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在广州联合召开了“粤港电子支票联合结算业务”发布会,宣布广东自贸区在全国率先实现香港电子支票的跨境托收,成为今年广东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的又一新举措。2015年12月,中国香港地区推出电子支票服务。2016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同意粤港票据联合结算业务增加受理香港电子支票,在广东自贸区...

7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在广州联合召开了“粤港电子支票联合结算业务”发布会,宣布广东自贸区在全国率先实现香港电子支票的跨境托收,成为今年广东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的又一新举措。
2015年12月,中国香港地区推出电子支票服务。2016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同意粤港票据联合结算业务增加受理香港电子支票,在广东自贸区先试先行,待业务运作成熟后,再在广东省全面推广。试点于2016年7月20日正式开始。
据悉,粤港电子支票是全国首创的新型跨境电子支付工具,通过以PDF格式文件记载并传递与传统纸质支票相似的票据要素数据,与纸张支票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包括人民币、港币和美元三个币种。
广东省人民政府党组成员陈云贤在发布会现场表示,广东自贸区如何在投融资便利化、资本项目可兑换过程中迈出实质的一步,此次粤港电子支票联合结算业务的推出是一个很重要的契机。该项业务不仅有助于当前国际热议的外汇制度改革、资本项目开放、离岸在岸双重货币等问题的发展和解决,也能给企业带来消除有形成本、扩大业务规模等便利。
“今天正式启动的粤港电子支票联合结算业务,是我们在前期粤港票据联合结算系统人民币支票业务基础上,与香港金管局合作推出的又一项跨境结算创新工具,它将粤港票据结算的品种从传统的纸质支票拓展到电子支票,币种从人民币、港元进一步拓展至美元。”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王景武表示。
据悉,粤港支付结算体系互联互通是粤港金融合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广东自贸区建设的重要着力点。早在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广东率先启动了深港港币支票单向结算业务,2002年又在广东率先开通了外币实时支付系统,从而在粤港间基本形成了多币种、全工具、全天候的现代化支付清算体系。2015年,粤港票据联合结算系统共处理港元支票117.85亿港元,美元支票2.62亿美元,人民币支票业务300万元;粤港外币实时支付系统共处理港元业务710.32亿港元、美元业务896.18亿美元。
据介绍,香港的电子支票即电子形式的支票,其签发、交付、托收、清算及结算全程电子化处理,具有“网上办理、收发自如、快捷可靠、省时环保、可靠安全”的特点,是香港金融管理局于2015年12月份推出的一种新型电子化票据支付工具。此次由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联合推出的“粤港电子支票联合结算业务”,让客户通过试点银行机构即可办理香港电子支票的收款,不仅将结算区域由香港拓展至内地的广东自贸区,还将币种由港币和人民币进一步拓展至美元,为粤港两地民生经济往来提供了又一个方便、快捷、安全的支付工具。
首批参与试点的银行机构包括广发银行、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中国光大银行广州分行、广州农村商业银行、汇丰银行广州分行等15家银行机构,基本覆盖了各种类型的银行机构。试点期满后,粤港电子支票联合结算业务将拓展至广东省全部银行机构。
(编辑:重石)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