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15年末宣布完成私有化、从纽交所退市回归的药明康德,开启了新一轮的资本市场运作。除已经重回资本运作的合全药业和药明生物之外,药明康德主体如何上市依然备受关注。
2015年末宣布完成私有化、从纽交所退市回归的药明康德,开启了新一轮的资本市场运作。
1月4日晚间,药明康德旗下生物制剂研发服务商药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发布港股上市申请书。继2015年4月其全资子公司合全药业挂牌新三板之后,市场最为关注的即为私有化后的药明康德如何重返A股市场。
成立于2000年的药明康德以医药研发外包服务(CRO)起家,向全球制药公司、生物技术公司以及医疗器械公司提供一系列的实验室研发、研究生产服务。在大幅取得市场占有率后,2007年8月9日药明康德在美国纽约交易所上市,发行价为14美元/股。
2015年12月10日收盘后,药明康德宣布完成私有化,私有化价格为5.75美元/股,46美元/ADS,交易涉及资金33亿美元。
近年来,药明康德以平台的定位不断加速并购,不再满足于CRO业务。根据上述申请书,药明生物主营的生物制剂业务连同小分子、细胞基因治疗、医疗器械及基因组学为药明康德的“五项独有业务单元”。
根据此前媒体报道,药明康德完成私有化后将会选择分拆为三大类业务分别上市的形式,其分拆三大业务分别上市于新三板、港股以及A股资本市场。
私有化与再上市
作为CRO巨头,2015年药明康德的私有化回归被业界认为是中外资本市场对同类型企业的估值差所造成。业界亦有“药明康德希望转型研发新药”、“投资者希望药明康德专注于CRO主业”等说法,对于药明康德来说,私有化之后其业务拓展和投资行为将不再受到二级市场投资人影响。
其时,向药明康德提出私有化的团体包括汇桥资本集团、博裕投资等风险投资机构以及平安保险集团旗下机构和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公司。
药明康德首席运营官杨青此前曾向媒体说明,由于药明康德的大部分投资者来自于美国及其他国家,与药明康德在发展新兴业态、抓住中国健康领域的机遇的看法有所不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药明康德启动了私有化进程。
而上述申请书在述及母公司药明康德2015年退市时作出了原因说明:“取消上市的主要原因是,作为私人持有实体,WuXi PharmaTech(药明康德)管理层可拥有更大弹性专注于改善长远财务表现而毋须承受公开股本市场着重短线的期间与期间财务表现而带来的压力。”
药明康德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革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很多人认为药明康德私有化是因为我们看重了中美市场的‘PE价差’,这根本不是我们私有化的原因。根本原因还是华尔街太过于关注短期业绩,大型战略投资就变得比较困难。我们想要保持创新,却不能得到正向的激励。回归私有化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大胆地投资平台建设,更加灵活地把握新兴机会。”
如何重回资本市场?在完成私有化之前,药明康德子公司合全药业(832159)率先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合全药业以医药合同定制工艺研发生产业务(CDMO)为主,为医药企业提供小分子创新药研发生产服务。在上海金山、外高桥及江苏常州等地开展运营业务。2014年全年营收10.77亿元,同比增长22%;净利润2.38亿元,同比增长35%。
这被认为是药明康德为之后再次登陆资本市场做准备,此外药明康德不断进行各类投资并购扩大公司规模,CRO、CMO以及基因业务一并展开。
此次将在港股上市的药明生物,其定位为“开放式生物药技术平台”,主要提供生物药发现、开发及生产服务。根据申请书中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2015年收益计算,药明生物在中国生物制剂研发服务市场排名第一,市场占有率达36.4%。2015年全球生物制剂研发服务市场的规模为73亿美元,预计2020年达到167亿美元。
业务拆分
李革在此前的采访中明确强调“药明康德不会成为一家制药公司”,其目标是建立平台,“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加强我们平台的能力。”李革认为制药公司需要新的创新模式,药明康德这样的平台可以降低研发的门槛和成本,提高研发效率。
近年来药明康德在不断对外强调自己的“平台”模式下,开展了一系列精准医疗、基因测序、免疫治疗、新药研发等项目。如明码生物科技发布无创孕前基因筛查产品“福码”;与Prima签署生物药研发合作;位于美国费城细胞及基因疗法生产新基地投产;与华为联合发布精准医学平台“明码云”以及与Juno合作在上海建立新细胞疗法公司,专注细胞免疫疗法等等,无一例外都是近年来被资本市场所追逐的热点。
除已经重回资本运作的合全药业和药明生物之外,药明康德主体如何上市依然备受关注。由于处于静默期,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所询问的几位药明康德高管均表示对此暂不作回应。
“从财务方面来看,港股上市的估值非常低,但比较容易。在A股上市比较难,所以它可能选择先将一部分业务上港股。”广东雪球投资董事长李昌民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A股排队太慢,借壳难度也加大,成本上升到30亿。这样上市周期太久可能不符合公司的财务和融资需求。”
以同仁堂(600085.SH)为例,“有平台在香港和内地,融资需求比较容易得到满足。”李昌民认为,香港更接近国际市场,这也是一些公司进行财务风险控制的一种模式。
对于业界有传言预计药明康德在登陆A股后总估值或将超越目前A股市值第一、接近千亿的恒瑞医药(600276.SH),一位业内投资人士表示:“不太可能也比较难。恒瑞业务比较稳定扎实,增长率也不错。从海外和国内市场来看都是目前的标杆企业。而药明康德从生物制剂和服务起家,新药的自我研发能力和质量的体现还要有一段时间,行业和研究人员储备都跟恒瑞有差异。”
(编辑:张伟贤,如有意见建议请联系:zhangwx@21jingji.com)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