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与资本峰会圆桌论坛二:大并购时代下的资本路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6-12-22 17:38

12月22日,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前海股权交易中心协办的“2016亚洲产业与资本峰会”,以“时代视野.公司变革”为主题在深圳蛇口希尔顿酒店隆重举行。

以下为第二场圆桌对话《大并购时代下的资本路径》。

圆桌2.jpg

对话嘉宾:

  • 嘉宾主持:前海梧桐并购基金总裁谢闻栗先生

  • 大唐电信执行副总裁 蒋昆先生

  • 华人文化控股集团首席财务官 顾炯先生

  • 国信证券投行事业部副总裁、并购业务总部总经理 龙飞虎先生

  • 招商证券投行部总经理 谢继军先生

  • 中新融创并购事业部总经理  王颢先生

  • 基石资本管理合伙人 王启文先生

  • 东旭光电董秘 龚昕女士

对话原文:

13.pic.jpg

Δ前海梧桐并购基金总裁 谢闻栗先生

主持人谢闻栗:欢迎今天嘉宾一起做这样的讨论,今天讨论主题跟主办方所出的题目有一些不一样,我想让现场气氛更加精彩,有一些脑筋急转弯。第一个问题今天有一些上市公司的代表,其实并购表面看起来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大戏,但其实并购成交以后,真正挑战才开始。作为我们上市公司的代表来说,如何面对并购整合存在的挑战,这里面我们就先请大唐电信执行副总裁蒋昆进行分享。

大唐电信执行副总裁蒋昆.jpg

Δ大唐电信执行副总裁 蒋昆先生

蒋昆:主持人提到这个问题,确实是非常有挑战性的问题,大唐电信作为一个中央国资控股的上市公司,面临这样的挑战还更加突出,因为我们知道作为一个既是中央企业,又是上市公司受到的监管也是非常多的。对于一些主业发展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我们做一些并购的时候,我们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和所要解决的问题,可能会比一般企业更多一些。大唐电信这些年也有一些并购、重组、一些资本运作的项目,确实如刚刚主持人所说,包括刚刚的演讲提到,并购以后我们真正挑战才是刚刚开始,能否成功其实一部分在于并购前的选择和准备,相当一部分在并购以后的整合、融合。因为大唐电信作为在通信领域里面,通信电子、IT领域里深耕的一家企业,原来我们板块包括在集成电路、软件、终端设计、移动互联网等领域里面,我们做一些战略布局,“十三五”我们更集中在集成电路+ 概念里进行战略规划。

从总结一些并购的项目来看,我们认为确实在并购之后,我们的的整合确实也是一项比较有挑战性,比较重要的一项工作,有几个方面:

第一、并购以后首先要建立比较合理法人治理结构。当然法人治理结构在并购之前就需要跟标的公司进行有效的沟通,甚至在协议里面进行明确的设定。我们需要保证标的公司在并购以后,按照比较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包括董事会、股东、经营层、决策层流程的设计,保证这个企业按照规范的流程进行运作,我们不能保证我们控股这家公司,所有东西都会怎么样,这是不合理,尽管我们是国资,我们国资要求非常严格,但我们也应该尊重股东、小股东的意见,这是从法律层面比较重要的事情。

第二、业务方面,并购以后的融合也是比较重要。我们一些并购项目完成并后以后,外界世界上也会问我们,对我们原来主业有什么关联性?其实我们做每一项并购,都考虑到跟我们原有的主业的协同性,但能否做好还在于并购以后的实施。这方面也有一些经验与需要总结的地方,我们有一些推动效果并不是很好,但我们在这些方面,我们会做更多考虑,在这方面业务协同能够做得更好。

第三、员工激励,这在并购之后需要考虑一个重要问题,团队的激励对于国资来讲这是很重要的挑战,因为给团队激励的时候,尤其像股权激励的长期激励,目前手段不是很多,在国资监管体制里面,在现有允许范围内,我们都是给予最大范围的团队激励,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这对于标的公司收购以后长期发展,这是非常重要。我们甚至可以通过并购以后再次做股权方面的重组、调整,加大股权激励力度,保证团队未来工作的积极性。当然不敢采取什么方式,作为央企来讲我们也会遵循国资监管的原则,保证公司规范发展。

谢闻栗主持:谢谢顾总,华人文化控股集团最近有很多动作,这过程当中我们也请华人文化控股集团顾总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华人文化控股集团首席财务官顾炯.jpg

Δ华人文化控股集团首席财务官 顾炯先生

顾炯:谢谢主持人,我们成立时间不长,一年多来我们在公开市场上看到比较多就是并购项目,可能会比较出挑,可能因为时间的问题。我们经过这一年多时间的并购,其实也在慢慢转型,因为华人文化控股集团本身就有自己的基金在,现在一个控股平台个人注重就是运营、布局。之前我们有一些这样那样的投资,但在接下来以后,我们会逐渐把我们的投资比重相对会下降一些,把我们运营拉得更高,这样会把自己在文化领域进一步深耕、布局做扎实。这里面我们谈到之前的并购,我们做这些并购的时候也会非常关注我们自身的基因和被收购的企业、标的相互之间的联动关系,以及认为在我们文化体育、布局中的位置。这方面会做得比较多一些,但我们也是非常小心翼翼。

国内方面,我们现在主要在布局,也是慢慢把很多团队收集在手里面,更注重就是接下来的运营,我们除了自身并购,还会发现一些团队,除了并购一些比较成熟的并购,我们更注重就是团队,我们在团队下可以做出更多新颖、形式,在文化、体育里面比较有机会的创新模式和项目;海外的并购,相对来说会更加小心翼翼一些,一些跨界并购因为有这样那样的风险存在。

近年来可以看到,很多外方都会跑到中国做这样那样的兜售,我是积极参与其中相当一部分项目,但真正拿下也并不是概率太高。因为我们的角度相对来说会比较谨慎一些,因为我们认为他在全世界有一个很好的IP、形象在这里有一个稳定的现金流。因为现在卖方的FA带着这些项目过来,还是比较成熟的项目,在国外运营很多年,也有一些PE已经在里面,你希望在全球范围内,再有一个比较高的增量,其实不可期待。

从我们角度来看,第一他是否有机会,在中国市场上有一些发展机会?第二更重要就是在中国的运营,我们的团队是否有机会参与甚至主导?从自己角度来说,我们也看得很清楚,如果运营一个全球性、全球化的运作,可能我们团队还没有准备好,所以这是并购当中我们需要看到一些问题。但是最起码能够看到这样一个标的,在中国的市场进一步发展,是由我主导和参与。这样我的业绩就不会差,也会让团队,在原来全球运作里面,还能够发挥正常、稳定、现金流、利润的供给。

我们在积极参与的同时,也会非常谨慎去看,是否适合我们。因此像刚刚谈到的一些VR操作,其实我们也看了很久,接下来我们也会有一些国内项目安排、操作,这样让我们更加稳健一些。在全球随着大势的趋势,在海外我们有一个可合作伙伴、管理团队在做,但在国内我们希望以我们的团队、运营作为抓手进行拓展。

在跨界并购里面,你可以碰到很多这样那样问题,不可预期问题,但如果我们能够抓住其中一个主线,或者我们认为一个机遇,那么对于我们来说,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我们在并购当中的角度,我们是这样看待这些问题。我非常同意刚刚谈到的一个问题,在并购的同时,肯定需要把运营跟上,因为没有运营,并购只是1+1,甚至会达到小于2的结果,现金流只是短期的,为了一些股市,为了一些概念的问题,现在华人文化控股集团还没有二级市场A股平台,我们做一些并购,做一些深耕,做一些运营,这是我们重中之重。而且现在在文化、体育里面这是我们深耕一个区域,在这个方面我们也相信,自己一边在布局,一边在笼络一些我们认为需要的人才,聚集他们大家有一些共同理想、方向,这是相互促成、相互滚动、螺旋式上升的聚集效应在这里,这样机会就会很大。

谢闻栗主持:谢谢顾总。东旭光电是一个老牌上市公司,1996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原来曾经是国内最大的液晶玻璃制造商,现在亮点就是石墨烯,由龚昕总跟大家分享一下。

东旭光电董秘龚昕.jpg

Δ东旭光电董秘 龚昕女士

龚昕:非常感谢21世纪经济报道举办的资本峰会,我代表我们公司预祝此次活动能够圆满举行。跟大家分享一点,东旭光电作为国内光电显示行业的龙头企业,作为一个上市公司,我们做产业并购的目的和动机非常简单和单纯,把产业做强做大。与其说东旭光电做产业并购,不如说我们在做产业整合。刚刚一个嘉宾提到目前上市公司积基本上在各自细分市场上取得龙头老大地位,对于东旭光电来说也不例外。我们主营业务就是液晶玻璃板,全球4家公司能生产,我们在国内做到龙头老大地位,占到25%左右市场份额。如果往上需要竞争,涉及就是跨界并购,需要跟全世界最强大的康妮等进行大型产业并购。

2015年开始在国内市场取得非常显著的地位,我们公司制定非常清晰战略目标,不断通过外延式并购,内生式产业整合,做到国内光电供应商龙头老大地位。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这两年的并购重组动作,首先我们沿着光电显示上下游材料进行整合。今年大家比较关注东旭光电可能就是我们在石墨烯的产业化的道路上取得一些突破。但其实更重要一点就是我们今年年初和全球最大的住友化学成立片光片的合资公司,中日合资公司也是很多,但并购亮点就是此次有中资企业取得绝对控股权,在董事会也是占多数席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第一说明我们中国的光电行业在国际市场取得一定地位;第二也说明中国资本市场在合作的时候是已经有很大溢价权,这是我们在主页上突破。

第二在新兴产业的延伸,石墨烯是我们从2013年公司在关注的行业,最开始的时候主要集中在高等科研院校,我们主要跟几个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上交大,从实验室开始就有一些产业和路径培育,最开始我们希望石墨烯运用在玻璃板上,增加触控灵敏度,导热、导电,但后来我们发现这个产业还是有很漫长的道路需要走,所以我们采取并购方式。今年最大亮点就是收购上海碳源会股,他拥有一项技术,我们顺着这样技术并购,加上我们有很强大的产业管控能力、整合能力,所以7月份我们就推出石墨烯的充电设备,这也是今年市场亮点。对于我们这样大型制造业为主的公司来讲,生产这么一小款市场终端产品,只是我们在产业化道路上一次试水。在未来我们对于新兴产业,更多还是需要合作、收购、培育,最后才是整合。

刚刚大唐电信的老总说的一点我非常赞同,对于同行来讲收并购就是一瞬间的行为,但后面对于收并购的整合、管理非常重要,包括不同团队之间的企业文化需要进行整合;管理方式需要进行统一;对战略目标要清晰;目标考核需要到位。这里面包含市场上当中大家比较熟悉的业绩,要有目标;还有对管理层考核激励,股权激励是一方面;对于人才稳定,建设、技术工人的培育,这些是像我们做产业上市公司来讲,其实并购不仅仅在经济行为上的一些举动,更多在我们企业经营行为需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东旭集团我所在的控股股东是通过并购一路发展壮大起来的,我们的母公司最开始只是一个设备供应商,给包石集团供设备,后来因为其产业陷入没落,原来产品有一些原因,所以我们重组包石集团取得上市公司。这过程当中我们不断兼并国内很多生产玻璃的小厂,这是我们公司一些举动。与此同时,我们在上市公司的平台上,也是不断通过收购上市公司、整合产业逐渐做强做大,我们在这个行业当中的领导地位。

谈到今天关于新时代下的并购话题,我觉得从上市公司的角度来讲,目标很简单,就是要不断通过产业的整合,逐渐加强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逐渐加强新时代下这种技术的创新和市场占有率。

谢谢。

谢闻栗主持:谢谢您的分享。现在我们进入第二个话题,第二个话题跟各位投行投资的嘉宾有关系,从今天看到的数据来看,前10个月定增拿到批文总共就是31家,11月份拿到批文就是21家,12月就是40家。但是IPO截止到现在为止266家,所以给大家感觉就是,整个定增和重组审核降速,IPO审核提速。对于这个话题,有请招商证券的谢总谈谈。

招商证券投行部总经理谢继军.jpg

Δ招商证券投行部总经理 谢继军先生

谢继军:我觉得这是跟各自比,IPO本来审核就比定增复杂,如果单纯从审核角度来讲,IPO的审核时间本身就比较长,加上原来市场总是拿IPO说事,市场一跌就因为供给量增加、扩容,因为这个命题已经说了很多年了。所以IPO变成摆在桌面上一个问题了,市场一到波动就是IPO发行多了,但实际上从2010年以后,其实定增融资金额早就超过IPO,除了那一年2011年之后发行超过200家,定增融资规模慢慢超越IPO,到今年、去年定增占80%,IPO占20%的融资,这是大背景下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获得了更加便利的融资条件,速度非常快,刚刚谢总所说细分行业的第一新上市公司,因为IPO审核特点就慢,给市场增加新鲜血液就少,市场也存在调整需求,当你融资是IPO4倍的时候,也有一点需要调整内在动力。这种情况下,IPO需要提速,需要更多新鲜血液进来。如果每一家都像东旭光电这样,那么这家市场就活了。所以这个条件来讲,IPO必须要提速。

定增为什么会降速?原来很多问题在IPO已经解决了,审核也比较快速,在这个理念下原来比较快速,但后来碰到一些问题,比如说定增公司,在定增进行投资者选择的时候,在过往一年有一些问题;第二上市公司募资规模多大有一点问题,一些公司体量不是很大,但因为市场很好,定增融资资金太够了,而且定增跟资产挂钩,定增过程当中资产本身质量也值得推敲。所以这些不同因素影响了让监管层意识到,在再融资审核需要更加谨慎,因为以前跟现在环境都不一样,这从审核严谨性,从原来强调信息披露,到现在的一些信息判断,也需要一些时间,所以定增降速这也是审核必然的。

谢闻栗主持:同样话题,也听一下国信证券投行龙总的分享。

国信证券投行事业部副总裁、并购业务总部总经理龙飞虎.jpg

Δ国信证券投行事业部副总裁、并购业务总部总经理 龙飞虎先生

龙飞虎:感谢主持人,感谢南方财经,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跟大家进行沟通。我认为无论IPO还是并购的配套融资都是我们投资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手段,我们资产需要证券化就两个渠道,一个就是通过IPO首次公开发行,一个就是通过并购的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在目前中国融资规模里面规模就是1.3个亿,IPO不到两千万的规模,从并购和IPO的规模来看,呈现什么趋势?IPO先易后扬,特别在11、12月,一个月50多家,乐观估计明年一年,把IPO的问题解决。但定增呈现先低后高的情况下,谢总提到2012年是并购元年,三年一个反思,这里面有很多忽悠式的重组,这需要我们反思,趋严监管。

IPO的提速客观而言也分流了一部分的并购标的,对于一个没有上市的公司来说,我可以选择IPO进行资产证券化,也可以选择东旭光电这样的上市公司,实现资产证券化。2012年以后IPO停滞,所以很多公司采取并购,包括我们的PE机构采取并购退出方式实现资产证券化。

展望未来这样一个趋势,在明年可能还会延续,原因就是并购规模还会继续缩减,去年整个公告重组有480家,今年预计300多家,去年上会有340家,今年270家左右,这有一定的并购交易量萎缩,全球也是这样看。但IPO还会提速,这对于企业来说有两条路进行选择是很好的。我们现在很多新上IPO公司,他们会可能存在天花板,他们占20%、30%的市场份额,年销售额5、6个亿都很高了,如果每年新增400家左右的A股上市公司,新增的量,未来带来的并购需求也是很大。

客观上这些公司,虽然从并购退出转为IPO,但又变成并购的需求方,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并购的持续会发展,但难点就是能够找到好的并购交易方案,能够寻找一个优秀合作方,或者并购标的方。从未来趋势来看,这几个并购领域值得我们关注:国有企业的分改,有国药领导上午也在分享,这个央企、地方混改的结束,我认为国有制的成份会比较活跃。场内场外来看,场内因为受到各种原因影响,可能会没有那么活跃,但新三板市场存量达到一万家,内部整合、行业整合、同行业整合、去短板,这是未来新三板的主要战场。境内外来看,包括东旭光电这些优秀公司都去海外进行收购,如果在人民币汇率趋稳情况下,外汇管制没有那么严格的情况下,这在未来也是一个热点。

谢闻栗:王颢总是中新融创的总经理,下面有请王颢总讲讲,这个变化对投资机构来说会产生什么影响?

中新融创并购事业部总经理王颢.jpg

Δ中新融创并购事业部总经理  王颢先生

王颢:我们公司2011年成立,中资集团最早投资股权机构之一,我们非常专注,不忘初心走这五年,我们专注于上市公司股权投资,我们累计投75家,资金规模200亿左右,机遇、与挑战,这一路走过来特别有同感。过往经历里来说,我们总结自己做上市公司股权投资的策略和经验有几点:

第一、行业聚焦。现在做上市公司股权投资,更多不是看个股、二级,而是自上而下的投资,我们很早的时候,包括目前为止,我们一直在组织架构里面突出智能制造、消费服务、农业食品、能源环保,这四个我们有一定行业理解、观察能力,做我们熟悉的行业。

第二、需求聚焦。中国现在三千家多上市公司,有国企、民营企业,大家发展阶段不一样,概括起来我们内部总结有几个状态:一是新兴行业里高成长企业;二成熟传统行业有比较强整合需求企业;三是跨界或者转型的企业。所以我们在为上市公司做选择的时候,首先需要聚焦于需求,看到底它主要是成长需求,是整合需求还是转型需求?不同需求条件下自己做投资,包括自己投资资源组合模式不一样。

第三、投入聚焦。现在上市公司股权投资,已经不是简单一个资金连接,这需要给他带来更多资源,带来更多价值。从我们角度来说,过往我们跟上市公司合作里面,在投入聚焦里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资产端的聚焦,我认为上市公司是一个非常好的厨师,有很好的厨具、产业基础,但是不是有很好的食材,这是买卖双方最关注的问题。从资产寻找或者资产的培育,这是我们跟上市公司在做的一件事情,无论通过并购资金,还就通过产业基金的并购、孵化;第二、资金有一个转变。过去资金投入大家更关注并购交易支付阶段的投入,或者大股东的债券融资的需要,但现在我们越来越多关注资产培育阶段,资产孵化阶段资金投入需求;第三、现在上市公司做并购、定增越来越要体现持续性,在并购的时候要求有很好整合。而且并购的时候又面临一个很强的平衡,我们坚持生态圈概念。比如说我们围绕一家重点服务上市公司,1+1+1策略,第一个“1”是选择一个有非常强的卖方实力的同行,第二“1”是有一家战略咨询公司,我相信所有上市公司老板关注企业未来发展的愿景、发展目标;最后一个“1”就是在行业专业研究机构,这为上市公司和我们提供产业核心方向和持续观察。

借助谢总的智慧,我们是一个上市公司股权投资,粗俗来讲,我们跟上市公司必须屁股坐在一边,大家资金头一齐,我们要坚持好婚姻,以终为始,双方在彼此的资源、实力上具有非常强的互补性。

谢闻栗:王启文是基石资本管理合伙人,下面有请王总谈谈IPO提速对于基石资本会带来哪些方面变化?

基石资本管理合伙人王启文.jpg

Δ基石资本管理合伙人 王启文先生

王启文:刚刚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上来以后有一个小插曲,我这个名牌本来放在美女旁边,但名牌下面没有我的的椅子,可见这个市场上泡沫有多大,经济多么需要脱虚向实,从并购市场来讲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我们看到现在并购是非常火热的,这中间存在大量的泡沫,还有一些消化不良。我们可以看到关于一些并购的项目,给并购方带来很大的负担,特别是商业减值带来很大负担。近期来讲蒙牛并购雅士利,一个巨额的商业减值导致亏损。我们也知道国内某医疗机械企业,多年在市场上坚持并购扩张,最后形成大量高额减值、商业减值导致业绩下滑。这些都表现并购带来的一些问题。

我们观察到在并购领域,从存活率来看,海外并购三分之二是失败,国内并购可能成功也不会超过50%。在这种情况下,并购市场还那么火热,为什么大家还要这样做?可能大家心中都有目标,都有诗与远方。更重要大家希望通过并购延伸我们产业链,提高我们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建立产业生态体系,这可能是我们并购诱惑的地方。

基石资本是一家典型做PE投资的机构,我们现在管理基金规模就是350亿,这在深圳私募基金聚集的地方排名第二。我们这些品种从天使、VCP、并购、三板等都够。今年IPO有6家,借壳1家,近期两家过会,还有一家借壳马上上会了,即将进入丰收的时点。

接下来,我们重点要向并购方向发展,为什么有这样转型?刚刚我也讲了,我们是通过资本的力量,去建立股权投资,产业链组织者。通过我们的产业投资、资本投资建立产业集群,在这个集群里,形成产业链的协同效应,形成一些生态链。这可能是有别于传统PE机构的做法。我们已经从单点投资时代进入生态投资,产业链投资的时代。

今我们回顾2016年,整个2016年跌宕起伏,旧故事还没有结束,新故事又开始了,也出现很多黑天鹅事件,这些事件是兴奋的,也是值得我们在年底反思的。从并购的角度来看,有两个方面需要我们关注的:一个就是2016年表现出资本与企业矛盾,这可能比较突显,特别是商业公司的并购,成为市场重要事件。这里面表达一个观点,不管怎么样在产业并购过程中,一定要支持、安抚好企业家。我们认为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某种程度可以说企业就是企业家的企业,企业家在中国这个环境下,一个企业发展是至关重要。在我们并购过程中,一定要尊重企业、企业家。如果把王石、董明珠赶走,我认为这个并购就是非常危险;另一个点是需要落在实业基础上,任何资本如果脱离实业,就是没有生命力,没有活力,这就充满着泡沫,是不接地气的。还需要建立一个产业的生态,这可能是并购最有诱惑的地方,这是我们前赴后继需要做这件事情的基点。

在目前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情况下,我们在行业选择上更要向新兴经济方面发展,传统旧经济嫁接新经济,才能带来新经济的腾飞。具体一些行业来讲,包括医疗健康、消费升级,其中包括旅游、教育、汽车、泛娱乐这些方面可能都是消费升级的重要发展方向。我们也需要关注技术创新,我认为技术创新时代已经到来了,下一步很多技术都是迭代发展的,这是在并购中需要考虑、关注的一个方向。比如人工智能、精准医疗、物联网,这些领域我认为是未来会发展非常快的,也是未来发展的重点,未来产业方向建立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

另外,并购之后的管理、整合,这是决定并购是否成功的关键节点。这可能大家都有很多经验了,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就是,并购后的公司治理结构,在并购前就要安排好,治理结构发生混乱,就会导致公司经营受到很大挫折。对运营团队也要安排好机制,特别股权、激励机制方面,这是非常关键。在过往中我们也在某一些领域进行大型并购,比如说医疗健康领域、汽车领域都进行几十亿的单项大并购,未来我们可能在其他方面也会展开大规模的并购。总之,在公司治理和管理层的激励、设计端都需要做好做到位,这样才能保证并购成功。

谢闻栗:谢谢王总的分享,刚刚王总的分享引发一个很重要的话题,这是今年在资本市场引起很多关注的话题,从万科的股权之争想到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的举牌,今年潮气又朝落,下面有请每个嘉宾每个人用一分钟时间,谈谈对这个话题的观点。

蒋昆:比较规范、设计比较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对一个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和避免股权纷争的风险是非常重要,尤其对于股权比较分散的上市公司,尤其关键。

顾炯:自己感觉没有谁对谁错谁是谁非,大家要在合法合规的框架下,运用自己能力做自己的事情,这是最重要的。

龙飞虎:第一判断,中国现在已经到金融资本改造提升产业升级一个关键阶段,宝万之争,我们可以看看国外的,从目前A股阶段来说,我们也处于这个期间,这个趋势不可阻挡,这里面有很多原因包括货币超发,去产能,产业反映肯定没有资本那么迅速。这过程当中肯定也需要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对我们非常关键。

谢继军:宝万之争,类似案例以前也有,比如说上海嘉华也出现过一些事件,险资进去之后,原来管理层更换产生一些冲突,我觉得在重要目前职业经理人文化没有完全形成之前,去做这么大规模收购之后,寻找所谓更合适的经理人的命题本身就是不存在。我们不能说理论去,从西方简单照搬过来,我就是某一家上市公司股权比较分散,股权分散是所有上市公司都要追求,比较理想治理就是上市公司股东不能一股独大,要完善法人治理,这是一个趋势。但在目前的法制体系下,职业经理人文化很不完善情况下,片面说先实践在股权比较分散情况下成为大股东,改造管理层,个人认为这是有问题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并没有形成,你把他换了,别人做也不一定会更好,我认为我们需要跟管理层达成共识,原来什么地方不好,新投资者进来我们提供资金,我们如何做得更好,这是不断形成共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做这样一个安排。

王颢:关于这个话题我有三个理解:第一比较正向,无论举牌还是野蛮收购,说明一个问题上市公司作为产业运营、企业运营优势利润,或者资本运营优势地位越来越得到资本方的认可;第二、作为举牌的形式,中国资本市场91、92年开始,在资本市场造势的时候,这种声音就有,在欧美就更加正常。举牌这个形式,在合规合法情况下,不需要做任何道德标签;第三,非常赞同谢总的说法,比如我们说野蛮收购,我们是野蛮人或者我们对标美国有一个对冲基金,所谓秃鹫式袭击,收购通过职业经理人更换,快速上市。在中国市场环境下,由于职业经理人群体目前的缺失,还有中国上市公司成长历史和背景,很多时候创始人在其中作用不单纯只是反映在股权关系上,背后还有很多因素。

比如说当年一个典型案例就是雷士照明的案例,这就是给我们一个启示。所以在中国环境下,我认为如果这样做是两败俱伤的策略。从未来角度来说,举牌形式在合法合规情况下,依然会存续。但作为二级市场举牌方来说,自己站位是不是积极友好股东,这会决定这种交易是成还是败,这是关键因素。

龚昕:这个话题不展开多说,我表达一个个人观点:上市公司归根到底也是一家公众公司,虽然我们要维护大股东的利益,但归根到底要维护全体股东的权益,上市公司的股权从结构上来讲就要相对比较分散,不应该特别的一股独大。不管谁举牌一家公司归根到底需要把这家公司业务做好、把市值做得更好、营运能力更好,这才是有利于资本市场发展。

谢闻栗:这个话题引发很重要问题,前两天我在看企业到底是企业家的企业,还是资本家的企业,还是企业家和资本家的企业?为什么问这个问题?任正非在华为股权只有1.4%,但任正非确实让华为处在一个非常棒的掌控下,实现持续增长。阿里巴巴马云只有7.4%的股份,但阿里巴巴即是马云的企业,也是孙正义的企业,这样一个话题没有一个圆满答案,留给在座思考。

谢谢大家。

(本文为速录稿,如有错误,请邮件联系21weibo@21jingji.com)

【返回】专题丨2016亚洲产业与资本峰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