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金融科技的颠覆边界

21世纪经济报道 陈植 ,何晶晶 上海报道
2016-12-24 07:00

整个2016年,金融科技(Fintech)俨然成为最时髦的热门词汇之一。无论是互联网金融机构,还是传统金融机构都在不遗余...

整个2016年,金融科技(Fintech)俨然成为最时髦的热门词汇之一。

无论是互联网金融机构,还是传统金融机构都在不遗余力地投入巨资涉足金融科技。

“其实,他们的目的各有侧重。”多位金融业内人士直言。在监管趋严压力下,互联网金融机构需要金融科技概念实现业务转型与华丽转身,获得新成长空间与资本市场青睐;传统金融机构则希望能借助金融科技弥补客户体验不佳的业务短板,在互联网金融挑战时代更长久地维系自身优势。这也让很多专家给金融科技“贴上”颠覆传统金融生态的标签。

“不过,金融科技是否如传说般颠覆传统金融生态圈,现在还不好说。”他们直言。究其原因,作为全新的金融业态,金融科技依然面临政策监管、业务模式孵化、操作安全性等诸多不确定性,未来金融科技何去何从,各家金融机构其实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以时下热门的区块链金融为例,2015年国际众多大型银行争相加入R3联盟,旨在获取区块链金融领域技术标准的话语权,一年后,市场纷纷传闻高盛、西班牙桑坦德银行、摩根士丹利、澳大利亚国民银行正打算先后脱离R3联盟,这或许预示着,金融机构对金融科技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投入回报均存在不少分歧。

“现在市场正流传一个新观点,就是大家对金融科技的预期是不是偏高了。”一家国内大型互联网金融机构负责人向记者透露,若金融科技仅仅局限在如何提升客户金融服务体验,而无法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重塑并优化传统金融业态的风险管理方式,那么金融科技或许仅仅是金融变革的一个过客,依然无法撼动传统金融业务模式的基石。

金融科技的颠覆边界

截至今年12月中旬,平安普惠贷款余额突破1200亿。但这份成绩依然无法让平安普惠高层感到“放心”。

一位平安普惠人士坦言,1200亿贷款余额主要是通过传统的线下信贷审核流程创造,但公司内部担心,随着金融科技兴起,未来基于移动端的便捷性即时性信贷审批流程日益兴起,传统信贷业务模式的生存发展空间将会被不断压缩。

“这也是我们不断升级线上信贷产品,务必实现系统秒批、最快3分钟放款、全线上流程操作、随借随还等原因。”平安普惠首席产品执行官倪荣庆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直言,这背后,是平安普惠日益感受到金融科技崛起给传统信贷模式带来的严峻挑战——首先,传统线下信贷业务的繁琐操作流程导致较差的客户体验,令业务成长空间容易遭遇瓶颈;其次,金融科技已经不再局限在提升客户金融服务体验层面,随着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金融科技还会重塑新的信贷风控模型体系而实现更精准的风险定价,这无疑对传统信贷业务构成更大的冲击。

“于是我们内部决定用金融科技重新打造一套线上信贷风控审批体系,一方面将过去10多年线下消费信贷经验与400多万客户金融数据进行梳理,将用户信贷还款行为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将各个风险点整理出来转化成线上信贷风控审批体系的风险参数,进一步降低信贷风险。”倪荣庆表示,不过,金融科技并不是简单地将线下风控经验搬迁到线上,还需要引入语音识别、微表情、文字识别等技术,让客户简化贷款操作流程同时,杜绝各类欺诈骗贷风险。

在业内人士看来,平安普惠的尝试,仅仅是金融科技改造传统金融业务模式的一个缩影。如今金融科技已经涉足传统金融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包括支付(销售终端及读卡器、支付清算、转账与汇款等)、信用卡和借记卡、借贷与众筹 (P2P和房地产融资等)、投资(股票交易等)、财务规划 (财务管理等)、数据分析 (基于云的分析、信用与风险等)、金融安全(数据保护、身份认证、防止欺诈等)、区块链/加密数字货币(交易、比特币/数字化货币兑换)等。这也导致传统银行保险机构占主导地位的金融服务格局正被打破,未来很可能上演互联网金融机构收购大型银行保险机构的“蛇吞象”大戏。

但记者调查发现,多数传统金融机构人士对上述观点颇为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尽管金融科技发展迅猛,但其业务条线与产品创新方向主要聚焦在提升客户体验,还难以颠覆传统金融的风险定价体系,这也是金融科技目前难以撼动传统金融业态的根本原因之一。

倪荣庆也认为,无论是互联网金融,还是金融科技,其业务创新的基石依然是风险管理——客户体验再好的移动端消费金融产品,若没有完善风控体系的支撑,也会因为高坏账风险而被市场淘汰。

不少互联网金额机构对此却认为,随着科技+金融模式的兴起,Fintech已经开始悄无声息地重塑传统金融业务的风险控制体系与风险定价能力。具体而言,不少互联网金融机构正在尝试将不同消费场景与金融服务相结合,让原先未能通过传统金融机构审批的客户群体被纳入在线信贷审批范畴,再考察他们的还款能力,由后台系统自己分析坏账数据及原因,不断优化贷款风险参数与审批流程,最终实现金融科技业务风控体系的自我完善,由此带来更精准风险定价同时,将金融服务扩展到传统金融机构“忽视”的大量群体,进而完成对传统金融业态的“颠覆”。

“其实,金融科技能否颠覆传统金融业态,时间很快会给出答案。”一家互联网金融机构创始人指出。

区块链金融的“挑战”

在多位金融业内人士看来,随着金融科技的崛起,目前最有可能颠覆传统金融业态的利器,将落在区块链金融身上。

所谓区块链,本质是一个公开的分布式账簿系统。以比特币的区块链为例,每一个参与交易者都是区块网络的节点,每个节点都有一份完整的公共账簿备份,上面记载着自比特币诞生以来所有的交易信息。任何一个节点发起交易行为都需要将相关信息传递到区块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从而令所有节点的账簿都能验证、转移、记载上述交易行为并时时准确更新。

在多位金融业内人士看来,区块链金融的最大价值,就是构建了一整套全新信用体系,从而颠覆由传统金融机构决定信用风险定价的业务模式。

以往,任何金融交易服务所涉及的信用风险评估,主要由传统金融机构自主评级,以最基础的信贷业务为例,当客户申请贷款时,银行会依据客户以往还款数据等信息,为客户设定一个信用评级,以此做出是否提供贷款,该收取多少贷款利息的决策。不过,这种做法某种程度存在瑕疵,若银行对客户相关信息的收集不够全面完整或出现差错,就可能造成信贷损失。

在区块链金融模式下,它一方面确保借款人无法篡改自己的信息“美化”自身还款能力,另一方面能将他以往每笔贷款还款信息进行程序化记录、储存、传递、核实、公开,因此资金出借方可以根据这些完整真实的信息敲定最合适的借款利率,最大限度避免金融机构主观因素对信用评级的影响(降低道德风险发生概率)。

“这意味着,区块链金融构建了一整套全新、安全可靠、公开透明的信用体系,彻底改变了传统金融机构的风险定价操作模式。”多位区块链金融专家指出。在他们看来,正是借贷双方可以通过区块链金融所提供的完整真实信息,对信贷等各个金融服务进行自主协商式精准风险定价,传统银行机构作为信贷中介的角色日益被替代,由此实现金融服务交易的去中心化,即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将在区块链金融冲击下,变得可有可无。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也认为,区块链技术所形成的新金融业态,将对传统银行业务构成三大挑战,一是支付功能;二是信用中介功能;三是信用创造功能以及整体金融服务的功能,尤其是最后一个挑战,可能直接取代银行的业务发展基础。

或许是意识到区块链金融的潜在冲击,包括瑞银集团等全球大型金融机构纷纷成立区块链金融研发实验室,探索区块链在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方面的应用,甚至一度争相加入R3联盟,期望能了解区块链金融的最新发展,最大限度获取区块链金融业务模式的话语权。

“目前,我们也在了解最新的区块链金融应用技术。”一家国有大型银行电子银行部主管表示,不过区块链金融要颠覆银行金融服务业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他分析说,首先区块链金融的政策监管模式尚未明确,一个最明显的迹象,就是欧美不少国家央行都在探究区块链金融与数字货币,但几乎没有一家央行敢于大力推广区块链金融,主要原因是各国还在探索如何对区块链金融进行有效监管;其次区块链金融能否创造一整套成熟可靠的新金融服务模式,还是未知数。近期不少国际大型银行先后退出R3联盟,表明它们对区块链金融发展前景存在不同的分歧,这无形间凸显区块链金融的业务模式尚不够成熟可靠;最后,区块链金融即便创造了全新的信用体系,但它依然无法让信贷双方拥有精准的风险定价能力,而这恰恰是传统金融机构最擅长的业务优势。

“从近期区块链金融发展趋势而言,相关金融业务创新更多集中在支付、信用收集、记账等环节,这似乎预示着区块链金融很可能沦为传统金融机构提高业务效率的一种工具。”上述国有大型银行电子银行部主管表示,这也是欧美大型金融机构频频投资区块链金融研发机构的主要原因之一,他们绝不希望看到区块链金融颠覆传统金融业态,那么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它成为传统金融机构提升业务效率的辅助工具之一。(编辑:张星)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