飞行检查中,发现陕西广联药业有限公司等7家药品经营企业存在购销非法回收药品或为购销非法回收药品企业违法提供发票等严重违法行为,而这些均是通过电子监管流向数据显示查出来的。
若CFDA收回了阿里健康的全国药品电子监管网运营权后,谁将来继续运营?CFDA亲自运营是不太现实的,不具备相关技术及人力物力等;若要体现市场的公平性,只能通过招投标来实现。但根据目前国内的情况,能像阿里健康一样担任起全国药品电子监管网平台的“重任”的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而且其中大部分不具备运营牌照。届时,全国药品电子监管网平台的运营权将会花落谁家呢?
(编辑:贾红辉)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