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文教昌盛,山水养人,自古多士人大夫。有士子的地方就有织女,如江南蜀地,明《蚕论》载:“经浙至川,唯湖州...
阆中文教昌盛,山水养人,自古多士人大夫。有士子的地方就有织女,如江南蜀地,明《蚕论》载:“经浙至川,唯湖州,阆中蚕桑最盛”,唐时绫罗绢绸常做贡品,而世人所知保宁蚕丝即出此地。蚕桑之盛,阆中丝毯渊源在此,并有“东方软浮雕”美誉。丝毯,以桑蚕丝线、柞蚕丝线栽绒绾结而编织成的手工栽绒地毯。所谓手工栽绒地毯,即在经纬线交织构成的地毯底基上,用手工绾结工艺栽植毛线而形成高出地毯底基的绒面的地毯。
丝毯因其柔软、细腻、光滑且近人性,譬如“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因此得人偏爱,此外丝毯不生虫,故其寿长可藏。但因其编织耗时费力,一个熟练工一年也只能织出约2平方米,而1平方米就有上百万的结点。另外,一平方英尺丝毯需用丝2公两,按原丝每吨40万元,则每平方英尺需花费600元钱,所售自然价高不菲,诗魔借此讽喻富贵:“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阆中蚕桑业自解放初没落,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家重视轻纺工业,逐渐恢复起来。阆中银河地毯有限公司其前身为阆中丝毯厂,因其所产质量上乘,于1979年获得巴拿马金奖,后与东部沿海地区(主要是上海)交流频繁,故无论是生产规模、效益、质量、技术、管理、创汇六个方面均位居全国同行业同类产品企业之首。
作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阆中丝毯主要出口国外,约为60%~70%,但是近年随着欧美日经济下滑,因此受到影响颇大,市场萎缩,工人骤减,现在不过一两百人。目前,公司主要生产手工、机织、艺术壁挂、胶背地毯四大地毯系列产品,进而一改从前手工谋生的局面。如此丝毯,结合现代特种工艺,经设计、化染、织造、片剪、整理等二十多道工序制作而成。
但是,在丝毯厂的负责人看来,虽有电脑制图设计,却依旧是人工作业,到底是人的传承。当问及如何不以机器代替手工编织?回答说:“河南那边就是用机器在做,但机器只能用三四十种颜色的丝线来编织,而阆中有上百种颜色的丝线,机器就达不到,机器图案的丰满度总是不如手工编织。”(责任编辑 刘川)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