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深改组会议,统筹推进县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峰 北京报道
2016-05-21 07:00

多年来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进行城乡分治的最突出表现是对城乡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不均衡。所以,对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治理而言,政府财政是最主要和最基础的“治理工具”之一。

“今年9月开学后,我们的学校就要恢复小学一到三年级招生了。”河北省东部某县一所乡村小学的校长崔长友说。

这是一所有着几十年历史的小学,招收附近几个村子的学龄儿童,但十年“撤点并校”于几年前结束后,这所小学成了一所乡村幼儿园。

“恢复小学招生,一是因为最近几年的生育高峰来临,二是因为学生们如果去附近的村小学上学太不方便,如果去县城读小学,那里的班额已经太多了。”崔长友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至于以后是否恢复成一至六年级招生,取决于县里拨款修校舍的进度。”他说。

5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主持召开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

崔长友的小学就是这次会议的生动注脚。会议指出,要针对突出问题,在合理规划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建设、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稳定乡村生源、保障随迁子女就学、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等方面推出务实管用办法。

城乡教育还未真正一体化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从1997年到2010年的14年间,全国减少小学371470所,其中农村小学减少302099所,占全国小学总减少量的81.3%。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得到的数据显示,东北某国家级贫困县用了5年时间,将全县384个村小及其下伸点小学减少到了45个,中心校的数量也从50所减少到了34所。

“撤点并校”带来的直接好处是提升了乡村学校的硬件水平。伴随着校舍安全工程、生理化实验室和微机教室建设、标准化学校建设等工程,这个县乡村学校的硬件水平达到甚至超过了县城学校。

但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并未因此消除。“撤点并校”使农村学生向乡镇中心校集中的同时,也加剧了农村学生流入县城。仅仅在刚刚完成“撤点并校”的2011年,这个县县城小学的平均班额就超过了60人,而农村小学的平均班额只有44人。

“目前的人口流动趋势是从农村到县城,其中很多家庭就是为了孩子到县城上学而选择举家搬迁。”长期关注流动儿童教育的公益组织“新公民计划”项目官员魏佳羽说。

4月2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到2018年基本解决县城和乡镇学校超大班额问题。

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还体现在城乡学生学习能力的差距上。不久前,关注农村寄宿学生的公益组织“歌路营”联合北京大学等高校发布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发展报告》,抽样调查了两个省五个县137所小学的四、五年级学生。

歌路营方面介绍,在17000多名的样本学生中,36%的学生属于留守儿童,父母任意一方有外出打工超过半年的学生比例达到60%,在学校住宿的学生也有60%左右。

课题组选用了国际阅读能力测试的题目来对四、五年级的样本学生进行了阅读能力的测试,发现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全球46个国家地区的平均水平要落后一年左右。此外,调研样本中高达16%的学生报告自己曾经留过级。

如何增加乡村教育资源供给

2010年7月29日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已明确提出,要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于发友认为,率先在县域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具备可行性。这是因为县区地域相对较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为均衡,县区级行政机构在人、财、物、事权方面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且随着“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确立,县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自主权加大,有利于地区教育的统筹规划。

此次中央深改组会议提出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周晔认为,多年来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进行城乡分治的最突出表现是对城乡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不均衡。所以,对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治理而言,政府财政是最主要和最基础的“治理工具”之一。

但依据生源数量进行学校经费拨款的机制被认为不尽合理。上述东北某县一所农村中学的校长介绍,尽管生均培养经费在增加,但由于学生总数在减少,与此同时校园建设与教师进修等费用却在增加,所以学校经费还是不够用。

加大乡村教育资源配置的关键在于师资。今年4月2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扩大乡村教师特设岗位数量,采取免费教育、学费补偿等方式为乡村学校定向培养教师。

根据教育部政策,2016年新招聘的特岗教师,将优先满足连片特困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村小、教学点的教师补充需求,县城学校不再补充新的特岗教师。同时,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强体音美、外语、信息技术等紧缺薄弱学科教师的补充。(编辑 林虹)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