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中国的四大“中等水平创新陷阱”

21世纪经济报道 刘燚
2016-08-27 07:00

导读:中国虽然跻身第25,却依然是创新第三世界的龙头、而非跻身第一、第二世界。

特约撰稿 刘燚

赤日炎炎之下,为什么还会感觉寒冷?有时候确实如此,比如创新。

毫无疑问,中国现在的创新能力与自己过去比进步巨大、与同等收入大多数国家比都有显著的优势,此次WIPO创新指数获评全球25名也不见得夸大其词。可与彭博创新指数、自然能指数、联合国创新相关数据验证。

然而,这却不足以喜。恰恰相反,与经济发展遇到的困境相似,中国目前面临着“中等水平创新陷阱”。

“第三世界”陷阱

创新本来就是极少数国家的事情,是可以划分为三个世界的。

目前为止,全球创新90%以上也只集中在北美、西欧和东亚地区,而这些地区里,绝大多数也只集中在七国集团以及七国集团之外的韩国、以色列、瑞士等十余个小国——换言之,中国虽然跻身第25,却依然是创新第三世界的龙头,而非跻身第一、第二世界。

有人为百米赛跑,或者马拉松比赛里的第25名格外喝彩吗?没有。因为,看似未必那么遥远的差距,却是重大的差距。

况且,即使是在创新的第一、第二世界,有些小国指数虽高,但是影响力有限。比如卢森堡、新西兰等,由于整体实力不足,不过是处于整个创新链条当中罢了。真正主导全球创新的,首先还是美国,其次就是日、德、英、法、韩、瑞士、以色列等十余个国家。

不仅如此,第一第二世界内部的差距还在拉大。比如,在信息时代,美国相对于欧洲已经建立起压倒性优势;在航空、军工等领域,德国已经掉队……某种程度上与这些中等规模强国的市场相对有限有关,不足以养大所有产业。

当中国的创新能力走到第三世界龙头的时候,我们真实的综合实力是什么?可以与我们的GDP水平类比,人均8000美金虽然在排名上已经位居中游,然而即使和希腊相比也还有1倍以上的差距!创新亦然。

中国确实在部分领域已经取得领先——就像中国部分城市的发展已经是发达国家水平一样——但是,整体水平仍然不足以支撑起全国的发展。

况且,山越高,往上爬一步也越难。

“去趋势化”陷阱

创新是要靠势能的,势能为历史机遇所创造。

比如,中国电信设备行业借助了电信大潮,改革开放大潮,华为和中兴成为行业第一、第四,中美欧三足鼎立;中国互联网行业借助行业大势、中国人口优势和本土化优势,在全球市值TOP10领域拥有4家企业,其余全部是美国企业,是挑战美国的唯一力量……

但是,在有些领域,一旦失去产业趋势,追赶的难度陡增。比如家电行业,中国的海尔、格力、美的都是全球前十,但是,依然没有能力在海外形成品牌、渠道壁垒,处于近乎停滞的状态;比如三一、中联、徐工三大工程机械厂商,虽然植根于中国这一最大的基建市场,但是随着产业趋势转冷,它们仍然不足行业龙头卡特彼勒的五分之一。

中国的GDP增速正在逐年下台阶,创新主要依托的制造业增速下降更快,很多产业的势头正在失去,失去了这种势头,进一步的创新爆发也会随之变得更为艰难。比如钢铁行业,虽然产能占据全球一半,至今我们仍然缺少几家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龙头宝钢也没有新日铁、浦项制铁的技术和盈利能力。再如汽车业,随着市场增速的下降,其突围难度日益增大,本土市场苦战情况下,至今在海外市场更是难有作为。

永远不要低估GDP的重要性、永远不要低估产业势能的重要性。

产业和区域结构化陷阱

如果说IT、汽车、家电等行业,中国还能有一席之地的话,中国在很多行业的创新基础、产业实力就更加薄弱了,甚至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提升。可以说,中国的产业结构存在这些短板是显而易见的,弱势产业不在少数。

比如,医药行业,在全球前50的制药厂商中无一中国企业。在精细化工领域,也鲜有中国人身影;在机床、轴承行业,几乎都是依靠进口……等等。这些行业缺少IT行业的大趋势性机会,都是前几次产业革命的“遗珠”,然而,对于国家竞争力来说,却不分先后、不分亲疏,中国需要追赶的路途依然漫长。

弱势产业一无收入、二无人才,创新难度数倍于优势产业。

另一个结构性短板则是全球化。迄今为止,中国在全球品牌排行榜中的企业数量依然寥寥可数,华为、联想是少数几个有存在感的企业,海尔的电器、腾讯的游戏、阿里的电商略有名气,目前还看不到更多企业有能力在海外树立强大的市场地位、品牌地位。

中国市场规模巨大是中国能够后发先至培养一批本土企业的沃土,但是,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征程又相距甚远。

这种区域性的差距,也直接导致我们的创新人才结构短板。很难和美国一样使用全球人才,价值最大化,反过来,这又制约了企业进一步全球化的能力--打破这个循环殊为不易。

去工业化陷阱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在中国开展得如火如荼,VC\PE数量和规模直追美国,一片创新繁荣景象。但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太多热钱全部是金融导向的,而不是创新导向的——即使BAT这些产业资本的投资,也主要在消费互联网领域、在应用层面的创新上、在于市场份额的圈占上,而非基础性的创新,遑论纯粹投机性的资本呢?

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是创新的主要依托,全球主要的技术创新皆因于此。但是,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增速已经下滑到了5%-6%的中等区间,且有进一步下滑趋势,制造业人口、STEM报考学生占比等指标都在下滑。

凡是去工业化严重的国家,其创新能力无不受到重要影响。最典型的是英国和法国:英国举行过轰轰烈烈的去国有化、去工业化运动,现在除了制药和航空之外,其创新能力已经形成若干短板;法国也是如此,此起彼伏的工会运动,巨大的社保压力让法国企业竞争力不断下滑,从和德国比较接近到现在已经产生了显著差距——无论是人均GDP还是工业创新力。

中国由于没有采取德国式的金融抑制,全社会的热钱、人才都在向着投机性的金融和地产等领域涌动,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迹象,产业未强先空心化、产业结构未“工”先“金”的风险不可不察。

绝非唱空中国创新,实际上中国正在创新的最好时期;但是,四大风险就在这里,而且都是难啃的骨头,如果等闲视之,创新陷阱很难爬出来,而创新不足、科技不能作为第一生产力的话,中国人均GDP则不可能健康持续增长,而是落入不断金融刺激的饮鸩止渴之死循环。(编辑 郑升)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