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和:资产荒背后是“心荒”,保险资管要适应新常态丨亲笔信

21世纪经济报道 21Plus
2017-01-15 21:27

从表面看资产荒导致心慌,但资产荒的背后其实是“心荒”。

王和.jpg

人保财险执行副总裁 王和

亲爱的21世纪经济报道读者: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保险资产管理也面临着相同的考验,尤其是资产荒问题。保险资产管理想要适应新常态,关键是解决好心态和能力问题。

新常态需要新心态。适应新常态,好比一个人从跑步机上走下来,不仅身体需要适应,心态也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因此,没有新心态,适应新常态也就无从谈起。

从表面看资产荒导致心慌,但资产荒的背后其实是“心荒”,因为如果缺乏对时间和规律的敬畏,缺乏对保险和投资逻辑和原理的尊重,经营理念荒芜,则容易导致经营状态慌乱,资产荒成为必然。

新心态具有两个重要内涵:

一是回归价值经营理念,对时间要心存敬畏,回到绝对价值创造的理念。这些年,虚拟经济发展得较快,但如果实体经济不发展,整个社会不创造价值,虚拟经济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支撑不了多久。因此,必须尊重绝对价值,这是根本也是大道!

二是解决预期管理问题。如果希望系统和根本性地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首先要对大势有客观和理性的研判,要意识到低利率不仅是一个概念,更是一种现实、一种生存环境。就保险业而言,尤其是寿险,尽管业务和投资存在矛盾,但必须讲基本逻辑、讲大道理,不能简单倒逼,否则迟早会出问题!新心态的一个核心和重要内容是预期管理,无论是行业、企业,还是客户和社会,当务之急是调整和管理预期,预期问题不解决,不切实际地追求高收益,资产荒将成为必然,还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新常态需要关注新风险。在新常态下,特别是经济下行带来的低利率时期,保险业面临着巨额资金的配置与再配置问题,挑战和压力不言而喻,但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要高度关注风险,尤其是新风险形态、风险的传染和叠加问题。我们必须把风险管理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否则可能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新的风险又出现了。

最近有一种说法——“非标产品是保险业穿越周期的良药”,我不敢苟同。且不说非标产品在体量上能否支撑保险业穿越周期,最令人担心的是这种“非标”经营理念可能产生的影响,包括对保险资产管理的影响,对保险业经营理念的影响。此外,流动性问题是未来资产和风险管理的关键,流动性是强化管理和解决问题的一条出路,但同时也可能成为一个陷阱。

新常态要靠新能力。用传统的观念、技术和能力是难以适应新常态,力不从心是新常态下可能的窘境与无奈。因为新常态意味着新挑战,新能力就是必要和必然。不仅如此,新常态下靠的不仅是技术和能力,还需要理念与创新,更需要敬畏和定力。

新能力建设问题,当前需要特别关注三个方面。

第一,树立并实践大财富经营理念。一直以来,我们总把保险经营中的财富管理理念,简单地理解为货币财富的管理。事实上,财富不应当仅仅是货币财富,还应当包括非货币财富,比如健康、生命和幸福,二者之间具有高度相关和关联性,互为基础和条件。保险业通过大财富管理理念的推广,能够探索出一条有保险特色的发展道路,其核心内涵应是“人性关怀,保险让生活更美好”。

第二,树立并实践大久期管理理念。久期,一直是困扰我国保险业,尤其是寿险业的大问题,因为保险负债是长期的,可有效供给的资产往往是短期的,这由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决定,短期内难以改变。为此,保险业的久期管理,需要突破传统久期匹配的思维定式,突破内外的边界,导入资金全景图的管理理念,内部将资金划分为生产层、缓冲层和投资层,实现集中、统一和分层管理,外部建立动态的掉期和应急管理机制,确保流动性。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建立动态和全息管理,确保风险和流动性的总体可控。

此外,就我国寿险业的现状而言,通过供给侧改革思维,基于增量调整存量的大久期管理,或许是解决当前问题的思路之一。

第三,认识并培育智能投顾能力。保险需要高度关注智能投顾问题。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技术的出现,特别是认知科学和认知计算的发展,人工智能将率先在投资管理领域得到应用。

一方面是投资管理的本质是信息管理,而计算机的处理信息能力肯定超过人类,尤其是在处理复杂信息和综合判断方面;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相比人类更不容易出现主观判断错误,也能更好地防止道德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智能投顾的应用领域广泛,形式多样,保险业更多的不是关注实际操作领域的应用,而是研判与决策、规划与指引、偏好与配置、监控与评估等领域。

人保财险执行副总裁王和

2017年1月

>>>更多亲笔信请见专题《投资家亲笔信丨预见2017》

合作媒体.jpg

(作者:21Plus 编辑:曾静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