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革命“换挡期”,如何描绘G20创新增长新蓝图

21世纪经济报道 周慧 北京报道
2016-09-06 07:00

没有人否认,推动人类前进的最强动力,一直都是科技的进步与广泛扩散。在G20杭州峰会开幕式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

G20.jpg

20160905-03_b.jpg

没有人否认,推动人类前进的最强动力,一直都是科技的进步与广泛扩散。

在G20杭州峰会开幕式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上一轮科技进步带来的增长动能逐渐衰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尚未形成势头。世界经济又走到一个关键当口。

正因为处于这样的关键当口,针对世界经济开出的“药方”,不仅要应对短期问题,还要谋求长远发展,而长远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依赖于科技创新。

习近平指出,我们已经就《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达成共识,一致决定通过创新、结构性改革、新工业革命、数字经济等新方式,为世界经济开辟新道路,拓展新边界。

创新发展成为此次G20峰会中最重要的议题。

9月5日下午G20杭州峰会闭幕,习近平出席记者会,向中外记者介绍峰会成果和会议情况时表示,我们决心创新增长方式,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力,事实告诉我们,单纯依靠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老路走不通。我们一致通过了20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商业模式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创新,推动创新成果交流共享。以结构性改革为核心,确定优先领域指导原则,指标体系,从根本上去除阻碍经济增长的痼疾,以新工业革命为先导,大力推动先进和高端制造业发展,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以数字经济为平台,推进互联网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开创物物相连心心相通的新纪元。

世界经济增长将如何突破瓶颈、中国如何从参与、追赶到引领科技革命,G20杭州峰会给出了方向,也留下了有待探寻的空间。

科技革命换挡期

在G20杭州峰会开幕致辞中,习近平明确提出两轮科技革命的概念,强调“世界经济又走到了关键当口”,科技进步给世界经济带来的拉动作用减弱。

第一次工业革命采用水蒸气为动力,实现了生产的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通过电力实现了大规模生产。第三次工业革命使用电子及信息技术,实现了生产的自动化。

国外学者劳斯·施瓦布比较乐观,他提到,当前正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开端,同过去相比,互联网变得无所不在,移动性大幅提高;传感器体积变得更小、性能更强大、成本也更低;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也开始崭露锋芒。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中国互联网巨头企业以及通信技术企业,很多人认为,继水蒸气、电、信息技术等,目前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工具,将带来新的产业革命,但互联网目前改造的行业,以服务业为主,尚未真正渗透到产业中去,特别是在制造业领域。

一位长期关注产业经济的学者型官员分析,前三轮产业变革都是以能源利用方式的变化为代表的,即从蒸气,到化石能源,到电力;而新一轮产业变革,如果从能源动力出发的话,有两个突破口:一个是新能源规模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占比快速上升;二是能源供应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即能源互联网成为主流。但目前来看,这两者都还只是起步,尚未成形。

如果新一轮产业变革摆脱既往轨道,不再以能源动力为标志,上述学者型官员判断,比较有可能的突破会在两个方向:一是以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万物互联;二是以石墨烯为代表的新材料技术革命性突破。只要这两者任何一个基本成形,新一轮产业革命也可以说成形了,科技断层就接续上了。

腾讯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孟昭莉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未来的趋势应该是数字经济和传统产业的界限真正模糊,“互联网+”深入渗透到一、二产业,互联网与传统经济的隔阂越来越小,大家不再谈“互联网+”,这才意味着互联网或者说数字经济,真正成为激活经济的新动能。

中国从追赶到引领

在这一轮科技革命开端,中国在互联网领域涌现了一批“独角兽”企业。比如最近最受瞩目的中关村“独角兽”,是滴滴出行。

最新一期《经济学人》杂志,以优步决定将其中国子公司卖给它的竞争对手滴滴出行为例,表述了“西方世界对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刻板印象可能需要被刷新”的结论。

孟昭莉表示,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正在以其特有的方式在很多方面实现了弯道超车,比如中国在公共服务互联网化方面,有很多创新,比如用移动互联网推进电子政务的发展,微信在交通和医疗领域内的服务型创新都很有代表性。

她还表示,在实用性技术更新迭代期,中国是全球反应最快的市场,国外一些机构评价中国一些企业“缺乏技术的高精尖,只是以低廉的成本做出来,迅速占领市场”,但是中国用很快的速度占领市场,同时进行技术的高速更新迭代,并在资本市场获得认可,获得后续发展的最初助力。这是被市场验证的一种可行的创新发展模式。

中国如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追赶和引领?2016年以来,从全国科技大会到系列国家创新战略的提出,中国已经确定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攻破关键核心技术。

G20杭州峰会期间,中美达成35项成果清单,包括一些科技创新领域的成果。其中包括中美双方承诺其各自的创新政策将与非歧视原则保持一致;中美双方确认发展和保护包括商业秘密在内的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并承诺不推进将转让知识产权或技术作为在各自市场开展业务的前提条件的一般适用政策或实践。

西电捷通公司副总经理黄振海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2005年,中国西电捷通公司就其发明的一项无线局域网安全标准(WAPI)的核心专利,向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提交了专利授权申请,但4年多后,才收到USPTO于2009年7月21日发出的第一次实质审查意见(进度远晚于其他国家在美申请专利)。2013年该专利成功在美国获得授权。

从申请至审结,经历了100余月,还是上升至两国政府高层对话才争取到的结果,而同类专利在美申请平均周期则是65.5个月。

黄振海说,过去中国科技更多是面临引进来的问题,现在还有很多走出去的问题,从这次中美达成的成果可以看到,中外科技方面的交流互动,从不均衡到平等对话。鼓励中国企业创新,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保护中国科技走出去的政策。

在电子商务领域,中国企业以阿里巴巴为代表,提出构建E-WTP(Electronic World Trade Platform)世界电子贸易平台的政策建议。

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自去年10月底,习近平在对“十三五”规划进行说明提出了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先后采访了一些国家实验室,其在关键技术的引领创新方面,已经有一定突破,未来将持续建设成为科技创新领域的关注焦点。(编辑:张星)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