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时间里,创业板从一个首批28家挂牌企业的市场,成长为到如今的546家上市公司,5.43万亿元总市值的规模,基于其服务中小成长型企业的定位,创业板很好地完成了满足中小企业融资并购、公司治理、品牌构建等各方面需求的任务目标,但市场对它的期待还远远不止于此。方正证券研究所所长高利、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

七年时间里,创业板从一个首批28家挂牌企业的市场,成长为到如今的546家上市公司,5.43万亿元总市值的规模,基于其服务中小成长型企业的定位,创业板很好地完成了满足中小企业融资并购、公司治理、品牌构建等各方面需求的任务目标,但市场对它的期待还远远不止于此。
方正证券研究所所长高利、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华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陆挺以及九泰基金产业投资部总经理郑立昌分别就创业板这七周年的“表现”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方正证券研究所所长高利:
规模超主板、中小板是趋势
《21世纪》:创业板和主板市场的公司治理有什么的区别?
高利:创业板的定位是服务中小企业、创新企业和成长企业。主板市场由于历史原因,一般以大中型的国有企业为主,创业板则以民营类企业居多,在治理上存在一定的区别。国有企业先决条件好,资源更丰富,很多都具有垄断性质;但民营企业的行业准入门槛都不高,处于充分竞争领域,按照市场规则运作,符合未来发展的趋势,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但失败的概率也比较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创业板企业的治理结构是合理性与不确定性并存的。
《21世纪》:你怎么看待创业板公司的估值高于主板市场的现象呢?
高利:创业板估值高于主板的原因,我认为主要三个方面:一方面,创业板上的企业,成长性高于主板市场,估值的确定都是基于其未来的发展确定的,资金愿意去追逐成长企业;另一方面,中国资本市场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大家都喜欢炒小股票,小盘股好炒,这种特殊的投资习惯,可能会存在一些操纵股价的行为,造成创业板企业估值水平比较高;最后一点是,从中小股东层面来说,他们通常会做市值管理,希望能维持股价,也有高估值的愿望,而国有企业的市值和股价其实没有太多直接关系,但反之,一个民营企业,它的身价全部需要体现在公司股价上。从这些角度而言,整个估值水平比主板高。
《21世纪》:目前创业板所容纳的企业数量是A股市场中最少的,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高利:整个市场的企业多寡是由监管层来调控的,你可以参考新三板,新三板相当于注册制,企业规模已经远超A股市场了,而创业板采用的是核准制,受到监管条件的约束。我觉得,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数量是国民经济体系里企业数量最多的,创业板规模超过中小板和主板是资本市场发展的趋势。
《21世纪》:目前创业板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改善?
高利:主要是监管体系需要调整,发行审批规则和转板一样,过于严格,制约了上市企业数量的增长。监管规则应该在保护投资者安全的情况下,给企业更灵活的上市选择。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和新三板打通,将符合标准的企业自动转入创业板上。另一点就是推行注册制,从创业板角度来说,实行注册制是未来最大的创新,同上市公司一样严格的审批制度制约中小企业寻求上市的意愿。当然,在交易制度,公司治理层面也需要相应的完善。
《21世纪》:能不能对创业板做一个总体评价?
高利:创业板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中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对建设多层次资本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国民经济里对于扶持中小型企业的成长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非常正面的,不仅在融资方面,在对企业的公司治理、品牌建设、实现并购和未来发展都意义重大。
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
重融资轻回报待改
《21世纪》:对于创业板的估值高于主板市场的现象,你有什么看法?
徐高:我觉得创业板估值高于主板市场,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在转型,转型的过程中经济结构、产业结构都在发生变化,而创业板企业所处的都是朝阳行业,随着新兴产业的兴起,投资者对企业都有比较高的期待,所以估值相对较高,归根结底还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的大趋势。至于估值是否过高,还不能轻易下定论,需要结合具体公司的情况。
《21世纪》:双创概念的提出对创业板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徐高:创业板的发展方向其实是和双创政策导向相契合的,一方面,创业板服务双创,为双创企业提供融资、并购等方面的需求,推动双创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政策导向在推动实体经济双创的过程中,也获益于双创的发展,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双创也给创业板未来发展提供较大的空间。
《21世纪》:创业板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改善?
徐高:创业板的建设主要在于加强监管,从事前转向事中事后的监管,对于一些违法违规的行为要坚决查处,净化市场环境。另外,创业板重融资轻回报的倾向还比较明显,创业板的健康发展还是需要给投资者提供丰富的回报才行,而不能发展成为圈钱的市场,企业发展最终的目的应该是创造价值,为股东提供回报。
《21世纪》:能否从整体上评价七年来创业板的发展?
徐高:创业板对整个资本市场的建设有非常正面的作用,尤其是在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转型上。在双创导向之下,创业板未来的发展前景很光明。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
治理要比主板更严格
《21世纪》:创业板对公司治理提出了哪些方面的要求?
鲁政委:我认为创业板的公司治理其实跟普通公众公司的公司治理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创业板之所以被称之为创业板,是因为其所表现的业务特性,可能现在不能盈利,但是很多人看好它的未来发展,所以有人愿意投资它。但创业板在满足普通公众公司的治理要求时,还需要达到更高的目标,要比其他公众公司甚至主板市场的公司做到更好。主板市场公司的业务通常比较成熟,已经实现盈利了,对于广大投资者来说道德风险更小。但创业板公司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能不能实现目标还得取决于执行能力,所以相对而言,公司治理需要更加规范和严谨,才能为广大投资人带来利益,当然,对创业者本身也要有足够的激励,否则没有发展动力。
《21世纪》:你怎么看待创业板公司的估值状况?
鲁政委:我们把公司放在企业成长周期的角度去理解,处于在成长期的创业板企业可能没有盈利,但投资者预计它以后会有爆发式的增长,但是主板市场的企业发展已经成熟,进入了一个稳步发展的阶段,能够持续盈利,所带来的投资者的想象空间不大,所以投资者愿意给创业板更高的估值。目前创业板的公司都有明确的轻资产特征,投资者最主要看重的还是成长性。
《21世纪》:双创概念的提出对创业板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鲁政委:基于双创的大背景,经济的长期增长必须依赖于技术的进步,这也就要求资本市场提供给快速的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创新一个展示的空间,这就更加明确了创业板的发展方向,创业板天生为创新而生,目前创业板容纳的公司还很少,还有广阔的前景和更多的工作可以做。
《21世纪》:你觉得目前创业板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改善?未来创业板的发展方向是怎么样的?
鲁政委:我觉得创业板的发展还需要三个方面的成熟,中国投资者的成熟、投资者保护制度的成熟、市场制度进一步市场化。投资者的成熟指的是,投资者对于资本市场要有更高层次的认识,不仅在技术上,还有在心态上充分了解市场的风险。投资者保护制度的要义就是赋予每个投资者监督市场的权利,不仅仅是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还要给中介机构打官司的动力,投资者保护不能只依靠证券监管机构。市场体制的改革,主要是指从审批制逐渐走向注册制,但这还需要依赖于前面两个制度的完善,否则就会出现很多违规事件。
华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陆挺:
5年公司数量超越中小板
《21世纪》:创业板对公司治理提出了哪些方面的要求,对上市公司的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
陆挺:创业板对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有积极意义,略为宽松的财务要求便于企业上市融资,推动高新技术行业成长。创业板对拟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和董事会制度建设提出高要求,例如引入独立董事、完善内部审计委员会、要求保荐机构持续督导上市当年及其后三年、强调对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行为的约束以及强调重大事项的审议程序等。同时,相比主板,创业板在财务要求上有一定的放宽,例如盈利指标、股本总额较低,无现金流要求等,鼓励高新技术行业公司上市融资。我们认为,制度保障既保障了新生的创新型企业可以顺利上市享受资本市场益处,公司治理要求也确保其健康成长,不会沉沦于资本游戏。
《21世纪》:您怎么看待部分创业板公司的估值高于主板市场的现象呢?
陆挺:一、创业板公司发展速度快,所属行业成长性好,更能代表“新经济”,例如新兴产业传媒娱乐公司华谊兄弟(300027.SZ)和光线传媒300251.SZ)、互联网金融公司东方财富(300059.SZ),这些公司的成功充分证明了新兴产业公司也能成长为巨头。因为行业的高速发展,市场给予这些公司较高的估值水平亦属正常;二、很多创业板上市公司均为细分行业龙头,在行业内享有先发优势,且具有标的稀缺性,具有估值溢价。
《21世纪》:目前创业板所容纳的企业数量是A股市场中最少的,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目前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幅也在加快,大概多长时间可能会超过中小板企业的数量?
陆挺:由于创业板成立最晚,目前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少于主板和中小板。上海和深圳主板分别于1990年和1991年创立,有超过25年的历史,中小板成立于2004年,也比创业板早5年,时间积累下企业数目自然高于创业板。从IPO发行速度来看,2014年前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增长速度基本与中小板持平;但自2014年起创业板迎来高速发展,14、15两年创业板企业上市公司数量是中小板的两倍以上。2016年截至目前,创业板企业上市64家,预计今年上市可达80家,对比中小板目前上市31家,年预计40家的水平,领先较多。考虑到目前创业板排队企业超300家,每年IPO仍呈加速态势,以及创业板546家企业,中小板804家的现状,我们预测大致5年左右,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可以达到甚至超过中小板。
《21世纪》:基于“双创”概念的提出,创业板的发展方向是怎么样的?未来创业板的建设主要会集中在哪些方面?
陆挺:创业板将明显受益于“双创”战略,未来进一步政策支持和制度完善可期。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增强发展新动能、促进社会就业、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的重要途径,电子信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领域将得到重点照顾。创业板本身就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平台。同时,从目前的拟上市创业板排队状况来看,计算机、软件、高端装备、医药生物等行业数量居前,与双创战略高度重合,创业板的重要性将不断凸显,进一步政策支持可期,政策红利逐步释放。扩容方向也将会主要是所提到的这些行业。我们认为未来创业板除了对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产业倾斜外,会对信息披露、企业制度等进行制度完善,确保真正有价值有需求的企业受益。
《21世纪》:您觉得目前创业板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改善?对于创业板估值较高的问题,您有什么看法?
陆挺:正如我们之前所说,创业板市盈率依然处于高位。目前创业板公司平均市盈率(TTM,整体法)65.6倍,显著高于上证(15.5倍)、深证主板(31.7倍)和中小板(49.9倍)。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正如先前所说,创业板因为成分股的不同应当享有估值上的优势;另一方面,创业板的高估值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首先,创业板上市门槛低,上市公司市值小(上证A股主板平均市值276亿,创业板平均市值92亿),同时民企较多,大股东市值管理诉求较高,加上当前市场投机炒作氛围较强,创业板公司有意愿也有能力炒作股价。此外,创业板公司的高估值对应高风险,然而我国股市退市制度不健全,信息披露制度不够严格,虚增利润层出不穷,使得创业板股票的风险与其收益并不匹配,从而推高了创业板股票的炒作氛围。因此,我们在制度建设上仍需继续发力,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21世纪》:您能不能对创业板七周年做一个总体评价?
陆挺:创业板迎来了七周年的生日,在这七年之间,经历了全球金融市场和国内经济环境的风雨考验,创业板公司依然保持靓丽增长,个股股价上市以来平均上涨四倍,诞生了一大批十倍股,不仅给股民带来丰厚回报,也有效地服务实体经济,新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在这辉煌的成绩之下,我们也要看到创业板目前存在着的一系列问题。虽然已经有了第一个强制退市案例欣泰电气(300372.SZ),但退市制度亟待完善,信息披露仍待加强。投机炒作氛围仍然强烈,换手率居高不下。希望创业板能持续发展,发挥投融资功能,为新兴企业成长壮大发挥一臂之力,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
九泰基金产业投资部总经理郑立昌:
新技术行业值得关注
《21世纪》:您觉得目前创业板的整体走势怎么样?您对于其未来一段时间的走势是怎么看的?
郑立昌:创业板目前的走势基本上还算平稳,和A股整体走势差不多,在一个较窄的区间内上下震荡。未来一段时间的走势还是取决于入市资金和股票的供给情况,而这又受到经济基本面、货币宽裕程度,可替代投资机会、监管政策、流通股票释放数量、投资者意愿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所以,需要进行综合的判断。
《21世纪》:上周,创业板连续四个交易日下跌,创业板这周七周年,会不会对行情带来一定的利好作用?
郑立昌:短期市场走势还是取决于市场博弈力量,七周年本身并不构成对市场有重大影响的因素,所以,七周年本身是不足以对市场走势形成影响的,市场的涨跌,不会与七周年有什么关系。
《21世纪》:创业板哪些行业的发展超出预期,值得关注?
郑立昌:创业板在支持新技术、新行业方面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与互联网相关的行业、医药、先进制造、文化娱乐、消费升级,整体在创业板表现都不错。这些行业未来仍然是创业板非常值得投资关注的行业,但也要注意这里面一些行业出现因为单纯依靠商业模式后续发展乏力或者竞争门槛过低出现持续发展不足的问题。
(编辑:朱益民)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