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星投资:消费投资老兵的“慢与快”

21世纪经济报道 赵娜 北京报道
2017-04-01 07:00

“再好的赛道,如果没有看到好的项目,一样不会投资。”麦星投资对于投资有着自己的思考,其核心逻辑是:追求确定...

“再好的赛道,如果没有看到好的项目,一样不会投资。”麦星投资对于投资有着自己的思考,其核心逻辑是:追求确定性、赚成长的钱。

“没有成长是赚不到钱的。我们不会关注如何赚资本市场的钱,也不会去赚行业里所谓’估值变化’的钱。真正的成功源自企业的内生增长,而不是别人给的倍数。”3月,麦星投资管理合伙人崔文立在北京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说。

如今,49岁的崔文立保持着平均每周一次的出差节奏,他说,这和公司的投资经理们不能相提并论——麦星投资的投资经理平均每年的飞行次数超过200次。

2004年成立的麦星投资主要关注大消费领域的投资,具体投资方向包括生活方式、医疗服务、技术类消费品。所谓技术类消费品,是指以消费的视角进行技术类产品的投资。

成立后的13年间,这家机构只投资了40个项目。并不高产的投资数量实现的,却是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投资回报。

根据麦星投资早前披露的数据,截至2015年年底已退出15个项目,基金获得的平均回报达6.6倍,年化回报达到157%。

“以PE的确定性获取了VC的高回报。”麦星投资的一位LP如此评价。

组织化经营

麦星投资成立的第一个七年,崔文立是公司的核心决策人。这些年中投出的资金,全部来自他本人和周边相识多年的老友。

崔是资本市场的老兵,曾任职福建国际信托投资公司、闽信集团有限公司,负责财务及中国投资等业务,熟悉境内、境外或跨境资本交易结构,亦拥有美国、香港和国内证券及直接投资方面的丰富经验。

这样的从业经历让他拥有了广泛的投行人脉,成为第一批收获中国企业Pre-IPO红利的投资人——其在2004-2006年投资的远望谷、金风科技、川大智胜等项目在2007年-2008年间相继上市。

2009年6月,中国A股市场IPO在暂停9个月后迎来重启。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让大量资金蜂拥而至,国内开始出现全民PE潮、大量关注“Pre-IPO”阶段的股权投资基金纷纷成立。

“当大家蜂拥而至追逐一样东西,回报就会迅速下降。”市场的迅速升温让崔文立觉得隐隐不安。

他开始寻找转型的机会,在继续游刃有余的进行Pre-IPO投资的同时,探索早期投资的机会。准备了两年后,崔文立正式向老朋友中信证券国际董事总经理邬炜和中经合投资合伙人田子睿发出邀请,三人共同作为合伙人、发起设立了麦星投资第一只机构化的人民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以公司自有资金进行投资的七年中,麦星投资向14个项目投入约4亿元资金,IRR超过150%。惊人的业绩吸引了一家国内大型机构投资人的注意,这家机构在当期基金中作为基石投资人承诺基金约30%的出资;到2014年麦星投资第二期机构化基金完成募集时,多家机构投资人的占比则进一步提高到超过50%。

赚成长的钱

过去的13年中,麦星投资平均每年投资3个项目。

“再好的赛道,如果我们没有看到好的项目,一样不会投资。”崔文立说,麦星投资对于投资有着自己的思考,其核心逻辑有两个:追求确定性、赚成长的钱。

麦星投资的团队强调通过深入行业进行独立研究,获得对行业的专业理解。除了对“事”的把握,他们还把“人和事的匹配”当做考量项目的重要指标之一——谁、以怎样的态度、做什么事。比如,麦星投资会谨慎对待明星创业者的二次创业项目、或连续创业者的新方向选择。

“人的能力多种多样,之前的成功可能是基于一些特定的经验能力和市场环境,换一个方向和事情之后,他的能力是否能够匹配?我们的经验是‘不见得’。”崔文立坚持,在人上的观察和思考,怎么深入都不过分。

另一方面,在麦星投资内部,无论哪些细分方向、哪个投资阶段的项目,都是以“成长”作为是否进行投资的核心判断依据。

作为一家定位为“成长基金”的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机构,麦星投资的资金有超过60%投向商业模式已经得到验证的成长期项目,20%以内投向有行业布局价值或高风险与高回报预期并存的早期投资项目,10%-20%投向预期3-5年内上市的成熟期项目。

在其团队看来,中国有丰富的成长阶段投资机会——一些规模相对大一点的企业仍能以较快的速度持续增长,新事物不断出现让小公司也有非常大的投资潜力。

做正确的事

在消费行业的深入理解让团队能够更敏锐的捕捉到优秀的投资机会、遇见“一见钟情”的项目时迅速决策,也让团队在面对“风口”投资的时候有了更多的独立判断。

梳理麦星投资的过往项目可以发现,他们的团队在很多公司成为“明星项目”之前的几年即进行了投资,代表案例包括:2006年投资金风科技、2012年投资大疆无人机。

谈到对这些明星项目的提前布局,崔文立平和地说:“所谓的现象级,都是大家事后才说的。这些项目在成立之初是躲在角落里的一个平平常常的生意,他们有另类的创业想法、经验丰富的创业团队,但在萌芽期没有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

麦星投资自成立之初即进行大消费领域的投资,又是这一领域投资机构中少有并未涉足淘品牌投资的团队。

随着2010年淘宝的网上交易额达到4000亿元、京东的销售额突破100亿元,“淘品牌”成为2011-2012年中国国内股权投资市场的宠儿。时至今日,当年分羹淘品牌市场的投资机构,却并未实现曾经预期的华丽退出。

“我们有自己的逻辑和框架。”崔文立以淘品牌为例分析说,消费品的核心和灵魂是品牌——品牌带来对消费者的议价能力,获取收益用于进一步的产品改进和品牌塑造,企业进入正循环;但淘品牌的优势是便宜,价格竞争带来的结果是有销量、没品牌,公司进入负循环。

“我们不会过度追求单个项目的超额回报,但一定追求整个基金的超额回报。”他说,慢即是快,慢对了,最终的结果是快的。(编辑 林坤)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