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成立不到两年的新晋风险投资机构,目前已投出摩拜单车、米么金服、凹凸租车等明星项目。四位风格迥异的合伙人...
一家成立不到两年的新晋风险投资机构,目前已投出摩拜单车、米么金服、凹凸租车等明星项目。四位风格迥异的合伙人,带着不同的基因走到一块,试图在交通出行、二手车、二手房等万亿级市场规模的行业中,挖掘有潜力的早期项目。
这家机构就是熊猫资本,在2015年由李论、梁维弘、李心毅、毛圣博共同发起。据了解,熊猫资本的一期人民币和美元基金的总规模为6亿元人民币,投资阶段覆盖了天使轮到B轮,基金的LP有红杉资本、嘉定创投、紫荆资本等。
在成立之初,没有历史战绩的熊猫资本如何获得LP的信赖?它如何捕获独角兽项目摩拜单车,又对共享充电宝等共享经济领域的新项目又有怎样的观点?
“银弹机制”下的合伙
据了解,熊猫资本的几位合伙人中,梁维弘、李心毅、毛圣博是长江商学院的同班同学。毕业之后,三人在上海不同的公司从事风险投资工作。从2008年到2015年的七年时间里。他们经常切磋交流。
具体来说,毛圣博加入启明创投;李心毅先进入天堂硅谷,后加入达泰资本,其间投出两家上市公司;梁维弘先加入晨兴创投,后出任策源资本合伙人。熊猫资本的另外一位合伙人李论也曾在晨兴创投工作过,后出任合力投资合伙人。
“从全球范围来说,最优秀的基金都是多个合伙人。但合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容易分家。我当时就想虽然行业有周期性,募资有时容易有时难,但这三位合伙人凑在一起太难得了,错过的机会成本太高。于是我就义无反顾地从启明创投出来,一起做新基金了。”毛圣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这四位合伙人,有着各自擅长的领域。毛圣博介绍称,在启明时他看技术领域比较多,曾深度参与对小米科技、同盾科技、云知声等项目的投资,近期他个人比较关注社交和文化娱乐等领域。其他的三位合伙人中,李论主打互联网金融,梁维弘关注房产和医疗健康,李心毅钻研汽车和大数据。
每当合伙人发现有价值的项目时,四人会一起去看,觉得项目不错就会给创业公司出TS。然后四人再一同做项目尽调,保证大家拿到的都是一手信息。在做完尽调后的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四人会跟创业公司进行反复交流,然后通过投委会投票决定是否投资。
毛圣博解释说,一般情况下投资一个项目必须拿到四票中的三票。但投资是一件非常主观的事情,为了尊重这种个性化,熊猫设计了“银弹机制”。也就是说如果一个项目其他人都说不,但你仍然觉得好,就可以启动银弹机制用自己的份额去投资。
“在银弹机制下,每位合伙人都有固定的份额,但投完也会有相应的奖惩机制。如果项目真的不错,其他三人看走眼了,那么这个项目中你得到的奖励会更多。如果项目后来还是不行,那你损失的也多一些。”他说。
“合伙人更像是夫妻,没有吵过架的夫妻很容易散,因为没有成本。”李论此前曾提出这样的观点。以此标准来看,熊猫资本的四位合伙人可谓模范“夫妻”。毛圣博透露,公司开例会的时候四人时常会吵得很厉害,以至于隔壁办公室会问“今天又吵架了?”。但对事不对人的争吵,往往会得出很有价值的结论。
在熊猫资本的LP构成中,既有清华系的母基金紫荆资本,政府系的嘉定创投,也有风投机构红杉资本和一些家族基金。毛圣博表示,在新基金募资时,LP不仅看重几位合伙人在上一家机构时的历史业绩,也看重几位合伙人能不能互补。
“对于红杉资本这样的风投机构来说,做早期机构的LP,一方面可以丰富它的项目来源。另一方面选准基金之后,也不太可能亏钱,是一种很好的战略布局。”他说。
不是所有东西都适合共享
这两年间,熊猫资本共投资了十几个项目。毛圣博对记者介绍称,从行业划分上来说,熊猫资本关注有万亿级市场的领域,如交通出行、文化娱乐、二手车、二手房等。在具体投项目过程中,熊猫资本以高科技和互联网项目为导向。
2015年,李论注意到Uber上海总经理王晓峰突然辞职。由于投资人对高管离职非常敏感,所以李论就去询问王晓峰离职之后打算做什么,并约了一起喝咖啡。当时王晓峰谈起自己的项目指着路边说:“你们看,那几辆自行车就是我们的。”
毛圣博和李论感到很新奇和兴奋,回来后马上展开了详细的调研。最终熊猫领投了摩拜单车的B轮,并在后续轮次不断加注。
发现摩拜单车的项目看起来就是一杯咖啡的功夫,但这其实得益于熊猫资本找项目的一些固有思路。毛圣博说,作为VC要认识一些行业专家,特别关注他们的动向。他还补充说,当时熊猫资本也知道ofo共享单车,但由于ofo当时只是在校园里运营的普通自行车,所以对比研究过后选择了投资摩拜。
如今摩拜和ofo成了共享单车领域最大的两个玩家,市场上很多人认为这两家公司会像当年的滴滴和快的一样合并。但毛圣博认为,摩拜和ofo不太会合并。“滴滴和快的合并是因为它们不是产品型公司,而是运营型公司。大家用的车一样,司机也是同一群人,所以合并的阻力没那么大。但摩拜是产品型公司,ofo是运营型公司,合并难度很大。”他说。
共享单车备受资本热捧之外,共享汽车、共享电瓶车、共享充电宝等项目也进入VC视线。毛圣博却浇了一盆冷水说,并不是所有东西都适合共享。
“共享的第一要素是持有成本高而交易成本低,虽然自行车也就几百块钱,成本看似不是很高,但停放自行车、防止自行车被偷花费的隐形成本很高。充电宝几乎人人都有,偶尔没带充电宝也可以问身边的人借。所以我认为共享充电宝的使用场景很小众,我个人没想明白为什么要投。”他说。
另外,他认为在自动驾驶技术成熟之前,共享汽车也很难。汽车虽然符合持有成本高的特点,但停车、加油、交通违章、维修保养、保险等运营成本太高导致经济账算不过来。
毛圣博不认为共享充电宝是下一个风口,而他个人正在社交、线下零售、文娱等领域寻找新机会。“比如社交是永恒的主题,但微信正在逐渐变成最底层的通讯工具,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他说。(编辑 林坤)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