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马拉松元年 中国人占领海外赛道

21世纪经济报道 周慧
2016-10-22 07:00

导读:虽然完成世界顶级赛事是一种仪式感。但在采访过程中,不少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国内很多赛事,跑过一次后,就再也不会跑了。之所以热衷国外赛事,是因为相对来说,国外赛事,特别是六大满贯赛事,专业度和成熟度要好很多。

大满贯引力

无论是否真正的跑过,但凡提到WMM(马拉松六大满贯赛事)都会激起马拉松爱好者的无限热情与想象。作为跑者心中跑完便可以“召唤神龙”的存在,马拉松大满贯赛事在近年来随着国内马拉松热的兴起,也同样成为国人跑者的终极目标。这大满贯赛事究竟和国内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的马拉松赛事到底有何不同?中国马拉松赛与顶级赛事之间的差距究竟在哪?国人如何企及这些海外顶级赛事?大满贯背后的崇拜是否真的出于对跑步的热爱?本期马拉松周刊中,21世纪经济报道的数位记者将带您去寻找这些答案。(编辑:罗诺)

9.jpg

不去体验海外赛事,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跑马拉松了。

几乎所有的人预测,2017年中国会迎来更大一波海外马拉松潮,更多中国人将占领海外赛道。

易居(中国)企业集团首席执行官丁祖昱,刚用3小时01分跑完柏林马拉松,又在芝加哥马拉松上完成个人最好成绩,2小时58分,成为中国跑的最快的企业家。

央视主播张晓楠,也出现在9月的柏林马拉松赛道上。

上海年轻白领慈大发,已经完成东京马拉松和柏林马拉松,他跟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感慨,明年的伦敦马拉松又没中签。

他们今年参赛的共同体验是,海外赛道上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了。

以柏林马拉松为例,据组委会统计,4万余名选手中,有1300余名来自中国,比去年的703人几乎翻了一番。

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2015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2亿人次。旅游花费104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2%和16.7%。当旅游产业每年增长额为3%左右时,体育旅游分支的增长率达到14%,而体育旅游中,最主流的还是海外马拉松深度游。

跑海外赛事的中国人

从动起来到跑起来,从跑马拉松到跑海外赛事,中国人已经不满足在国内跑马拉松。

其中“六大满贯赛事”,即最负盛名的东京、柏林、伦敦、纽约、芝加哥、波士顿六站马拉松,完成六大满贯,成为很多国人跑者的目标。

慈大发今年除了在柏林跑完马拉松外,还完成了半个月的欧洲游;张晓楠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除了跑柏马,同时她也带母亲完成德国游;北京投资人霍吉合,跑完北马,迅速投入到柏马,也完成了他的历史文化深度游。

一位海外赛事参赛选手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一场柏马跑下来,德国玩三天,全程费用1万人民币出头,而最高冷的波士顿马拉松,报名门槛高,走慈善通道买名额的话,一个名额5000美元。

在慈大发看来,海外马拉松也并非富人的项目,对于刚工作几年的白领,可以一年跑一场海外赛事,每一场都会认真准备,预算大概是一场普通的境外游费用,不差钱的人,可以任性的多跑,多体验。

当境外游已经普遍,旅游消费也在垂直化的转型升级。跑一场马拉松,是最具代表性的垂直化的旅游方式。

北京知行合逸文化传播公司联合创始人熊金雷,也跑过多场海外赛事,也是赛事服务创业者。

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此前他们做多元的户外运动服务,2014年公司开始专注做马拉松赛事服务,其中海外赛事服务是重要的一部分,因为马拉松已经越来越不小众了。

2014年他们服务的海外赛事客户,仅有几百人次,但2015年便达到2000多人次,而2016年前三季度又将该数字翻了一倍到了约4000人次。

有机构统计,2015年通过旅游服务公司报名的海外参赛选手超过1万人次,另外还有一部分“自由行”选手,无法统计。

在熊金雷看来,这些海外选手大部分年龄约在35到50左右,一线城市为主,企业高管、高级白领居多,四五线城市极少。目前女性选手增长较快,特别是在亚洲的一些赛事上。

据新浪跑步对2016年柏林马拉松的统计,中国选手有351名来自北京,245名来自上海,105名来自深圳,51名来自广州,来自港澳台的选手人数分别是197、5和122。很明显,北上深的选手占了全国选手的一大半。

为什么跑向海外

海外赛事为何具有如此吸引力?

赛事成熟和专业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也有人提到,完成世界顶级赛事,是一种仪式感。

但在采访过程中,不少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国内很多赛事,跑过一次后,就再也不会跑了。之所以热衷国外赛事,是因为相对来说,国外赛事,特别是六大满贯赛事,专业度和成熟度要好很多。

对于海内外赛事的体验感受,丁祖昱特别提到的一点,就是马拉松文化。

以芝加哥马拉松为例,自发为赛事做服务的义工,超过1万人,比如爸爸跑步,小孩会来做义工,甚至一大家人都来做义工;伦敦马拉松,当地人也会自发组织加油助威。每一场赛事对于一个城市,都是一场城市大party,这些城市都有多年来传承和积淀的的马拉松文化。

而中国人的社会活动参与度很弱,另外马拉松文化普及时间还比坦言海外赛事在赛事管理调度上经验丰富。

在采访中,慈大发和丁祖昱都不约而同提到的东京马拉松,并好评度极高。

丁祖昱说,东京马拉松在赛事医疗保障上做到了极致,目前国内赛事都在参考学习。

慈大发则表示,东马他最感动的一个细节是,无论赛场组织人员、志愿者和东京市长,都会等到关门前最后一名选手到终点。国内的赛事,注意力则都在前面的精英选手身上。

关于救助,丁祖昱认为国内很多公共场所都缺少AED(全称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自动体外除颤器)设备。而东京马拉松前半程每5公里、后半程每2、3公里设置一个医疗救助站,每隔三分钟的路程都有2人一组的救援志愿者带心脏除颤仪待命,线路上有专业医生或跑步或骑车跟随选手一起比赛。

目前国内赛事也在向东京学习,丁祖昱还建议不仅仅是在马拉松赛事上,在运动场馆,地铁等公共场所都应该有AED。

不过也有选手表示,相对国内赛赛来说,海外赛事的社交化、圈子化的趋势更强一些。一位资深跑者坦言,跑海外马拉松除了大家的“六大满贯”热,也存在少数人的混圈子、炫富和攀比心理。

(编辑:罗诺)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