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2》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贫困农村地区有超过30%的孩子面临营养不良的问题。2016年,在国际儿...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2》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贫困农村地区有超过30%的孩子面临营养不良的问题。2016年,在国际儿童营养与反贫困论坛上,安利公益基金会启动“为5加油——学前儿童营养改善计划”,通过提供儿童营养补充品——“多益点”儿童营养咀嚼片,改善贫困地区儿童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等问题。
早在2009年,安利公司就运用自身在营养领域的专业优势,在赞比亚、墨西哥等国家开展了Little Bits项目,为5岁以下贫困儿童提供纽崔莱Little Bits营养包,帮助孩子们补充身体所需的13种关键营养素。评估结果显示,经过6个月的营养干预,儿童贫血改善率大于85%,儿童生长迟缓率降低20%。
不过问题来了:如果直接采用Little Bits营养包,是否可以弥补我国学前儿童的营养健康需求呢?营养包应该更加关注0-3岁儿童早期阶段,还是3-5岁学前教育阶段?孩子们是否能够接受这种冲剂的形式?平常人看似简单的用热水冲开营养包,让孩子们饮用的方式,老师们在执行时是否简单便捷?如果流程过于复杂,学校是否愿意接受这样的形式?这一系列问题在项目设计之初,就像乌云般萦绕着每一位安利公益基金会的成员心中。
2014年底,安利公益基金会便开展了有效营养补充剂方面的调研。通过文献分析和专家访谈可以看到,针对0-3岁儿童,我国有相关法律明文规定,如《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强调,“重点搞好3岁以下幼儿的营养改善;重视农村地区6个月龄至24个月龄婴幼儿的辅食喂养与营养补充”。儿童,尤其是婴幼儿营养改善,已经在国家层面获得政策支持。然而,由于偏食、挑食、家长营养意识不足等问题,加之由于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教育资源匮乏,农村幼儿园普及率明显不及城市幼儿园普及率,从而造成3-5岁儿童营养问题的成因更为复杂。我国针对3-5岁学龄前儿童的营养摄入政策方面尚存空白。经过反复磋商,尽管前路坎坷,但为了更多处于政策和资源缺失的孩子们能尽早得到改善,安利公益基金会将受益群体锁定在较少人关注的3-5岁儿童。
下一个面临的问题是营养包的形式。据调研,辅食营养品主要有三种形式:(1)涂抹料,可以涂抹在饼干、面包上,类似于花生酱;(2)撒剂,类似于米粉,可以添加到粥或者水中;(3)含片,类似于奶片。然后,有些贫困地区幼儿园配套设施不完全,没有自来水或不能烧开水,因此,为孩子沏开一包“营养粉”的温开水都成了奢望。如果采用“营养粉”形式,项目开展的前提是引入自来水并配备电热炉。同时,通过调研发现,农村地区很多幼儿园,每个班只有一名教师,而每班孩子的数量甚至多达40名。教师往往身兼多个日常和项目工作,而不止有营养包这一个项目。因此,如何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减少教师的工作负担,成为又一大挑战。安利公益基金会通过与合作伙伴中国营养学会深入探讨,最终将营养包形式定位为咀嚼片,从而使老师免去了每天需要定时烧水,确保水温合适后为每一名小朋友冲好营养粉所带来的繁杂工作量。
接下来面临的问题就是从营养粉到咀嚼片可能带来的营养流失问题。对于食品类产品来说,形式的一点点变化,都有可能造成内部结构的变化,因此,如何确保产品“变形”后营养不流失,是一个新的难题。对于此,安利公益基金会与中国营养学会仔细研究《营养素补充剂申报与审评规定》、《GB/T22570-2008辅食营养补充品通用标准》等国家标准,根据中国学前儿童的体质需求,开发了一种营养咀嚼片。该产品是国内第一款基于新国标、食用安全、方便并获得QS认证的公益营养品,含有铁、钙、锌、维生素A等17种儿童成长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营养素。
考虑到产品需要安全、易于运输存储、不宜高温烹煮等特点,Little Bits的口感无色无味。由于营养包口感不佳,孩子们通常不喜欢吃。根据一线幼教提供的信息和不断的实验,在确保营养元素不被破坏的基础之上,“多益点”最终选取了超过95%儿童喜欢并接受的橘子口味。安利公益基金会还将研发更多口味的“多益点”,给孩子们更多不同的选择。
除了营养充足,儿童愿意接受以外,“多益点”更尽显人性化设计。为了减少一线幼教的工作强度,“多益点”的剂量设计成每天仅需服用一片,就可补足幼儿一天的微量元素摄入量。同时,“多益点”的设计成字母A,一方面体现出它是安利公益基金会(Amway Charity Foundation)的产品,更重要的是,中间的镂空起到了预防作用——一旦儿童口服咀嚼片发生卡住的情况,中间的镂空可以确保空气流通,避免窒息。
截至目前,在各个合作伙伴的通力支持下,“为5加油”项目已经在5个省500多所幼儿园发放310万片,惠及儿童近1万名。
虽说公益营销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社会福祉、保护环境、关爱弱势群体等,但公益产品也是产品,也需要注重产品本身的设计和质量。只有让受助者真正愿意使用的产品,才是好的公益产品,才能将产品的社会价值最大化。(编辑 张述冠)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