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CPI涨幅不是当前货币政策的决定性因素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6-07-12 07:00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CPI同比上涨1.9%,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时隔4个月后重返“1”时代。CPI同比涨幅连...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CPI同比上涨1.9%,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时隔4个月后重返“1”时代。CPI同比涨幅连续两个月下降,主要原因在于食品价格的回落,尤其是鲜菜和鲜果价格涨幅明显下降。6月鲜菜价格同比下降6.5%,近一年半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影响6月CPI下降约0.15个百分点。

目前食品价格的回落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可以预见,下半年CPI下行空间较小,通胀压力仍然比较大。这首先是因为席卷中国长江流域的洪灾影响,可能会大幅减少蔬菜、猪肉等供给,从而拉高全国蔬菜、猪肉等价格。发改委针对汛期物价加强了预警,要求加强价格调控监管,保障蔬菜等重要商品市场和价格稳定,必要时将采取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加强监管能防止蔬菜价格过快或投机性上涨,但不能避免供需紧张引起的涨价。

另一个影响下半年物价的因素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行,不仅是国际农产品价格,工业上游的化学品、能源等价格也在回升,推动工业领域价格上行,未来必定会传导至终端消费品。如果再考虑过去一段时间人民币持续贬值,输入性通胀的压力会变得更大。目前还看不出商品价格回落或者人民币大幅升值的可能。

上半年CPI同比上涨2.1%,预计全年也将在2%上下轻微波动。这意味着中国货币政策宽松的空间并不充足。在经济下行压力仍大的背景下,市场认为存在降准概率,但是,总量的政策可能不如通过MLF、SLF等手段释放流动性来保持流动性总体稳定。另外,降息不仅受制于CPI涨幅,也会被汇率政策限制,降息会加大人民币贬值的压力,这会让原本存在贬值压力的汇率雪上加霜,并恶化市场预期。

事实上,中国货币政策并不是只考虑通胀情况。在资本管制的条件下,过多的流动性主要流向了楼市,根据国际顶级置业顾问莱坊(Knight Frank)最新发布的全球大城市一季度房价涨幅排行榜,共有四个中国城市的房价跻身前十,深圳和上海分别登上冠军和亚军宝座。这种几乎席卷一二三线城市的房价暴涨以及各地频出的地王,凸显了人们对通胀预期的强烈以及流动性泛滥的危害。

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资金只会流入那些能够通过杠杆炒作的资产或商品,从而引起价格的波动以及资产泡沫。由于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过大,很多人热衷于这种炒作,甚至多数人已经接受了房价暴涨的逻辑:信用扩张就会刺激楼市上涨,中国为维持经济增长就必须持续的信用扩张,所以,房价只会涨不会跌。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房价泡沫已经生成。

中国需要保住GDP增速6.5%的底线,同时又要维持资产价格稳定。前者需要投放很多的货币,这从6月份信贷规模重新膨胀就可以看出来,但宽松的货币政策必然导致资产价格上涨。这与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逻辑类似,不管是“次贷”危机前的全球化,还是危机之后的量化宽松政策,都造成了贫富分化的效应,尤其是量化宽松政策,让拥有资产的富人更富,而资产不多的穷人变得更穷。这也是美国、英国出现反精英、反全球化浪潮的原因。

在产能过剩以及全球需求不足的背景下,中国的信用扩张可能不会引起通胀的恶化,但会制造资产泡沫以及汇率贬值,富有的人可以投资资产,甚至可以向海外转移资产。而中低收入者只能承受流动性泛滥的后果。事实上,如果中国不能减小收入(财富)差距,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就缺乏基本的条件,只有数量庞大的中低收入者增加消费能力,才能扩大内需。

目前,有人将CPI涨幅视为货币政策的决定性因素,将维持经济增长视为主要目标,却不考虑资产价格泡沫以及资本外流。基于这种考虑采取的货币政策,可能的代价是拉大贫富差距并降低民众购买力,将与作为首要目标的经济转型差距越来越远。现在看来,人们对物价的感受与CPI数据不太相符,政策目标与现实趋势也不相符,这种背离或许会随着信用继续扩张而扩大,但背离最终会有尺度。因此,在突破尺度之前,我们需要使政策回归到目标上去。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