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氏股份:成功归因于他两大朋友圈

21世纪经济报道 戴春晨,实习生,易德发 云浮报道
2016-10-18 19:04

“走进董事会——中国上市公司价值发现之旅”是中国上市公司「卓越董事会」评选的重要环节。该环节希望通过对上市公司进行近距离的调研,让专家评委、机构投资者们能更加深入了解和探索各上市公司董事会的运作模式和...

通栏.jpg

在广东省西部山区新兴县的温氏股份总部大楼鸟瞰,温氏科技园内连片的员工住宅,让拜访温氏股份董事会的考察团感到格外惊讶。

这个考察团由东风风行和21世纪经济报道组织,一行20余人,囊括行业分析师、企业高管和执业律师。这些人未曾想到,这片坐落在山脚的别墅、洋房、高层住宅……业主全部都是温氏股份的员工。

温氏股份,这家农业界的超级巨头,员工福利令人羡慕:公司的员工们按学历、工作年限、行业资历等项目积分排名,排在前列者即可以优先购买安居房。

这是温氏股份构筑员工朋友圈的折射,它试图用一种共享成果的精神,为企业打造牢固的经营根基。而面对合作的养猪、养鸡的农业大户,这种共享精神依然存在。

近日,温氏股份发布2016年第三季度报告,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436.44亿元,同比增长27.6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8.37亿元,同比增长124.94% 。

温氏股份表示,公司业绩同比大幅增长主要因为,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规模稳定增长,公司商品肉猪销售价格较上年同期大幅上升,公司饲料原料采购价格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饲料成本降低。

而经营业务规模稳定增长的背后,要归因于温氏股份的两大朋友圈:股东朋友圈和农民朋友圈,前者与其股权结构相关,而后者则是其主要商业模式。

股东朋友圈:股票是员工的

温氏股份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为16.7%,在创业板的上市公司中属于较低的比例。然而有趣的是,温氏的管理层对此表示,他们并不担心所谓“野蛮人”的入侵。这是因为温氏股份90%多的股份为员工持有,温氏的股权在某种意义上又是集中的。

上世纪80年代,农业企业快速发展,资金链紧张。温氏企业员工得到股票分红返购公司股票。2000年后,温氏企业进入发展稳定期,这种返购现象开始有所趋缓。温氏管理层认为,近几年公司进入发展期,股利派发有上升趋势。以排名第200的持股股东为例,其近三年的股利所得已有300万元以上。

3_副本.jpg

△温氏股份董秘梅锦方介绍公司概况。

温氏股份的发家史更像是一个能人带领农民发家致富的励志故事。温氏的事业于1983年起步,最初联合七户八人(温北英、温鹏程、温木桓、温金长、温湛、梁洪初、严百草、温泽星,简称“七户八股”),每股1000元,共集资8000元,创办起簕竹鸡场。温氏的成员既是员工又是股东,既能拿工资又可分股红。在后来的公司发展中,温氏管理层让新加入员工也可通过持股享受同样待遇。这种激励办法直至进行股份制改革才停止,目前持股员工达到6000人以上。全员持股的激励办法也让股权相对分散。

目前温氏股份持股数量前50名股东所持有股份为50%左右,其中绝大多数为温氏股份的创业元老,除去个别股东退休,其与股东基本仍留在温氏股份内工作。创业至今的同甘共苦让股东们对温氏股份的发展有一致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这种凝聚力有利于保持对公司治理的稳定。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温氏的员工最初来自农民群体,温氏股份的股权结构设置很好得维系了一个农民朋友圈。

农户朋友圈:稳固的“公司+农户”模式

作为一家农业公司,温氏股份不仅股东脱胎于农民群体,其主要的商业模式也是重视农民权益的紧密型“公司+农户”模式。这是这家企业的另一个农民朋友圈。

甚至在与来访者交流的时候,温氏股份管理层的思维也是“农民”的。在行业分析师反复问及公司的毛利率的时候,高层们相顾一笑,“我们不算毛利率,我们算一头猪赚多少钱,这也不是毛利,是纯利润。”这种一目了然的算法,正是农民喜欢的方式。

2.jpg

△调研团队与温氏股份管理层交流。

紧密型“公司+农户”的商业模式在温氏的快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温氏股份把自己定位为农业服务平台。一般散养农户的生产模式为农户购买猪苗及饲料,把猪养大后卖出。而与温氏合作后,公司负责品种繁育、种苗生产、饲料生产、疫病防治、产品销售等环节的管理及配套体系的建立,并向农户(或家庭农场)提供饲养管理过程中的饲养技术指导,为农户提供一条龙的配套服务,农户只需按照公司要求做好畜禽的饲养管理环节。

温氏股份董秘梅锦方表示,这种商业模式为许多地方政府所接受。因为农业养殖减免增值税与附加税,不产生税收收入的企业难以得到地方政府的青睐。而温氏企业这种“公司+农户”的商业模式虽然不产生税收收入给当地政府,但是其响应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号召,把分散的养殖集中起来,还可利用先进的养殖技术提高猪的存活率与生肉率,降低成本。给农户增加收入同时提高生产率,不仅没有抢走农户的饭碗,反而做大蛋糕,通过“公司+农户”,温氏与农户达到双方降低成本的双赢效果,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承担着“公司+农户”模式的养殖公司,温氏股份在全国布局了200多家。这样的公司可以管理一个县、或者邻近几个县的养殖场。温氏股份整个公司的管理业务下沉到下层,但所有的数据通过先进的信息系统在在总部汇总。企业高层依据农业大数据分析决策。

5_副本.jpg

△温氏股份管理层介绍公司经营模式。

梅锦方分析,本次猪周期与往期存在不同,政策因素在这轮价格调整周期中扮演着比以往更为重要的角色,环保政策法规的出台要求农业企业加大养殖投入。随着政策效果的逐渐显现,农业行业在淘汰部分企业的同时也提高了行业进入门槛。即便投资者预见猪肉价格的上涨趋势,此时想进入行业也不像以往那么容易。以50万头猪的养殖为例,每头猪养殖成本为2000元左右,其中温氏企业与农户各投入约1000元。要建立50万头猪规模的养殖基地,首先温氏企业就要投入5亿资金,农户们的配套投入也要达5亿。养殖基地建设期一般为5年,考虑上不可抗拒因素如猪流感爆发等,养殖基地要真正实现盈利至少需要8至9年。养猪行业这种长周期,高投入的特点使得许多投资者望而却步。

据了解,不同于以往散户养殖,如今养猪的标准规模起码为百头以上,养殖投入也增大至几十万、上百万。而自养自育一体化要求更高,起步规模要求为万头以上,相应投资规模达上千万元。环保方面,每头猪要达到养殖排放标准在环保方面的投入至少需几十到一百元,而一头猪平均利润大约为200元左右。因此如果不能通过规模效应来降低环保投入,将会使养猪利润大打折扣。很多养殖户之前不在环保方面投入,现在政策落地收紧时便难以快速进入行业。另外环保政策还要求禁止在水域附近建设畜禽养殖场,比如江西地方政府禁止赣江流域附近进行养猪活动,许多散户不得不因此而放弃养殖。

如果按集约化养殖的数量定义为200头猪以上,规模化养殖与散户养殖在行业内占比约为1:9。

另外是散养户退出,目前中国仍处于城镇化进程中,对务工人员需求较大。而相较于外务务工,养猪投入大,回报率低,所以造成许多农村散养户开始退出养猪行业。以四川为例,四川原为肉猪产出大省,但近年来其肉猪产能下滑,导致供不应求,肉猪已由产出转为内需。另一方面,规模化养猪投入大周期长风险大,目前行业进入的速度远远落后于散户退出速度,造成养猪行业供需的缺口。

农业养殖市场潜力巨大,温氏股份管理层认为,温氏的市场占有率可以翻3倍以上。中国每年肉鸡出产量在90至100亿只之间,温氏目前以约8亿只的出产仅占其中10%的市场份额;中国肉猪市场每年出产量约4亿头,温氏股份去年出产量1500万头,仅占3.75%的市场份额。

温氏股份管理层认为,以温氏的养殖实力,养猪产业提升至10%的市场份额对温氏而言“没有太大压力”。

4.jpg

(本次“走进董事会——中国上市公司价值发现之旅”由东风风行CM7、海航集团等全程助力支持。)

(作者:戴春晨,实习生,易德发 编辑:谢珍)

戴春晨

资深记者

仰观星斗,俯察湾区。南方财经智库高级研究员,21世纪经济报道资深记者。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卓越记者”驻校计划2019年访问学者。报道与研究领域:北斗导航产业、商业航天、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创新与城市治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