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中欧须冷静处理市场经济地位争议 欧盟不应被经济低迷导致的民粹主义绑架

21世纪经济报道 刘波
2016-06-15 07:00

在近期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期间,欧洲何时正式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无疑是各方关注的焦点。5月12日,欧洲议...

在近期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期间,欧洲何时正式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无疑是各方关注的焦点。5月12日,欧洲议会全体会议曾以压倒性票数通过一项非立法性决议,反对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决议表示,一旦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将有更多中国商品进入欧盟市场,从而威胁欧盟企业生存、影响欧盟就业。在这一背景下,这个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中国与德国保持着良好的经贸和政治关系,利用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这个机会来推动这个问题的解决,显然很有必要。默克尔与中国总理李克强也讨论了这一问题。不过,默克尔并未做出具有承诺性的表态,外交部发布的第四轮中德政府磋商联合声明中也没有关于这一问题的磋商成果。

当然,中国没有必要对默克尔的这一模糊态度过于担忧。因为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应该是欧盟的集体决策,需要经过其自身的程序,不可能由德国一国来拍板。中国需要做的只是继续夯实中德友好关系,有效利用外交资源,为争取欧盟早日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创造更好的条件。目前欧盟内部在这个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中国更应该利用德国在欧盟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争取更多的欧洲国家赞同自己的主张。从法理和情理上而言,欧盟国家的确应该切实履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5条所承诺的义务,如期终止在反倾销调查中对中国使用“替代国”做法。但是,在目前微妙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中国也需要充分利用外交技巧,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无疑,“非市场经济地位”条款是中国加入WTO法律文件中的一大歧视性安排,对中国的贸易利益造成了不利影响,现在已经成为西方贸易保护主义所利用的主要工具,也是西方弱化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的主要手段。西方国家经常滥用这一条款,比如在反倾销的替代措施中,它们往往随意选择替代国,尤其是价格水平高于中国的替代国,其操作含有比较强的隐蔽性和不公正性。目前,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中国企业在国外被诉倾销的案例日益增多,而欧盟作为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不解决,的确令中国企业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这正是中国政府一直重视和向欧洲强调该问题的原因。

但值得指出的是,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主要影响的是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虽然也事关重大,但中国舆论也不应过度夸大其严重性,因为这并非对中国经济市场经济整体性质的判断。这个问题不应被过度政治化,而应该在中欧已有的合作框架内尽快得到解决。从此意义上而言,默克尔强调的要避免对这个问题进行情绪性讨论也是合理的。同样重要的是欧洲也不应该对该问题进行情绪性讨论,中国应该敦促欧洲严格从法律和事实的角度在这个问题上做出评估,不能被欧洲经济低迷导致的民粹主义绑架,不能轻易向有保护主义倾向的企业、工会和商会低头,以至于违反了其承诺与义务。

目前已有很多国家承认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只有美国、欧盟、印度等WTO成员仍未承认,尤其是美国的立场最为坚决,这对中国的贸易利益构成了威胁。造成美国这种态度的一个因素显然是政治上的不信任,但同时,美国也希望以此打压中国的出口贸易。中国尽快在欧盟方面取得突破口,对扭转这样的不利局面至关重要,对此中国需要有战略思维。

目前,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可能和汇率机制、市场准入、知识产权、劳工标准等问题结合起来,成为新形式的全面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不应对此掉以轻心。中国应努力向欧洲强调,在欧洲经济低迷中国经济减速的情况下,打贸易战对双方都不利,通过培育共同的利益交集来推动问题解决。

当然,国内的相关改革也很重要,如推进外贸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实现出口产品的完全市场定价机制,加快出口型国有企业的内部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等。同时,出口企业和企业协会努力应诉,尽量利用已有规则,争取自身的合法权益。(编辑 欧阳觅剑)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