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投诉发布“十大消费/交易警示案例” 信息泄露问题待解

21世纪经济报道 倪雨晴 广州报道
2017-01-20 10:41

近日,21CN聚投诉发布了“2016年度十大消费/交易警示案例”,工商银行“工银e支付”成盗刷捷径、视频网站自动续费、易到用车充值陷阱、腾讯漠视诈骗分子假冒QQ客服等十个问题上榜。2016年,21CN聚投诉平台受理有效投诉达45938件,投诉解决15325件,解决率33.4%。其中,信息泄露问题,牵动着每个网民消费者的神经。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

近日,21CN聚投诉发布了“2016年度十大消费/交易警示案例”,工商银行“工银e支付”成盗刷捷径、视频网站自动续费、易到用车充值陷阱、腾讯漠视诈骗分子假冒QQ客服等十个问题上榜。

2016年,21CN聚投诉平台受理有效投诉达45938件,投诉解决15325件,解决率33.4%。

其中,信息泄露问题,牵动着每个网民消费者的神经。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显示,近一年,我国网民因为垃圾信息、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遭受的经济损失约915亿元。

2015年3·15期间,京东信息泄露致大量消费者被骗;后来证实,系京东3名内鬼所为。2016年12月10日晚,媒体再曝京东商城12G用户信息外泄,京东回应源于2013年的一次安全漏洞。

所有这一切涉及的受害网民消费者如何获得赔偿?迄今尚无一个明确的说法。最新公布的电子商务法草案,也未对此予以明确。

深圳消费者委员会投诉咨询部部长靳丽娟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下,数据的使用、收集很泛滥,过度收集本身就是安全隐患。她表示,个人信息的保护应该有一个专门的立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而且国家应该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在香港、澳门、新加坡都有机构保护公民个人信息。而我们法律现在是散在各个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

“打假”人士王海则认为,对消费者信息的保护应该引进惩罚制度和举报奖励制度。经营者擅自利用、收集、倒卖公民信息,只要知情人举报,就可以分享罚款。应该立法规定,在收集、使用以及出让、转让个人信息时,必须要消费者知情、同意,而且基于对格式条款的问题,不应该一次性授权,应该一使用一授权,不同的主体不同的授权。而且如果非法使用也要支付惩罚性赔偿的话,就没有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

在湖北省法学会传播法研究会原会长乔新生看来,现在很多经营者把信息当做财富通过细分、研究变成大数据库,对于这种商业行为,也要做法律规范。

(编辑:袁一泓)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