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电影产业呈现出增速放缓的趋势,截至12月22日,累计票房数据为439.33亿,仅比去年有微量增长。大盘数据整体...
今年以来,电影产业呈现出增速放缓的趋势,截至12月22日,累计票房数据为439.33亿,仅比去年有微量增长。
大盘数据整体放缓的情况下,光线却在不久前宣布,其10年累计票房突破200亿,今年的头几部影片,也让光线连续三年成为票房冠军。
宣布票房破200亿当天,王长田在内部信中提出自己的几个焦虑点,并给光线全员加薪15%。同时,以85亿价格控股猫眼;宣布停止旗下视频网站先看网的业务,并完成一轮裁员;转让蓝弧文化;并投资筹建中关村银行……领跑者光线在焦虑什么?
《21世纪》:作为连续三年的票房冠军,你认为光线持续保持行业领头的原因是什么?
王长田:有几个原因,一是对内容的专注,这几年实际上我们在不断收缩战线,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都扑在电影上,我们应该是在电影领域投入最多的一家公司。
其次,我们谈票房,票房观众买单。影片本身市场价值是最重要的,我们取得一些好的票房是因为我们生产了一些头部产品,创造了一些市场奇迹。比如《美人鱼》、《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等。
第三,商业上的成功对光线非常重要,我们很在乎影片利润。中国的电影公司实际上都非常弱小,不挣钱只图票房的虚名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如制作成本营销成本都很高,不赚钱就陷入一个恶性循环。赚了钱,才有能力去补贴那些亏损的影片,尝试创新的影片、艺术片,或扶持新导演,这是我们一个重要的商业思路。
《21世纪》:你如何看待发行与渠道的关系?光线是否有自建渠道或与某个院线更深度绑定的计划?
王长田:总体来讲,市场进入了内容为王的时代,在整个文化娱乐大部分细分的领域都呈现了这种特征,但是渠道的价值也不可低估。一个电视剧放在湖南卫视和二三线卫视呈现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并不是作品的变化,而是渠道本身带来的附加值。
光线对渠道的思考是,如果这个渠道是市场化的,是相对来说充分竞争的,那我们未必要拥有一个渠道。我们希望有这样一个市场环境,并不在于非要控制一个渠道才能实现这种公平。
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投资影院。当然渠道有自己的价值,如果我们看重了渠道价值,而不仅仅是垄断一个渠道,为我的作品做无障碍传播,那也不排除在适当时候去介入渠道。
但我们会在方式上选择,对它的价值进行对比,而不是赌一口气,非要建成完整的产业链去打通上下游。
《21世纪》:你在今年裁员时提到光线计划建立一个制片人团队,目前的进度和困难是怎样的?
王长田:最重要的是人要一个个培养,公司已经有不少人介入到项目从早期开始到后期各个环节。我希望通过项目运作让这些制片人了解整个创作过程。确定项目、剧本、选择导演演员、拍摄监督和参与,营销策略的确定和过程,以及未来衍生品开发。
现在基本上达到我要求的有五六个人,我的目标是20个。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培养,一般来讲,一个人经历两三个项目,就会变得比较成熟了。
如,刘同经历过《谁的青春不迷茫》、孙永焕经历过《左耳》……我选人是打破部门界限的,他可能是下面影业公司的负责人,也可能是下面艺人、宣传、产品包装等,他们带着自己部门的经验,需要补足其他方面的经验。
《21世纪》:你对三四线市场的判断是怎样的?光线对此的布局是怎样的?
王长田:光线投资了猫眼之后,我们发现猫眼这个团队在三四线城市有更好的优势。
第一它的数量多,第二他们经历的项目多,猫眼一年的经营额是150亿以上,光线的票房规模跟它没法比。
猫眼在电影行业几乎每个环节都参与了,包括预售、地方宣传、影院协调等等。光线原来的团队和猫眼有一个更加紧密的结合。跟影院打交道猫眼更有优势,在宣传、路演、活动,包括与影院沟通上,两个团队会适当整合。
三四线城市从票房总量来讲是超过一线,甚至二线市场,它确实是广阔的市场。我们重视,但是会通过合适的手段去整合资源。
《21世纪》:你如何看待IP电影?如何判断它未来的趋势?
王长田:其实不管我们怎么看IP电影,它都将在未来主导电影市场,这个趋势必须看到。
在美国,系列影片会成为电影票房的主导力量,系列电影又大部分来自IP。中国电影用四分之一的时间走美国电影的路程,这个趋势我认为会一致。
在中国,IP电影还在发展初期,一些制作不成功的IP电影影响了观众对于IP电影的看法。问题不是出在IP上,是出在影片制作上,浮躁、品质不高等等。接下来要重视的,是在IP转化过程中,怎么能够提高品质。
中国电影市场未来会被20个左右的IP电影所占据。在个别领域,如喜剧、风格独特的原创电影,IP作用可能并不大;但在科幻、魔幻、玄幻、动画等主要领域可能都是IP电影为主。
(编辑:林虹)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