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 龙静8月21日,第一届苏州文献展,以一种全新的学术姿态和让人意想不到的国际语汇出现在全球艺术家的视野里...

特约撰稿 龙静
8月21日,第一届苏州文献展,以一种全新的学术姿态和让人意想不到的国际语汇出现在全球艺术家的视野里。
“有年冬天,无雪,我和苏州美术馆馆长张晴在苏州经典园林中最古老的沧浪亭里,沿石阶曲折而行。关于苏州文献展的最初想法,便在这场移步换景的游园中诞生。”德国知名艺术策展人、第12届卡塞尔文献展策展人罗杰·博格尔在苏州美术馆的布展现场对记者说。
8月底,来自中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地的40多位艺术家集结于苏州美术馆、颜文樑纪念馆和双塔等六座苏州古城艺术场馆和园林。在张晴、罗杰·博格尔两位策展人的策划下,艺术家们以“海洋时间与帝国时间”、“明清的现代时间”、“活化的天下时间”和“时间中的飞地”四个分主题在主体展“多重时间——苏州与另一种世界史”中进行了绘画、装置和影像等各种方式的创作。
新苏学的提出
“在以世界体系视域观察历史的今天,艺术展应该以突破单纯的地方史、区域史和民族国家框架,对各地区、各文明之间的有机联系与互动进行历史重构与解读,在更加平等全面的框架中呈现出立体的历史图景。”本次文献展的中方策展人张晴认为。在组织和研究展览的过程中,他还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苏学”——这一以研究苏州历史、文脉和艺术传承为研究基础的艺术史命题。
“苏州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是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苏州与世界的这种联系,是极富历史意义的。我们想通过文献展重新表述、发现与展望这种艺术实践中的联系。”本次展览的国际策展人罗杰·博格尔这样定义他眼中的“苏学”。
“首届苏州文献展的展览名与吴中文献展颇有渊源。1937年,吴中文献展在可园内的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开幕,这个当时轰动全城的展览分图书、金石、书画、画像、史料五部分,共展出各种文物典籍4000余目,约6000余种。”张晴还认为“文献展”这一名词与展览模式最早也可追溯到苏州,他说:“继吴中文献展后,上海、徐州、察哈尔、漳州等地纷纷举办当地文献展,形成了近代史上地方文献展的风潮。时至今日,文献展的模式已经成为国际诸多城市展示自身文化的通用做法,可见1937年吴中文献展无疑在全球文献展系统中亦属先驱。”
一个古城的艺术展与全球化
“不胜枚举的双年展和艺术事件有时就像超级市场一般俗气,使得艺术爱好者烦不胜烦。” 罗杰·博格尔在展览现场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及当时策划这一文献展的初衷时说道,“在我最初着手这一展览时不禁向自己反问:我们的文献展能否做到公允地展示苏州的文化和历史,同时又吸引世界范围内的当代艺术爱好者?苏州园林的文化形式是否能对我们策划一个当代艺术展览有所帮助?一个展览能否既充满当地特色,又无限向外延展?”
在罗杰·博格尔看来,“苏州文献展”有两个基石。一个是追溯到1937年的“吴中文献展”,而另一个基石——则是1955年在德国卡塞尔建立的文献展览。他表示:最初,“卡塞尔文献展”仅仅是联邦德国园林园艺展览里的一个小展览。这个德国园林与苏州园林截然相反,并不那么写意随性、令人惬意。经过二战的洗礼,城市的百分之八十遭受严重破坏,园林中的绿植大都隐藏在城市碎石之后。通过展示国际艺术,卡塞尔文献展将经历战争创伤的德国观众与更广泛的世界重新联系起来。文献展取得了巨大成功,而卡塞尔这个城市也受益于这样一个艺术展并愿意延续这个展览。在这种良性互动下,“卡塞尔文献展”每五年举办一次,已经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艺术事件之一。
罗杰·博格尔说:“我认为卡塞尔文献展与苏州文献展这两个展览紧密相连,不仅因为他们的名字相似,更主要是因为他们都展示了一点:未来是从过去中走来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苏州文献展虽然是一个聚焦于地方的文献展,但它的研究方法和语境却又是全球化的。(编辑 孙伶)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