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董事长易会满:已出现过度金融化的苗头和趋势

21世纪经济报道 杨志锦 北京报道
2017-03-18 15:49

易会满表示,有些中小银行,表外超过表内、同业超过存款,这种资产负债表是非常脆弱的,不仅虚增了银行的利润,而且抬高实体经济的成本。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7”3月18日在京举行。

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易会满在论坛上表示, 从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负债表来看,无论是经营规模、经营质量、经营利润,还是拨备覆盖率、资本充足率,这些指标都非常健康,非常优良的,没有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基础。但从金融风险来看,应该关注过度金融化的问题。从全国来看,出现了过度金融化的苗头和趋势。

易会满认为,目前过度金融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金融占GDP的比重快速提升。在经济中的比重,金融业占比是8.3%。而2000年-2005年的比例是4.4%,目前已经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

二是社会上出现了一哄而上办金融的现象,各类新金融、准金融、类金融遍地开花、五花八门:有牌照的、无牌照的;线上的、线下的;债权的、股权的;专业的、跨业的。“非常多,这种景象是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出现的。

三是部分金融机构存在体内循环、脱实向虚的情况,特别是同业、理财、资管、票据,存在杠杆过高、链条过长、关联过于复杂,造成整个资产负债表畸形。有些中小银行,表外超过表内,同业超过存款,这种资产负债表是非常脆弱的,不仅虚增了银行的利润,而且抬高实体经济的成本。

四是部分实体企业片面强调产融结合。很多企业做金融,这非常正常,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过分的倚重和扩大金融板块的比重可能会导致金融行为的虚拟化、投机化,会带来企业文化的异化,阻碍工匠精神的培育,以及管理和技术的创新。总体看,过度金融化主要是这四种现象,社会上的大办金融、银行的脱实向虚、企业的产融结合、占国民经济比重的进一步扩大。

易会满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社会有需求;二是现在存在着所谓的金融创新,处于监管的边缘和空白地带的“监管真空”;三是当前实体经济比较困难。因为市场经济的作用,钱总得找地方去;四是新技术的运用。

他建议,从对策来看,一是进一步加强金融立法,实质大于形式;二是加强审慎监管和协同监管;三是进一步推动金融转型创新;四是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五是加强消费者教育。

 

 

 

(编辑:张星)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