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讨论专家组成员之一、蚂蚁金服首席战略官陈龙: 普惠金融核心在于场景 关键在于平衡创新与风险

21世纪经济报道 陶力 杭州报道
2016-09-06 07:00

9月5日下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G20杭州峰会)闭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记者会,向中外记者介绍峰会成...

G20.jpg

9月5日下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G20杭州峰会)闭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记者会,向中外记者介绍峰会成果和会议情况。习近平表示,我们将以数字经济为平台,推进互联网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开通物物相连、心心相通的新纪元。

伴随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普惠金融领域的首个国际性共同纲领,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在G20杭州峰会期间公布。《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包含8项原则,66条行动建议,这是国际社会首次在该领域推出高级别的指引性文件。

日前,《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讨论专家组成员之一、蚂蚁金服首席战略官陈龙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制定该原则的初心在于推动普惠金融在全世界的发展,金融不够普惠是全球性的挑战。同时,发展普惠金融的三个“轮子”包括金融合规、场景依托和技术驱动,它们将相互依存和促进,并缺一不可。

而场景的拓展对于金融应用的普及尤为重要。“今天的数字普惠金融是直接生长在需要金融的场景里的,通过移动互联、物联网等去触达用户,通过大数据的技术了解用户,甄别风险,这是一种技术驱动型的金融,和场景紧紧结合在一起。”陈龙进一步解释称。

中国或弯道超车

在美国生活了十七年的陈龙,预计中国正在迎来普惠金融的黄金时代。“至今很多美国人还在使用手写支票。而在中国,新时代的数字普惠金融,支持了新消费的能力。2006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为263亿元,仅占社会消费总额的0.3%;而到2015年,这个数字达到了3.8万亿,占比达到12.7%。”

而促使线上交易数据猛增的,正是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例如移动支付。陈龙认为,普惠金融的目的在于,让所有阶层和人群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公平地得到金融服务。这包含了支付、小贷,以及理财、保险、信用等多个角度。同时,普惠金融并非公益,必须有商业可持续和消费适当性。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4.55亿,较2015年底增加3857万人,增长率为9.3%。我国网民使用网上支付的比例从60.5%提升至64.1%。

据陈龙透露,支付宝年活跃用户约4.5亿,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巨大群体,且每笔交易成本已低至2分钱,充分体现了数字金融的普惠性。在他看来,中国之所以能实现普惠金融“弯道超车”,原因在于中国互联网金融拥有的独特性,即实现了真实场景中的广泛运用,而融合的场景运用,又反过来推动技术的飞速发展。

监管底线待考

从国内金融现状来看,金融行业面临着两个挑战,一是普惠金融机构触达用户的成本高企。例如,在农村让农民开户的成本十分高。第二个挑战则是对于主动使用产品及服务用户的风险甄别能力。

这两大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显得尤为突出。世界银行2015年发布的《全球金融包容性指数》显示,目前全球仍有20亿人没有银行账号;仅有10%的人有信用卡;有贷款需求的人,仅有21%的人能通过正规金融机构获得服务;72%的成年人缺乏金融知识;传统征信体系中,有信贷记录的人不足25%;农村贷款仅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3%。

此外,据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CGAP)等机构对全球几百家小额信贷机构的调查显示,小额信贷机构要想实现财务可持续,其年化贷款利率平均需在26%左右。其最终的结果是,尽管在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上尽力做到了“普惠”,但物美价廉的金融服务依然没有真正惠及贫困群体。

陈龙表示,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也一直是G20的目标。前述原则是从现有的经验和逻辑里面总结出来的普适规律,从政策、监管、基础设施、消费者保护和教育等角度,希望能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在金融方面,中国并不算是领先,但在数字普惠金融方面,却得到很多国家认可。”

不过,低门槛、低成本的特点也使普惠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催生了诸多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在《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中明确提出,需要平衡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的创新与风险。

此外,从监管层面来说,也需要建立完备的法律和监管框架,加大对企业和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行业的发展方向。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记者会、向中外记者介绍G20峰会成果和会议情况时也指出,我们决心加强和落实各项金融改革举措,发起全球和区域金融安全网和应对风险的联合演练,筑牢防范金融危机的堤坝。

(编辑:包芳鸣)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