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港生鲜“北上”内地有钱赚吗?

21世纪经济报道 戴春晨 ,王谦
2016-08-22 11:26

内地供应香港的生鲜产品以相对优秀的品质和较高的合格率著称。内地消费者渴求高品质食品的今天,“供港生鲜”蕴含的商机不容小视。北京商人许京和他的京沪(北京)国际品牌管理中心有限公司、全球商品采购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全采公司”),即尝试开拓这一新兴市场。今年7月1日,由全采公司授权的首家供港生鲜体验店在北京开业,销售据称来...

内地供应香港的生鲜产品以相对优秀的品质和较高的合格率著称。内地消费者渴求高品质食品的今天,“供港生鲜”蕴含的商机不容小视。

北京商人许京和他的京沪(北京)国际品牌管理中心有限公司、全球商品采购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全采公司”),即尝试开拓这一新兴市场。

今年7月1日,由全采公司授权的首家供港生鲜体验店在北京开业,销售据称来自指定供港生鲜生产企业的产品,包括水果、牛奶、禽蛋肉菜等。但在内地销售供港生鲜是一个新的市场策略,参与者较少,竞争氛围尚待形成,该店的资质迅速受到媒体的质疑。8月16日,《北京晚报》报道称,该店销售的产品并非全部来自指定供港企业,而供港产品的品质亦不需要所谓的“第三方平台”进行监管。

许京在报道中做出了一些回应。随后,8月16到19日,他带领由上海、广东检验检疫局退休官员、第三方品检公司审核员、媒体记者和两位北京市民组成的“飞行检查团”,奔赴广东三家供港企业进行检查。

21世纪经济报道跟随全程检查发现,两家企业被认定为合格,而一家生产鱼糜制品的企业,因为部分生产线停工维护,未能展现完整生产情况,检查团没有做出结论。许京随即表示北京门店将暂停销售该公司的产品。8月18日晚,许京称,相关产品已经下架。

“我们要最大程度保证产品质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许京说。

在检查中,许京回应了记者针对“门店销售产品是否全部来自供港企业”的提问,承认其产品将来自供港企业、具有出口备案资质的企业和海外供应商,并非全部“供港”。而这次兴师动众的检查,是否会推动“供港生鲜”取得成功,也依然没有答案。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对“供港生鲜”和其他所有商品来说,市场才是其命运的决定者。

 

挑战既有行政管理体制

 

对消费者来说,“供港生鲜”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对于销售所谓“供港生鲜”的企业自然疑虑重重。

“境外的标准和境内的标准不统一,比如QS认证(供港生鲜不需要得到QS认证——记者注),从包装到标签,供港产品都要重新适应。比如蔬菜,原来供港的是大包装的,但现在要改成小包装,对企业来有些难度。而到了内地,(生鲜)不归质检总局管了,归食药监局,符合质检总局标准的产品,不一定符合食药监局的标准,但前者的标准又比后者高得多。” 8月18日,在云浮温氏集团检查的许京表示。

“国家质检总局正在和食药监局进行协商,看能不能进行‘互认’,看能不能让供港产品直接进入内地销售,不需要换包装和换标识。”许京说。

至于消费者所担心的品质问题,许京表示,“全采公司将复制供港监管体系,遇有标准不同时,将采取‘就高不就低’的采购原则。”

16日,在江门高新区检查占里欣得公司时,原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认证处副处长、检查团“首席专家”叶志平也表示,选择产品时将“就高不就低”。“比如供港的猪肉是允许添加一定量的瘦肉精的,但内地标准不允许使用瘦肉精,那么供港企业为内地市场生产的猪肉就不能有瘦肉精”,叶志平说。

许京还表示,他们将参照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的监管模式,定期对供港企业进行飞行检查。不过,根据《北京晚报》的报道,国家早已要求出口企业做到“三同”,供港企业销往内地的产品其实都符合香港标准,并不需要第三方进行验证。

2016年,国家认监委开始推进“同线同标同质”(下称“三同”),也即出口企业在同一条生产线上、按照同样的标准生产出口和内销产品,从而使供应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产品达到相同的质量水准。截至8月5日,已有826家企业、2835款产品满足这三个条件,被平台录入并公示。

要检验食品是否达到供港食品标准,只需在该平台输入企业或产品名称并勾选出口地区为中国香港,查看是否有对应结果即可。超市商店也可直接通过该平台找到符合供港标准的货源,并不需要借助第三方的认证。

 

供港生鲜名实不符?

 

对消费者而言,最需要关注的反而是全采公司及其合作商所售的产品是否真的来自供港企业。

但《北京晚报》的报道中提到,其记者在“供港生鲜”店内随机选购了几种食品,发现“欣得食品、希杰大昌冷冻食品等五家公司的相关产品是‘三同’,三旺实业、北大荒亲民有机食品有出口备案但非‘三同’,社稷尚品、红旭农场、方家铺子、兴龙垦生态产品、朝日绿源、味菇坊、春香百合等公司并未进行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

在那篇报道中,许京的解释是,该店不是由平台自己经营的,而是平台授权给一名个体户经营,可能是平台的巡查力度不够,才导致了乱贴标的情况。

本次检查中,许京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承认,“(门店所售生鲜)不完全是来自供港企业”,也可能来自其他具有出口备案的企业,以及海外供应商。他表示,这是为了实现“香港人吃到什么,我们也吃到什么”的目标。“香港是一个全球港,它的生鲜产品也不都来自内地供港企业,比如牛肉,就是进口的可能质量好一些”,许京说。

许京说,此举是考虑到生鲜产品300公里的经济供货半径。“未来(为供应北京、上海市场)我们会选择在北京、上海附近的企业,但也一定要具备出口资质。”

那么,如何保证这些供应商全部具有出口备案资格呢?“第一个我们会与国家检验检疫局进行信息共享,从全国范围内有出口备案的13000家企业中选择供应商,第二个是叶志平老师、天祥集团和其他专家组成的独立监督委员会,未来所有的招标,企业要经过他们的核查才能进来。”

许京称,“监督委员会”已经组建,9月份正式开始工作。同期,全采中心将进行招标,为旗下的生鲜门店选择更多供应商。

渠道尚在打通中

许京表示,供港生鲜入内地的第二个挑战是渠道。“国内商超打价格战,谁进价低就卖谁,结果优质供应商进不来,渠道需要打通。”

为了打通渠道,许京称全采公司采取“0门槛”模式。“像一般企业要进超市的话,都要交30~45%的入场费。我们现在就是0门槛,不向企业收入场费。”许京介绍说,开在北京的第一家体验店,由两位年轻的创业者负责具体运营,同样采取“0门槛”。

全采公司也与线下商超展开了合作。8月16日 ,在江门,许京表示,已经与益华控股旗下的广东益华百货达成一致,未来将通过益华购物中心的渠道销售全采公司引进的生鲜。

广东益华百货有限公司超市全球购事业部副总经理陈强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益华百货在广东12个地级市共有15家门店,“年内大概会有4、5家(生鲜体验店),第一家会开在江门,计划9月份营业。”

即使渠道被打通,市场对于“供港生鲜”的反应尚待观察。18日晚间,面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许京未透露北京首家体验店的销售情况,只表示,未来将开更多的生鲜店。

而许京和他力推的“供港生鲜”究竟能否取得市场成功,还有待市场的力量做出判决。

(编辑:姚建莉)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