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号召力强大 内地香港合拍片进入下半场

21世纪经济报道 吴燕雨 北京报道
2016-12-17 07:00

2016接近尾声,香港电影人再一次证明了强大的票房号召力。从直接票房数据来看,截至12月16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截稿时...

2016接近尾声,香港电影人再一次证明了强大的票房号召力。

从直接票房数据来看,截至12月16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截稿时,艺恩智库的电影大盘数据显示:今年大盘排名前十的影片中,有三部是香港、内地的合拍片。分别是《美人鱼》33.9亿,排名第一;《湄公河行动》11.8亿,排名第六;《澳门风云3》11.2亿,排名第八。

而去年的冠军《捉妖记》、今年的冠军《美人鱼》都属于内地、香港合拍范畴。

合拍片兴盛的同时,一度被称为“东方好莱坞”的香港电影市场却逐渐销声匿迹。两个市场的互相融合与适应,纯粹的港片与合拍片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如今年上映的影片中,香港题材的《寒战3》、《使徒行者》分别取得6.78亿和6.06亿的票房,成为了今年的黑马影片。而这两部取材香港的影片,打上了香港标签,其票房成绩,也说明有观众愿意为这种类型的影片埋单。

融合

香港影人的加入,无疑给整体票房注入了活力;而合拍片的表现,也在拉动更多的香港影人进入内地市场。

越来越多的香港影人选择在内地发展,陈可辛在北京成立电影公司;陈嘉上加盟光线传媒;徐克、陈道森、王晶、杜琪峰等人,更是常年在内地拍电影。香港演员在内地娱乐圈也非常活跃,电影、综艺、真人秀、甚至在不少网络大电影中,都能看到不少香港演员的身影。

一位了解网大演员渠道的网大公司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香港演员是网络大电影重要的组成部分,基本每家公司都有这方面的渠道。

对于这种融合,寰亚集团创始人、香港资深电影人、《无间道》系列出品人庄澄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融合过程中,双方都在改变。对于内地而言,香港影人的加入,带来的影响除了票房,更多的是科学先进的制片管理和专业分工的内容生产体系。

较早接触合拍片,有着三十年制片经验的庄澄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双方的融合也经过了一段蛮长的磨合期。

香港影人是一个小圈子,在最初接触内地市场的时候,不少人表示没有想过会进入内地。但随着内地市场的发展,最直接反映在票房收入上的比例,逐渐变为内地票房占比大于本土;进入内地工作的人也逐渐增加。

庄澄表示,两地电影人如今已度过了磨合期,正在对如何与对方合作变得越来越熟悉。一开始,彼此对对方的电影流程不适应,出现过不少分歧,但融合大趋势所在,两地影人如今吸收到了对方的优势,互相影响。

在他看来,香港电影在制片、团队协作等方面优于内地;而内地电影人对剧本、文学的把握,是香港影人所不具备的,也给香港影人带来了正向的影响。

下半场

在度过磨合期后,合拍片模式已基本成熟。但从类型来看,依然以喜剧、动作片为主,更多的类型需要被开发。

签约了包括黄英、陈淑贤等多位香港电影编剧,在光景映画的创始人黄伟哲看来,香港影人在制片管理的整体水平上,段位明显高于内地。如何利用这种优势,产出不一样的内容,是他现阶段所关心的重点之一。

这或许是一个趋势。

香港题材有限,长此以往,早有被透支的一天。而观众的年龄和知识构成水平的变化,日后的观影喜好也会有所变化。想要长久在内地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双方或许还需共同探索。

另一方面,香港影人纷纷进入内地,给香港本土电影市场也带来了冲击。庄澄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香港本土的主流导演、编剧年龄普遍在40岁以上,30岁左右几乎出现断层。若无新生力量补位,也不是长久发展之计。

这得到了香港相关部门的重视,一些针对新导演的计划、资本的投入等,都在鼓励年轻一代导演投入到电影产业。实际上,香港本土电影市场虽在缩小,但依然存在受众,这个细分领域中,或许会诞生年轻的本土导演。事实上,一些20多岁的青年导演正在出现,他们依旧专注本土电影。

在内地市场,也有越来越多的内地公司将触角伸向合拍片。从政策角度,合拍片享受政策优惠,虽为引进片,但并不占引进片的份额。从收益角度,合拍片的票房表现,也使得内地公司乐意投入其中。

包括博纳、光线等在内的公司,都已在合拍片领域找到自己的方向。随着两地电影的进一步融合,内地、香港合拍片或许还有很多想象空间。

(编辑:张伟贤,如有意见建议请联系:zhangwx@21jing.com)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