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劳动生产率增速下滑趋势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中国单位劳动产出(劳动生产率)仍然较低。2015年,中国单位劳动产出只有7318美元,...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中国单位劳动产出(劳动生产率)仍然较低。2015年,中国单位劳动产出只有7318美元,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8487美元,与美国的98990美元相比,差距更大。但是,中国与世界平均水平及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1996年我国单位劳动产出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0.6%,2015年已达到40%;相当于美国的比重也从2.1%提升到7.4%。
中国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美国的7.4%这一比例让舆论感到不可思议,尽管这是长期存在的事实。这也意味着中国依然具有巨大的劳动生产率提升空间,告别过去粗放型发展方式,通过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鼓励科技研究与创新,随着具有更高生产效率的新经济行业的涌现、发展与壮大,让劳动力配置结构不断得到优化,进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高度相关,劳动生产率增速加快时,经济增速也加快;劳动生产率增速回落时,经济增速亦减缓。因此,劳动生产率成为决定一国经济是否具有未来增长性的标志性指标。
根据数据显示,1996年到2015年的20年间,中国单位劳动产出(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年平均增速为8.6%,大大高于1.3%的同期世界平均水平。这一增速在2007年达到高峰,增速为13.1%。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近几年增速略有回落。根据清华大学白重恩教授的研究,中国2008年的时候相对于美国的劳动生产率,与日本1950年水平一样。
2008年是一个历史性的拐点,在这一年之后,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速开始减缓。更为全面反映生产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也同时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在这一年后,中国的经济增长依靠投资拉动的比重快速上升,从而造成了全要素增长率变慢。与此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劳动力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大规模分流的开始,而服务业(尤其是占绝对多数的低端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制造业。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采取的刺激政策导致了两个后果:其一,经济增长越来越依靠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其次,投资结构的变化进一步造成经济结构的扭曲。由于外部需求的减弱以及消费拉动无法支撑经济高增长,中国经济自2008年后不得不长期依赖投资,这会加重经济结构扭曲的程度,导致更严重的资源错配以及效率损失,并最终反映在总体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的表现上。
这意味着,依靠要素投入、产能扩张、投资拉动等发展经济的旧模式已经走到尽头,只有提高要素生产效率,才能有效对冲要素成本上升,提高企业竞争力。中国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转向依靠人力资源与科技创新的道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技术水平实现高质量的增长。
中国的劳动效率如此之低意味着还有巨大的上涨空间。这需要对人力资源充分开发利用,提高教育水平,尤其是职业教育,加强在职职业培训,以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但是,中国目前的困境在于劳动力正在大量远离制造业。与此同时很多企业开始使用机器人,这样不利于提高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因此,中国必须重视制造业,提高已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需要提高生产者的劳动效率。其次,中国必须鼓励创新,为创新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与市场环境,创新驱动的作用增强将会持续提高中国劳动生产率。
不过,目前最重要的任务是改变过度依赖基础设施投资维持增长的做法,改革国有企业,否则会强化资源错配,导致经济结构更加扭曲,效率损失更大。因此,中国应该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此同时,加强人力资源投入以及创造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才能恢复劳动生产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高增长。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