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两年,基层中医连锁机构固生堂获得3轮融资,融资金额总计超过1亿美元,投资方包括医疗产业风投基金N E A、斯道资本、史带基金、中国平安等。最新的7000万美元C轮融资创下国内中医领域最大的单笔融资。
资本的不断加持,使得固生堂在扩张基层中医连锁机构的同时,着手解决中医人才匮乏问题。近日,固生堂与广州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广中医”)正式宣布联办国医学堂,以名医带教、开设传统中医课程等方式,期望摸索新的中医办学模式。
“我们定位社区门诊,通过分级诊疗的方式和医院、学校合作,解决核心的中医人才问题,”固生堂董事长兼总裁涂志亮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其实中医备受诟病的是标准化、数据化和可论证性问题,这些可以用IT和数据的方式解决,从而形成线上、线下协同的中医连锁。”
记者独家获悉,固生堂已启动D轮融资,预计年底完成。接下来,固生堂将扩张线下门诊至100家以上,并打造有专科特色的中医二级医院项目。同时,向上游延伸并购中药饮片生产车间、打造中药材种植基地,覆盖全产业链。
即便如此,国内民营医疗领域除了莆田系,也仅在眼科、口腔领域形成全国性的医疗连锁集团。分析人士告诉记者,受限于人才、消费习惯、标准化等问题,国内一直未形成中医连锁集团,也尚未出现成功的商业模式。
破解人才瓶颈
广中医副校长孙晓生表示,广中医和固生堂此前合作设立传承奖学金培养人才,并共建广州中医药大学固生堂国医馆。在他看来,此次国医学堂的设立是中医人才培养的一次新探索。
据悉,国医学堂将对医学毕业生进行“回炉再造”。该学堂以一年期为核心,分三类课程学习:第一是大班课程,中医经典教学;第二是小班教学,分肿瘤、妇科、皮肤科等专科方向,一个班10人至20人;第三是一对一带教,固生堂的医生组成自己的名医工作室,一个医生带3个至5个学徒。
“中医的发展不缺资本和政策,最大的问题还是缺乏优秀的中医。”涂志亮向记者透露:“中医是很强的实践医学,需要经验积累。三甲医院大多数是中西医结合,中医的占比较低,毕业生无法去实践、论证中医的诊疗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注册在岗的中医药人员总计54.5万人。其中,中医执业(助理)医生41.9万人,仅占临床医生总数14.5%。另外,基层中医从业人员匮乏情况突出,全国有8.8%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8%的乡镇卫生院、29.3%的卫生服务站和35.1%的村卫生室无法提供中医药服务。
这是因为,基层中医门诊一般不配备检验、检查设备和西药,只能依靠中医的望闻问切、针灸推拿等进行诊疗和用药,最终,基层中医门诊对中医医术的要求会比普通三甲医院高。
收入低也是造成中医人才匮乏的主要因素。北京鼎臣医药咨询负责人史立臣向记者表示:“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学习中医比学习西医的难度更大。但中医的收入远比不上西医,一般的西医问诊快、检查收入多,而中医付出的劳动力更多,但是收入低,也没有检查部分的收入。”
对此,涂志亮认为,基层门诊的医保报销比例是80%,比三甲医院高很多。如果把中医门诊的诊金价格提高,并通过合理分成的方式进行分配,就可以提高中医的收入,也不会增加患者的支出。
“以后国医学堂优秀的学生直接成为名医工作室的成员,就可以为年轻中医带来患者,收入增长也快。老师也可以实现自己医术的传承,影响扩大之后也会形成自己的学派体系,最终培育更多中医。”涂志亮说道。
探索标准化扩张
在横向扩张方面,固生堂的模式是把供应链、IT管理体系和患者运营体系进行标准化,同时借助名医工作室、国医学堂完成人才培养。
据悉,固生堂今年将在IT管理系统方面再投入3000万人民币,在供应链方面,涂志亮独家透露,中药饮片厂已经收购完成,中药材生产基地则会通过自建的方式实现。
“医疗资源是区域性的,标准化之后才能跨区域扩张,而标准化要靠IT系统来实现。”涂志亮告诉记者,IT系统对中医连锁的辅助体现在:第一,运营体系标准化管理,为连锁提供管理支持;第二,用户和社群管理,包括线上的轻问诊和沟通,线下的复诊率、确诊率等数据搜集;第三,把健康管理、复诊连接到线上。
为了吸引患者,固生堂通过并购、自主申请的方式打通医保支付。因为国内医疗机构的从业牌照和医保资质是不允许转让、租借的,对于新进的城市,固生堂选择并购公司股权来获取医保资质。
截至目前,固生堂拥有中医专家逾1200位,预计今年年门诊量250万人次,在北京、广州、深圳等10多个城市建有20多个中医门诊。据悉,固生堂自建、共建、并购中医门诊已花费7亿多人民币,其中,三分之一的中医门诊是通过并购获得。
涂志亮坦言,中医连锁集团必须有线下,难以脱离重资产模式,所以还需要继续烧钱。“当大资本进入、连锁形成的时候,龙头企业就只会是一家,大家比的是扩张速度。我们年底会再融资一亿加速扩张,中小企业要做中医连锁已经很难有机会了。”他说。
不过,不同于口腔、眼科等医疗器械投入较大的医疗连锁,中医连锁的品牌化扩张并没有想象中容易。史立臣分析指出,目前国内中医领域尚未出现全国性的中医连锁集团和成功的商业模式,因为国内民办中医机构基本没有按照高、精、专方向发展,中医特色不明显,没有形成真正的品牌优势和专科特色,所以市场竞争力不强,难以实现规模的快速扩张。
“对于中医连锁来说,品牌建设是一个难题。因为每个中医馆的中医都有自己的诊疗方式,诊疗过程和用药很难标准化。加上中医馆自身的品牌特色,串联之后很难形成统一的形象,管理上难度也特别大。”史立臣进一步说道。(编辑:张伟贤,如有意见建议请联系:zhangwx@21jingji.com)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