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势”与“能”
格局之势——全球经济资源的重新配置海航集团仅有短短23年的发展历史。原本是一家地区性航空公司,而今天的海航集...
格局之势——全球经济资源的重新配置
海航集团仅有短短23年的发展历史。原本是一家地区性航空公司,而今天的海航集团已是一个拥有五大产业集团,总资产规模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2015年)的大型全球化企业集团。2016年7月《财富》发布的“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上,海航集团以295.6亿美元的全球营业收入,位列第353位,比上一年提升111位。
海航23年来超常规发展的速度,背后是对机遇的预见力,以及抓取机遇的行动力。在2008年,在国内航空市场业已成为领先品牌的海航,已将目光投向全球市场。自2010年海航收购澳洲Allco公司飞机租赁业务开始,海航集团充分利用海外企业的估值偏低和人民币升值的“美好时光”,全球化战略全面加速,较为顺利地“抄底”了不少海外优质资产,包括收购GE旗下全球前五大集装箱租赁公司之一SEACO,欧洲拖车租赁公司TIP Trailer Services和全球第八大集装箱租赁公司Cronos,也包括对巴西第三大航空公司蓝色航空、欧洲第三大酒店连锁集团NH集团、美国红狮酒店的股权投资。
2015年,海航全资收购瑞士航空地面服务及货运服务供应商Swissport和全球第11大飞机租赁公司Avolon。2016年,海航宣布了对维珍澳洲航空公司、ICE(全球最大的货币兑换公司之一)、Gategroup(全球领先的航空餐饮供应企业)和希尔顿酒店集团的投资并购,并于近期完成了对卡尔森酒店集团和全球IT供应链综合服务商英迈(Ingram Micro)的收购交易。
这一系列海外收并购动作看似眼花缭乱,其实都发生在全球金融危机、经济衰退和中国经济持续平稳增长的大背景之下。海航集团运营总裁张伟亮曾这样总结过:“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全球资产出现重新配置,这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政策之势——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在经济因素之外,海航集团国际化也依托于国家关于促进产业升级、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政策导向,同时也是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部署的策略之举。
2012年9月,海航投资组建非洲加纳AWA航空,服务国家非洲战略,成为中国企业在非洲航空运输业的第一笔投资,也为海航在非洲其他业务的延伸提供良好的平台;2012年10月,海航收购法国蓝鹰航空,使海航在巴黎这一欧洲经济较发达地区、全球较重要的商务及旅游目的地拥有了一块“根据地”,并成功获得了稀缺的优质国际航线资源。
2015年3月,海航在向国家领导人就民航改革与发展进行汇报时提及,民航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空中桥梁。新疆的乌鲁木齐航空,正在打造中亚的枢纽;在广西南宁的北部湾航空公司涵盖东盟十国;在土耳其,海航收购myTECHNIC机务维修公司,打造土耳其myCARGO货运航空公司,形成了全球航空维修工程支持力量和全球航空货运的环球飞行航线。而集装箱租赁公司GE SEACO和Cronos的收购,积极发展海上物流,致力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空中支点”的服务者。
2015年9月,海南航空开通北京到布拉格航线,架起了中捷两国的空中友谊之桥,见证了两国关系的新纪元。2015年10月,国家领导人亲自宣布海航的北京=曼彻斯特航线将于2016年6月开航,海南航空北京飞往曼彻斯特的直航航班为两座城市和两个国家之间架起新的合作之桥,也丰富了“一带一路”沿线重要节点的航线网络布局。
张伟亮表示,海航紧跟国家战略,把握政策导向,抓住境外资产价格偏低的历史机遇,加大境外资产配置;围绕自身重点产业范围,在“一带一路”沿线及美欧等地实施海外兼并收购,打造全产业链的多元业务协同,大力推进国际化发展,助力国家利益在海外的延伸和布局。
消费之势——中国游客出境旅游潮
2016年10月,海航集团宣布出资65亿美元从黑石集团手中获得希尔顿全球酒店集团25%的股份,又成为中国企业进军全球酒店业市场的一则重大新闻。从外媒对此项收购的分析看,海航集团在全球酒店业的投资和布局的背景,是中国消费者正在掀起的出境旅游热潮。
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签证放宽、消费环境优化等有利因素,中国出境游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与银联国际联合发布的《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6》,2015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达1.17亿人次,同比增长9.8%,中国出境游消费达1045亿美元,同比增长16.6%,人均消费893美元。在出境游目的地方面,赴欧洲美国的出境游人数正在提升。
大力打造航空旅游业的海航集团自然将出境旅游热潮当作自身发展的良机,并开始积极布局飞往欧美城市的多条航线。12月2日,海南航空“北京=拉斯维加斯”直飞航线正式开通。(这条方便中国游客赴“赌城”游览和参加世界知名的CES展的直飞航线,据称刚刚开通几个月内的机票即已售罄)。而海航集团旗下首都航空将于17年6月开通“北京=里斯本”航线,成为中葡之间的首条直飞航线,这条航线开通后,中国和巴西之间的行程将会被大大缩短。该条航线的开通,构建出从北京出发,经欧洲、南美洲和北美洲又飞回北京的航线,意味着海航将拥有自己的第一条环球航线,再开中国航企先河。
在与航空紧密相关的酒店业,海航在欧美市场的收购动作不断。特别是在收购希尔顿25%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后,海航将进一步完善全球酒店业的全球布局,并与其航空、旅游产业形成某种整合。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出境游客“参加海航旗下旅行团、搭乘海航旗下航班、入住海航旗下酒店”将成为越来越熟悉的场景。
挑战:“借势”与“赋能”之后
我们看到,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格局中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中国企业也正在以新的方式“走出去”,融入全球市场,打造全球化产业链。通过对海航的案例分析不难看出,中国企业的快速发展,并非完全源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和创新,也常常是成功借助了外部“大势”的推动。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像海航这一类中国企业,一定是深谙这样古老的东方智慧,并能将这种智慧与现代企业管理和全球化资本运作形成完美结合。
我们说企业只有能“借势”,才能被“赋能”,但我们看到的这种“能”,往往是“能量”,而还不是“能力”。我们相信,海航集团这样正在“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通过对趋势和机遇的把握,已经获得了企业发展的新的动能。如何将这种“动能”,转化为企业管理和业务运营方面的新的“能力”,目前是摆在许多中国企业面前的重大课题。
就海航而言,在“后收购”时代,是否能有效管理和整合散布多元化区域和行业市场的众多海外企业?是否能真正形成无缝链接的全球产业链?是否能实现管理和文化的融合?相信这些都是企业正在致力于解决的难题,我们也将拭目以待。
企业发展依托于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认清大势,搭上大时代的顺风车,才能被“赋能”,获得超常规的发展动能,奠定基业长青的基础。
今天,很多中国企业也进入了“超常规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在2016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投资风潮兴起,全年海外并购投资额超过千亿美元。海外并购不再是国有企业的专利,更有安邦、复兴、海航等民营公司成为2016年海外投资的主力军。那么,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超常规发展,是否借助了一定的“势”,获得一种“能”呢?
下面,笔者将以海航集团作为标本,解读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势”与“能”。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