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外债增减与汇率预期相互影响

21世纪经济报道 谭翊飞
2016-09-29 07:00

谭翊飞日前,国家外管局公布了今年6月末全口径外债数据,外债总额9.2万亿元人民币(约1.4万亿美元),环比增长了2%。...

谭翊飞

日前,国家外管局公布了今年6月末全口径外债数据,外债总额9.2万亿元人民币(约1.4万亿美元),环比增长了2%。这逆转了2015年二季度以来外债总规模持续下降的态势。因此,外管局相关负责人称,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外债去杠杆进程接近尾声。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并非全球主要储备货币,出于金融安全的考虑,他们并不希望外债太多,因为债务总要偿还,如果没有足够的储备,就可能出现债务危机。但中国这段时期却出现了有趣的现象:我们并不担心外债增长,却担心外债减少太快。因此,当外债出现环比增长时,外管局对这个现象进行了重点解读。

其实,从同比数据来看,相比于2015年6月末,无论是全口径外债,还是占外债接近半壁江山的银行债务余额,都仍然在减少。如果再考虑当前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加大,外债企稳仍然十分脆弱,轻舟仍未过万重山。

政府对跨境融资持支持态度。在2014年11月底,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特别提出:“支持跨境融资,让更多企业与全球低成本资金‘牵手’。”这意味着,从国务院层面支持企业借外债。

那时,内外资金成本差的“水坝”太高了。全球许多经济体将降息措施发挥到了极致,继而采取量化宽松政策,央行直接进入市场购买债券,将基准利率维持在极低的水平甚至是零。除美联储率先小幅加息之外,其他经济体甚至进一步采取了负利率政策。这就导致了,境内人民币贷款的利率是境外的数倍,国内实体经济的融资负担沉重。因此,鼓励企业用境外低成本资金也就不奇怪了。

于是,中国企业的境外负债迅速增长。可是,跨境融资却很快遭遇了“双面夹击”:一方面,2015年国内多次降准降息,大幅降低了融资成本,境内外利差虽然仍然存在,但缩小了许多;另一方面,8·11汇改之后,人民币经历了一波快速贬值,导致跨境融资企业的汇兑损失非常严重。

因此,从去年第三季度开始,外债余额迅速下降,9月末和12月末的外债余额环比分别下降8.9%和7.4%。企业在迅猛地进行外债去杠杆,买入外汇,偿还外债。这也导致去年资本外流严重、人民币汇率承压。企业之所以着急偿还美元债,原因之一是他们预期人民币会贬值。贬值预期和提前偿还外债相互交织,推动资本外流不断加剧,这又反过来使人民币贬值预期得到强化。

而今,从环比来看,今年二季度中国的外债规模上升而不是继续减少了。但从同比数据来看,2015年6月末的全口径外债余额为10.27万亿元人民币(约1.68万亿美元),而今年6月末的数据为9.21万亿元人民币(约1.39万亿美元),同比减少了1.06万亿元人民币(约2908亿美元),减幅为11.5%(按美元计是约21%)。这个减幅并不小。

再从分项数据来看,和2015年6月末相比,政府和中央银行的外债在加杠杆,直接投资也在增加,但是占大头的银行外债是在去杠杆。从某种意义上看,加杠杆的是官方机构,而市场主体仍然在去杠杆。不过,从环比来看,相比2016年3月,6月末银行的短期和长期外债都在增加,这说明外债有企稳的迹象。但是,这一趋势能否延续还要观察下个季度的数据。

今年以来,外管局采取了多项措施,以便利企业境外融资,包括推广全口径跨境融资的宏观审慎管理、统一中外资企业外债结汇管理政策等,以便利企业跨境融资。未来可能还需要推出更多的改革措施,以稳定外债水平,避免去年汇改以后企业集中偿还外债导致人民币贬值预期和资本外流加剧相互交织的局面再次出现。

当前,人民币贬值的压力仍然较大,这对外债企稳不利。如果预期人民币还会加大贬值,那么企业外债去杠杆可能还会加速。虽然从短期看,人民币贬值压力仍在,但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出现了企稳的良好势头,再加上人民币正式加入SDR,都会利好人民币汇率稳定。同时,美国大选前景仍不明朗,美联储会否在今年年底加息仍存在不确定性。

汇改已经过去了一年多,企业需要适应新的人民币汇率波动环境,理性认识汇率波动。从政府部门的角度看,则需要做好与市场的沟通工作,管理好市场预期,尽量避免企业偿还外债和居民资产配置多元化的换汇需求叠加,以缓解资本外流和人民币贬值的压力。(编辑 欧阳觅剑)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