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城湛江为什么多了许多东北游客?

21世纪经济报道 戴春晨
2017-02-06 07:00

春节前回老家,走出机场的时候,忽然发现身边比往年多了很多人。人群中,一些步态轻盈的老年大妈和穿着时髦的年轻...

春节前回老家,走出机场的时候,忽然发现身边比往年多了很多人。人群中,一些步态轻盈的老年大妈和穿着时髦的年轻男女在闲聊着,高昂的声调散发出浓浓的东北味儿。

我刹那间有来到海南三亚的错觉。简单听听这群东北游客的谈话,他们来湛江与到海南岛的理由并没差别—— 一样是躲避东北的寒冷,南下旅游“过冬”。

和海南岛一样,湛江吸引东北人的,不仅是冬季湿润温暖的气候,还有干净的空气。2017年1月初,全国大面积地区遭遇雾霾侵袭,湛江依然是为数不多的空气质量显示为绿色的城市。

湛江为什么空气质量良好,又为什么多了许多东北游客?在这些问题背后,涉及到一座城市持续数十年、几度更替的城市战略。

城市战略迷失

民间曾一度有这样的调侃:偏居广东西部的湛江是个“穷湛江”,并不像是“富广东”他们家的。

但是,从历史上看,湛江怎么都不该是“穷湛江”。其早在近代就被法国殖民者强迫开埠通商,又在1984年成为中国首批14座沿海开放城市。在深圳、佛山、东莞等一众珠三角“新秀”尚未登场前,湛江一度是广东省内第二大城市,其地位仅次于省会广州。

从“政策试验”的赋能上,“沿海开放城市”这块牌子,仅次于深圳、珠海、汕头的“经济特区”,这是后来经济腾飞的广东“四小龙”(顺德、南海、中山、东莞)也未尝拥有的令牌。但区域经济史的吊诡在于,1980年代以来,无论是浙江温州一带、苏南还是珠三角地区,或以乡镇企业的改制转型起步,或以引进外资的代工厂铺垫,率先扛起全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旗。反观辟为沿海开放城市的湛江,并没有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类似顺德、南海的乡镇企业,也没有义乌一般繁荣的小商品市场。甚至多年后同样被调侃“穷”的广东潮汕地区,依然通过家庭小作坊开辟出玩具、内衣、陶瓷的产业链,但湛江却似乎少有可圈可点的战绩。

为什么当年外资难入湛江?为什么湛江出不了类似美的、乐百氏这样值得写入MBA案例库的企业,出不了义乌商贸市场那样的新业态?在从事区域经济报道后,我经常思考这些问题。

究其原因,湛江并没有像广州那样浓郁的商贸文化;而兼有平原耕地和近海捕鱼优势,湛江人感受到的贫穷困难要比潮汕地区小得多,因而“下南洋”找出路的规模比潮汕人小,同时也不必像温州一样跑遍全国做“行商”。

正因如此,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全球制造业向中国内地转移的黄金期,大部分东部沿海城市均在全力对接外商资本,发展制造业和加工贸易,以实现农业市向工业市的转型。拿着“开放”令牌的湛江并没有将战略重心放在吸引外资搞工业上,反而是坚定不移地延续农业大市的路子。在民营经济在江浙萌发,在加工贸易在珠三角爆发时,湛江人却在热火朝天地养虾养猪种果树,不得不说错失良机。

此后,湛江城市战略虽然关注到港口和工业,但是狂躁的走私风又再次使得这座城市的投资环境变得混乱不堪。直至2003年,湛江高层再提“工业立市,以港兴市”。在宝钢项目上马投产后,湛江初步形成了钢铁、石化、造纸三大“临港工业”格局。

不过,这更像是迟到20年的城市战略。20年更像是一座城市宝贵的青春,“青春”过后,中国内地经济风云已定,城市竞争格局已经形成。当年“沿海开放城市”的牌子面对更多开放战略的挑战,几无“政策红利”可言。

在人们的揶揄中,珠三角地区成为广东乃至全国经济核心大局已定,而湛江似乎就成为了“穷得拿得出手的只有空气质量”的“穷湛江”。

“湛江蓝”或许是最大红利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湛江在错失工业化发展良机的同时,却阴差阳错地“错过”中国工业化本该有的积弊——正是因为没有遍地烟囱,没有遍地排污的五金厂、印染厂,湛江还保存着蓝天碧水。

对经济“后进生”湛江来说,“湛江蓝”或许就是最大的红利,这也是东北游客喜欢来湛江度假的原因。

出湛江机场那一刻,我发现几位操着东北口音的女孩,迫不及待要拿蓝天当背景自拍。我非常理解她们对好天气的喜爱,毕竟在我拜访过的中国城市中,除了三亚等少数城市,湛江这种“蓝天扑面”的天气确实很少见。

还有一个细节是,湛江机场目之所及的墙壁和柱子上,除了常见的房地产广告,还粘贴的许多欢迎东北“候鸟”的标语,以及湛江往返大连、沈阳的特价机票信息。

公开报道显示,湛江-大连、湛江-沈阳的航线还是2016年新开辟的航线。这些细节透露的信息是,南下湛江“过冬”的东北大爷大妈们拥有“贴心”的服务。

不仅如此,从公开报道看,在过去一年,湛江市长王中丙至少三次率队到东北城市办旅游推介会。推介旅游的同时,湛江还和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这些城市签订协议,实现东北人在湛江医保、社保、卫计等方面的政策对接,比如东北人可以拿公积金在湛江买房。

对于习惯在海南岛生活的东北老年人来说,湛江是个性价比很高的选择。这里有类似海南的生态环境,游玩、生活成本尤其是商品房价格更低。在三四线城市湛江的楼市“去库存”大战中,“东北购房团”成为重要的主力。如今,湛江市区商品房均价已达7000-8000元/平的水平,而东北人偏爱的海景房已经飙升至12000-13000元/平,相当于珠三角二线水平。这样的价格让当地人感觉很吃力,但外来人口涌入,坚挺的房价却一定程度反映了城市的活力。

另一方面,随着一线城市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大,湛江的生态环境和相对较低的房价,正吸引着一些在外的乡贤和高学历在外就业青年返乡置业。这一部分人的回流,将为湛江未来劳动力市场提供支撑。要知道,这是一座拥有700多万常住人口的城市,而同时这座城市大面积的土地尚未完全开发。这与供地紧张的热点城市形成鲜明对比。

湛江目前需要做的是,通过更完善城市管理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吸引更多本地人口回流和外来人口注入。我注意到,至少在主城区,湛江近年来的城市规划还是可圈可点的。在举国热衷的“海绵城市”之外,湛江还提出了“循环城市”、“脚印城市”的概念。海绵城市关注的是雨水管网建设,其理念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能蓄水,从而破解内涝的“城市病”;而循环城市则是以垃圾分类回收和循环利用为突破口,破解“垃圾围城”问题;更值得注意的是湛江2014年首创的“脚印城市”,要让市民在步行中享受生活,以取代现在通行的“车轮城市”。有意思的是,湛江是国内少有的给以电动车“平等待遇”的城市,两个轮子的电动车像四个轮子的汽车一样有专门的行车通道和规划,在绿色骑行的同时也能欣赏绿道椰林,这是一种“慢生活”的方式。此外,城市规划者通过缩减街区尺度、增加路网密度、增设公园绿地等公共空间,让居民在出门十来分钟的步行途中有得看、有得玩、有得购物。用“脚印”去享受生活,正适应了这座海滨城市的蓝天白云、碧海银沙。

不过,随着钢铁、石化、造纸三大支柱行业的确定,“湛江蓝”面临的压力也逐渐增大,毕竟这三大行业曾经都是高污染行业。这是为什么湛江市市长和宝钢湛江基地高层都在不同场合强调,湛江钢铁项目执行的是目前国内最高的标准。在国内钢铁“去产能”的压力下,这样的意识和行动显得尤为重要。

过年之前,我曾随着湛江海关人员到宝钢湛江基地调研。在那里,我获知湛江基地的某些运作比上海宝山基地还要先进,例如更加先进的智能制造系统,以及多部门集中办公、类似航天发射场指挥中心的总控场地。

我想,一个企业不是以破坏环境而是以组织管理的优化在创造价值时,它应该就切中了新时代的转型浪潮。湛江总算赶上了转型的大潮。而在区域经济的竞争中,“赶潮”无疑是大势所趋。

(编辑:何苗。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daicc@21jingji.com;hemiao@21jingji.com)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