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委员:中小学校服产业应该更公开透明

21世纪经济报道 纪睿坤 北京报道
2016-03-10 13:36

2015年6月,教育部国家工商总局等四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这标志着自1993年起国家层面首次针对中小学生校服发布的 “校服新政”正式落地。然而,半年时间已过,“校服新政”在各地落地和执行的方法各不相同,尤其是在谁来采购、什么价格采购等问题上犹豫不决,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

2015年6月,教育部国家工商总局等四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这标志着自1993年起国家层面首次针对中小学生校服发布的 “校服新政”正式落地。

然而,半年时间已过,“校服新政”在各地落地和执行的方法各不相同,尤其是在谁来采购、什么价格采购等问题上犹豫不决,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该意见的执行和落地。并成为2016年两会上,教育界别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热议的焦点。

为了避免“天价校服”问题,一些地方发文对校服采购进行明确的限价,如湖南岳阳在2016年春季中小学教育收费标准中就规定,小学校服最高每套90元,中学校服最高每套110元。

“针对校服设定价格上限,本意是为了保障家长与学生的利益,打击学校借校服敛财的行为,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与物价部门的联动,导致限价过低,再加上长时间不更新,反可能使校服采购走入“合格的价格高、价低的不合格”的怪圈,”近日,全国人大代表、精英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翟志海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有时,家长们追求优质校服的合理消费需求,却要通过‘违规’的方式来实现,实在有些无奈。”

“校服事关学校、家长、学生三方利益,校服本身简单,看似不大,但实际上是学校和体系教育的精神面貌,”近日,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怀化市礼雅小学校长蒙兰凤也如是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校服采购应该更加透明、公开和公正,更多地依靠家长委员会的力量来完成校服的统一设计和采购。

据介绍,包括北京、浙江、四川等在内的不少省市在校服采购中总结了一套准入名单制度,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规模以下生产企业拦在线外。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可能走偏,比如助长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将优质的非本地企业也挡在门外。如“须在当地开设工厂和库房”、“当地售后服务点/门店要以公司名义注册”等条件,高度指向本地企业。

一家为全国2000多所学校提供制式校服的“伊顿纪德国际校服”生产商企业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就在校服新政之前,校服有了自己的国标,校服生产质量标准的大幅提升将直接加速产业变革,业内只有少数企业能够达到新“国标”要求,即使能达标的企业,也面临着行业价格线普遍过低而导致的利润空间大幅压缩,甚至存在亏本的可能。

在限价的背景下,上述企业负责人称,可能存在不少正规的规模企业陆续在各地的校服专项检查中“失蹄”,行业普遍离GB/T 31888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该企业通过一轮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的升级,对由标准提升带来的面料和工艺成本上涨和现有校服市场价格体系的矛盾,有着切身体会。

他还透露,随着“国标”贯彻落实,将会导致一批小规模的、作坊式的生产企业退出校服市场,而随之补入的,将是一批有实力的大型综合服装企业,例如波司登等。

蒙兰凤认为,要让校服产业更加公开透明,既不一味“限价”、也不放任“天价”,首先要铲除地方利益体系,其次要进一步释放家委会的监管力量。

在其看来,学校应该充分尊重家长委员会的意见,让家长和学生代表参与到校服的采购中来。发动家长的社会资源,共同去议价,最终选择一套学生满意、家长放心、学校添彩的校服。

(编辑:陈洁)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