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供给改革

21世纪经济报道 李维 北京报道
2017-02-28 07:00

资本市场供给改革2月26日证监会在国新办举行了专场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透露出监管层对资本市场的定调,即稳定市...

资本市场供给改革

2月26日证监会在国新办举行了专场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透露出监管层对资本市场的定调,即稳定市场、推进改革、加强监管。在A股市场,IPO堰塞湖将得到纾解,监管层不会以暂停IPO的方式解决A股下行压力较大的问题,再次明确了IPO供给提速信号,这使得不少机构逐渐对业务进行调整等。期货市场则将迎来一些新品种,证监会将推出农产品期权,在这之后也将推出原油期货,这将有利于完善我国期货市场产品结构,进一步发挥期货市场功能。新三板市场是资本市场改革重点之一,主要是完善市场分层,通过分层管理,把多方面的改革串通起来,也就是说新三板改革重点在分层制度的改革,这可能带来目前新三板分层企业的层次发生较大变化。

“因为之前排队IPO比较难,所以有些公司选择去港股,有的则挂了新三板,但是目前许多有挂新三板打算的公司,由于政策导向变了,目前都在考虑筹备走IPO的模式了,”中信证券一位人士称,“这个趋势其实也让潜在的IPO项目变多了。”

监管层再次对纾解IPO堰塞湖的决心进行了重申。

2月26日,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证监会有信心解决IPO的堰塞湖问题。

“我们有信心解决所有堰塞湖问题,这个堰塞湖是对排队公司家数多进展慢的形象称呼,”刘士余强调,“堰塞湖的数量效应其实不重要,对投资者的心理效应很重要。通过去年一年时间,我相信,原来这些错误的预期已经调整过来,变成了信心。”

业内普遍认为,此次对IPO提速的强调,是去年以来股票市场首发提速、增发收紧趋势信号的又一次明确;而在这一政策变化下,诸多资金、业务也在从原有的再融资市场向IPO市场回归。

一方面,券商投行部门、PE机构正在将业务重心从此前的并购重组向IPO领域转移;另一方面,一级市场资金也在寻求好的拟IPO项目机会,其中新三板市场也被视为挖掘项目的重要平台。

但亦有机构表达了对资金、业务扑向IPO可能衍生“扎堆效应”的担忧,其中部分拟IPO的早期投资方伺机在寻求在IPO前的退出可能性。

IPO提速式供给或持续

IPO的提速预期正被进一步明确。

刘士余在2月2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监管层有信心解决IPO排队企业的“堰塞湖”问题。

事实上,有关形成堰塞湖的诸多监管问题也将被一一化解。例如过去IPO窗口收紧、节奏放缓、暂停IPO的情况可能将难以重现。

在刘士余看来,历史上数次对IPO的暂停并没有解决资本市场长期发展机制的稳健性问题。

“过去,当资本市场下行压力较大的时候,我们曾经也用过减少甚至暂停IPO的办法来力图稳定市场,缓解市场下行压力,也取得过时点性的效果,”刘士余表示,“但是回顾历史,从长远看,效果并不好,远没有解决资本市场长期发展的稳健性的机制问题,没有解决资本市场的活水源头的问题,没有解决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问题。”

“过去IPO的堰塞湖一方面和审核速度与公司上市积极性不匹配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多次窗口叫停带来的挤压,如果入口端受理,出口端不开,那么排队企业自然会很多,”上海一家券商保代称,“这个表态意味着至少在中短期的IPO政策上,很难再出现叫停、窗口推缓等情况,这说明了IPO提速偶发性障碍和不确定性被进一步清除了。也就说至少在未来的2-3年内,IPO的节奏不但不会收紧,反而会提高供给。”

刘士余也指出,监管工作将进一步结合市场规律,在IPO环节加大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的供给力度。

“主流观点认为,资本市场在股市异常波动后自我修复功能要比预期的好,具备适时适度加大IPO的条件,”刘士余指出,“我们的工作是尊重市场规律和机制,顺应市场需求,所以去年加大了资本市场IPO审核的力度,增加上市公司供给力度。”

监管实践层面的数据是监管层态度的最好脚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观察数据发现,2017年以来的IPO较去年再次获得提速。Wind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月27日,证监会共6次核发68家企业的IPO批文,这一速度已大大超过去年平均水平。

“今年头两个月已经68家发了批文,这还包括了春节因素在里面,去年全年数量是不到250家,也就是平均每两个月不到42家,这个速度在大大提前,所以市场对IPO节奏的预期也随着进一步向上修复。”前述保代表示。

部分资金恐扎堆

在IPO提速信号越发明显下,无论是买方基金还是卖方投行,都将业务重心转向了这个领域。

“我们之前一个做并购的组,绝大部分现在都去做IPO了,”北京一家中型券商投行人士表示,“之前公司也在新三板有单独的业务条线,现在因为市场不好,大家也在三板公司里找IPO项目了。”

“因为之前排队IPO比较难,所以有些公司选择去港股,有的则挂了新三板,但是目前许多有挂新三板打算的公司,由于政策导向变了,目前都在考虑筹备走IPO的模式了,”中信证券一位人士称,“这个趋势其实也让潜在的IPO项目变多了。”

另一方面。此前部分试图通过并购实现证券化退出的公司,如今也改变思路将希望寄托于IPO通道。拥有类似想法的有不少是新三板公司,这也催生了新三板市场的摘牌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发现,截至2月27日,今年已有21家新三板公司因转道IPO诉求等原因选择主动摘牌,这一比例已达上一年度的37.5%。

另一方面,再融资新政的发酵,也此前的部分一级市场基金从定增市场转向对IPO领域的关注。

“之前定增的优势是更稳妥,公司确定已经上市,而且项目相对也比较多。”北京一家大型私募机构总经理助理说,“但往后的定增市场很有可能变成买方市场,因为锁价发行被限制,之前的套利空间变小了,另一方面是过程管理更严,好公司的项目将成为稀缺标的,这对管理人拿项目的能力构成了更大的挑战。”

不过,对于部分早期投资IPO项目的资金方来说,卖方机构、市场资金、拟上市公司如今对IPO环境的看好,也让其对未来项目的收益性有所担忧。

“过去IPO项目少,新股供给少,流通盘也少,所以催生了IPO的造富效应,但我们担心IPO窗口供给加大,而市场资金体量不变的情况下,很有可能让投资拟IPO企业的收益出现下折,”北京一家PE类私募机构合伙人表示,“我们目前也在考虑提前退出,以收益来换时间。比如有些项目是用的三类股东(资管计划等产品股东),所以在解包过程中,也在寻求IPO前的退出可能性。”

而在分析人士看来,IPO供给加使速之下,拟IPO及打新等围绕新股的投资收益下移是符合正常市场趋势的。

“IPO供给增加本身就会平抑新股、壳股的高估值问题,这个趋势也是顺应合理的市场逻辑的,无论是押注IPO的资金,还是打新投资者,在IPO供给侧发力的大背景下,应该适当降低收益预期。”北京一家大型券商高级策略分析师称,“其实对新股的炒作具有一定程度的套利性,如果通过公司的供给,促使资金向优质公司的流动,那么反而和监管层的诉求相吻合。”(编辑:张星)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