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鸿资本:精耕医疗健康投资,避开热门细分领域

21世纪经济报道 申俊涵 ,陈黎明 北京报道
2017-04-10 11:41

去年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曾提出,中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于2020、2030年将分别达到8万亿元和16万亿元。基于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越来越多机构把医疗健康作为重点布局的赛道之一,秉鸿资本就是其中一家。秉鸿资本2008年成立,经过九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拥有九支基金的管理机构,总规模达30多亿元人民币。据了解,秉鸿资本...

去年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曾提出,中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于2020、2030年将分别达到8万亿元和16万亿元。基于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越来越多机构把医疗健康作为重点布局的赛道之一,秉鸿资本就是其中一家。

秉鸿资本2008年成立,经过九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拥有九支基金的管理机构,总规模达30多亿元人民币。据了解,秉鸿资本过去关注的板块主要为,现代农业、节能环保、先进制造和健康医疗。如今,秉鸿资本则聚焦于健康医疗,正在发力于健康医疗产业。

秉鸿资本为何转型聚焦医疗领域,它的核心竞争力如何体现?近日,秉鸿资本创始合伙人孔强、合伙人乐国强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的采访。

避开热门领域寻找项目源

《21世纪》:秉鸿资本起初关注农业等领域的投资,现在为何转型聚焦医疗健康领域?现在医疗健康基金的规模有多大,在整个投资规模中的占比?

孔强:农业是我们最早关注的领域,很多农业领域也在大健康的范畴,因此在农业基础上,我们进化成聚焦医疗健康领域投资的基金。因为农业产业已经发展到了需要大资本运作的阶段,但是产业整体发展还没有进化成为足够的精细化程度,发展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我们目前更加聚焦大健康。。而原来投资农业的时候,我们也是更关注它的大健康属性,无论是品牌农业、高端农业、高附加值农业,其背后的逻辑还是大健康。

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团队也在逐步扩大,我们的团队定位一定要是一支产业+资本的团队,所以新增加了一些具有医疗健康专业背景的合伙人以及投资人员。我虽然过去并不聚焦在健康医疗产业,但是随着在医疗产业投资企业数量的增加,以及团队健康医疗专业背景人员的补充,在逐步发展演化的过程中互相学习、专业渗透,使我们总结出了我们自己独到的医疗产业的投资逻辑,因此对于转型专注医疗领域投资我们充满信心。

乐国强:秉鸿作为一家专业投资机构,不可能覆盖所有的行业。所以我们决定聚焦在经济体量足够大,而且符合公司各层面知识结构的领域,最后选择了健康医疗。现在健康医疗基金在总规模中的占比虽然并不太高,因为我们转型时间还不长。在秉鸿这些年所投的项目中,医疗大健康项目大概占30%。

《21世纪》:现在很多机构声称转向医疗健康领域,秉鸿资本在该领域投资的核心竞争力如何体现?

乐国强:我觉得聚焦医疗健康投资人是最核心的,团队一定要对行业有深入的研究和了解,这样双方沟通的时候成本比较低。第二,我们现在对一些比较热门的领域,反而碰的比较少。如今最热门的细分领域无非是药品、医疗器械、收购医院,我们2016年看的几百个项目里,这些项目可能占不到一半。另外一半项目包括药物研发服务、第三方检测等。我们可能会暂时避开锋芒,这样来丰富我们的项目源。

第三,医药行业的研发、生产、原材料采购、市场营销,需要各种各样的资源。在同等价钱的情况下,我们可能拥有更多的行业资源。

孔强:医疗健康产业很大,仅医药企业就有很多家上市公司,医疗器械未来也会有很多公司上市。因为产业足够大,想精耕细作的机构一定能找到立足之地。比如在细分领域的骨科,我们投了一家平台,我们也投了一些医疗器械领域的细分龙头。

《21世纪》:秉鸿的投资主要是在成长期、成熟期及并购阶段,对医疗行业来说,太晚进入是否会影响投资价值?

乐国强:中后期投资也是投的是成长性,如果公司本身成长性不好,机构在任何阶段进入都会有问题。反过来如果公司成长性较好,机构就算在企业具有一点高规模的阶段进入,培育一两年以后还可以拿到合适的回报。比如我们投美年大健康算是相对比较晚进入的,但带来的回报也很不错,取得了比较好的收益。

中后期投资要关注产品、领域还有国家政策,现在像普通的抗生素、中药注射剂、还有大输液,我们都不会去碰。因为这些产品在以药养医的年代他已经过度成长,现在至少已经进入了平稳期,企业的成长性很差。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认为医药行业相对来说门槛比较高,所以早期创业不那么活跃,或者说早期创业者可能未必会求助于专业的股权投资机构。他可能用自己的钱或者朋友圈的资金,甚至可能是某个公司的资金,就完成了早期的天使轮孵化阶段。

选择估值合理、成长性好的项目

《21世纪》:最近一段时间IPO审核加速对人民币基金产生利好,您预判未来中国市场人民币基金和美元基金的格局,秉鸿未来是否会做美元基金?

孔强:秉鸿资本目前都是人民币基金,我们想先在人民币基金方面精耕细作。未来时机恰当的时候,我们会考虑匹配一些美元基金,比如当所投企业有海外战略时。因为现在所投企业就算以后上市了,也还存在很多诉求,想要往海外走。我认为中国在细分领域的一些龙头企业,一定要把视野放在全球范围,所以我们做美元基金也是迟早的事。

美元基金和人民币基金在中国市场的切分是清晰的,美元基金在中国可能更多在投互联网领域,人民币基金覆盖面更宽,基本上覆盖到各类细分产业。有些项目适合在中国上市,有些项目适合在美国上市,我认为美国市场和中国市场各有优劣的,目前红筹回归私有化回归的热度已经退却了。一是因为现在私有化回归借壳很难,第二IPO需要时间,第三很多资本还是有海外布局的意愿。往外走的意愿,甚至比往回走的意愿更强烈一些。

《21世纪》:IPO审核加速后,一二级市场的价差无形中在缩小。很多GP尝试买上市公司资产作为投资,同时也能和之前的投资组合产生互动,比如基金份额的转让接盘。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孔强:GP买上市公司装入自己过去投过的资产,必须要有产业路径。如果所投项目比较聚焦,把这些项目装入上市公司倒也可以。但如果过去投的比较分散,想通过单一上市公司实现退出还是很难的,政策上也不是很支持。

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的现象未来是有可能发生的,因为长期来说,资本市场的估值中枢会是下移的。我们还是坚持要选择估值合理、成长性好的项目,而不是去追风口随大流。更侧重于关注团队所面临的市场空间是否足够大,团队是否足够有战斗力,商业模式是否有很好的竞争优势,现在的估值是否在合理范围内。

《21世纪》:有些机构对于风口的操作方式是做风口,就是隔轮退或者次轮退的状况,我们有没有接触过或者观察到?

孔强:我觉得这不符合我们的投资理念,这实际上是在做技术操作。有些机构采用这种快进快出的方式,可以提高流动性、控制风险,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通常不会那么操作,还是希望能够伴随企业走一段时间,更多的是在项目的成长期阶段介入。当然我们也不可能太长的时间伴随,还是希望在合理时间段的情况下,能够在资本市场退出,或者被上市公司并购退出。

股权投资需要耐心,中国投资人现在也是在逐渐成熟,但是还是很多在追逐短期的收益率,中国未来进入资产证券化年代,由“发货币”逐渐变为“发股票”,以前大家投资房地产是最赚钱的,未来一定是投资好的公司才是赚钱的方向,也符合目前国家的大政方针。秉鸿资本在这个股权投资的行业里也精耕了近十年,有成功有失败,交过上亿的学费,这是干投资必须要经历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团队倒下了,而我们却在不断总结和精进中成熟,我们目前更加清楚如何做好投资,形成了自己的投资理念和投资纪律。我们非常看好股权投资的未来,也很庆幸能够迎接一个大时代的到来。

(编辑:林坤)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