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金融业发展应稳中求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6-12-29 07:00

近年来,金融业快速发展,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但同样不容忽视的是,金融风险也在不断累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

近年来,金融业快速发展,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但同样不容忽视的是,金融风险也在不断累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17年“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明年要花大力气防范金融风险和资产泡沫,基本上已经成为普遍的共识。在近日举行的“人民财经高峰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将经历了迅猛发展的金融体系形象地比喻为已行驶多年的汽车,这也出问题,那也出问题,必须大修后才能再上路。但对于如何防范金融风险以及如何对待金融业的发展,却存在不同的见解。徐忠就认为,目前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是认为应“以保为主”,主动放缓改革节奏;另一种是坚持“以改为主”,化解风险于改革创新之中。

用“以保为主”和“以改为主”区分可能难以准确概括不同观点之间的分歧,毕竟,愿意站在改革的对立面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都是主张改革的,分歧主要在于对问题及解决办法的认识不同,因而对于以问题为导向的改革也有不同认识。用“加快发展”和“放慢脚步”来概括对待金融发展的两种倾向,可能更为准确。一些人主张,金融业要继续快速发展,通过加快发展解决问题、防范风险;另一些人则主张,近年金融业的发展太快了,这是导致风险累积的原因,因此,金融发展应该放慢脚步,这样可以减缓风险的积累,从而为化解风险准备条件。

金融发展应该加快还是放慢,应该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的情况是,近年金融业的发展大大快于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以致产生了“脱实向虚”的危险,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抑制。当金融业和金融化的房地产业发展快于实体经济时,就会有大量资源投入到这两个领域,而投入实体经济的资源则会相对不足,包括资金都是如此。金融本来应该是为实体经济融资的,但是,当金融快速发展,推高金融和地产的收益时,资金就在这两个领域集中和循环,而不太愿意进入实体经济。因此,从金融和实体经济应该平衡发展的角度来看,金融发展需要适当放慢脚步,而实体经济则需要大力振兴。在前不久举行的“中国经济年会”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指出,近两三年来,金融业占GDP的比例快速提高,但制造业比重却在快速下滑,这种变化是不正常的。既然如此,这样的局面就应该改变。

那么,是不是从防范金融风险的角度看需要加快金融发展呢?或者说,金融发展是不是有利于防范风险呢?通过加快金融发展,创造出更多的金融工具、更大的融资规模,表面上看是有利于化解金融风险的,一是可以借新债还旧债,那债务风险、流动性危机就不会爆发;二是金融工具有对冲风险的作用,使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看上去得到了提升。但是,这两种作用都不是真正从源头化解金融风险,而只是使金融风险的爆发延迟,或使金融风险被分散从而变得更隐蔽。当更多金融工具被创造出来时,杠杆就会变得越来越大,而杠杆越大,断裂的风险就越大。明年需要控制总杠杆率,那么,金融工具的创新应该适度而不能过快。

近期发生的私募债违约事件,就反映了金融风险在过快发展过程中被不断分散,一旦爆发就可能使数量众多的投资者受到损失。私募债本来应该向符合资质的投资者发行,但是,通过“区域股权交易中心+互联网平台”的模式,一些私募债在区域股权交易中心备案(不进行审查)之后,就在互联网平台上被分拆销售(投资者只要几万元就可以购买);购买了私募债的投资者,再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的“个人贷”业务,将自己手里的私募债变现;在这些过程中,还有新型的保险公司提供履约保证保险。通过创造大量金融工具,金融风险被分散了,看上去非常安全。但是,风险仍然实实在在地存在着。

从振兴实体经济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角度看,金融发展都不宜过快,应该遵循稳中求进的原则,在“稳”中发现并解决问题,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而不是在“快”中用新的风险覆盖旧的风险。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