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梳理渠道比利率调整更紧迫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7-02-16 07:00

在2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1月物价数据、央行发布1月金融数据之后,关于今年是否加息的讨论将会越来越多。从物价数据...

在2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1月物价数据、央行发布1月金融数据之后,关于今年是否加息的讨论将会越来越多。从物价数据和融资数据看,加息似乎具有了一定的必要性。

一方面,1月信贷和融资的增量都非常大,显示融资环境非常宽松,有适度收紧流动性的必要。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03万亿元。这个数据低于市场预期,也比去年同期的2.51万亿元少,可能让人感觉信贷有所收紧。但月度新增贷款2.03万亿元仍可以称之为“天量”,是历史第二高的水平。其次,住户部门和企业部门的中长期贷款都是同比多增,贷款总额同比少增是因为票据融资减少了,这是因为企业不缺流动资金或有其他方式获得流动资金。实际上,企业通过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获得的融资远多于去年同期,将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推高至3.74万亿元,创下历史记录。

去年11月之后,央行通过多种措施抬升了货币市场利率,这被理解为央行在适度收紧流动性,以响应去杠杆、抑泡沫、防风险的要求。但1月信贷和融资数据显示,收紧流动性殊为不易。央行要使流动性基本稳定、货币政策稳健中性,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那么,加息会不会成为一个选项呢?我们这里所说的加息是指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央行在春节前后已经上调了多项政策性利率,相比之下,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影响更大,因而也更富争议性。

另一方面,CPI的涨幅已经超过了一年期定存利率,即出现了所谓“负利率”的情况。央行在2015年10月将一年期定存利率下调至1.5%,当时,1-10月CPI比上年同期上涨1.4%,而且月度涨幅有下行的趋势。2015年全年涨幅为1.4%,略低于一年期定存利率。但2016年的CPI涨幅为2.0%。从今年1月CPI同比涨幅2.5%、非食品价格环比涨幅0.7%来看,今年多数月份的CPI涨幅可能都会维持较高水平,使“负利率”的情况更为严重。

“负利率”会使企业的融资意愿增强,从而可能进一步扩大信贷和融资规模。1月PPI同比涨幅高达6.9%,而且全年也可能居高不下,这使增加融资、扩大投资变得有利可图。但因为经济增速仍然可能下滑,企业可能不会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而是将融资更多地用于存货投资,以及购买理财产品等金融投资,甚至参与到房地产的投机中。

目前的确存在融资增长过快、通胀压力增大的问题,但我们认为,加息并不是适当的应对措施。问题的症结在于流动性宽松,主要是资金数量多而不是资金价格低。资金数量与价格之间当然是存在相关性甚至因果关系的,提高资金价格会使资金数量有一定程度的减少。但它们之间不是线性相关,一定幅度的价格上升可能不会带来同样幅度的数量减少,可能数量减少的幅度会小很多。例如,去年11月以来货币市场利率是上行的,但融资增长却仍然很快。更为清晰的例子是,从2015年到2016年,货币市场的利率明显上升,但流动性似乎变得更为宽松了。通过不断上调政策利率甚至加息,最终当然会使流动性收紧。但是,加息是渐进的,短期内未必能使流动性收紧,那在加息的过程中,杠杆还会继续增加,而且成本越来越高,从而埋下更大的风险隐患,一旦风险暴露,又要实施降息的措施。

因此,现在还不宜加息。那么,如何收紧流动性呢?梳理资金流通渠道才是要务,需要堵塞一些渠道,并畅通流向实体经济的渠道。金融机构能够通过很多便利而且监管较弱的渠道获得流动性,如同业存单、同业理财,这增强了它们的放贷能力;它们还有表外的渠道向金融业和房地产输送资金,维持较高收益率,支持实体经济的意愿也因此而减弱。对于这些渠道,需要加强监管力度。堵塞了这些渠道,流动性的宽松程度就有可能降低,杠杆率也可能降下来,而流向实体经济的资金会增加。

监管部门已经在采取措施了。例如,日前基金业协会发文(4号文),限制私募资产管理计划投资于热点城市的普通住宅地产项目。还有媒体报道称,同业存单可能会被纳入同业负债的口径监管。而之前讨论过的将表外理财纳入MPA考核,将正式开始实施。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