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外收紧冲击非银资管机构 策略重心调整至负债端管理

21世纪经济报道 方海平 上海报道
2017-04-26 10:34

“回过头来看,现在的委外就像前几年的分级、保本,膨胀之后就会进入洗牌的过程,然后继续寻找下一个新方向。”在经历了监管发力、委外赎回、市场调整之后,一家基金子公司总经理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自去年底开始,金融行业对于今年的强监管就已有共识,而实际监管力度远超预期。这个过程中公募基金和券商资管首当其冲,产品承压、无法兑...

“回过头来看,现在的委外就像前几年的分级、保本,膨胀之后就会进入洗牌的过程,然后继续寻找下一个新方向。”在经历了监管发力、委外赎回、市场调整之后,一家基金子公司总经理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自去年底开始,金融行业对于今年的强监管就已有共识,而实际监管力度远超预期。这个过程中公募基金和券商资管首当其冲,产品承压、无法兑付的问题时有出现。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采访了解,相比于去年考虑“如何做大规模”,很多业内人士认为今年的重点在于“怎么生存下去”,策略重心也从资产端管理转至负债端管理。

多位受访对象表示,集中地、大规模地委外赎回并导致踩踏等极端情况不太可能发生,而且只要资金不流回央行,后期市场仍有支撑。对券商资管和公募基金来说,委外的收缩、业务的调整是大势所趋。

非银资管调整策略重心

同业监管的大幕刚刚拉开,非银机构率先受到影响。在回答记者“今年目标是什么”的问题时,一位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的回答是“活下去”。

所谓委外资金包括两大部分,一块是银行自营资金,另一块是来自理财资金。目前整个规模比较可信的估算是约5万亿,这构成了非银机构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据中债登和上清所合计的托管数据,除保险资金以外的非银资管规模约为7万亿元,即其委外以外的自有资金仅2万亿。

“去年整个行业都在拼命做委外,规模一下子被放大,现在整个行业都在重新梳理。”一家券商资管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但理性来看,适当的委外是必须的,银行本身的资产管理能力与其自身的资金体量不相匹配。

委外规模的收缩是行业公认的大方向,非银资管的业务调整不可避免。蓝石资管研究总监赵博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现在大家的策略重心都在转移,从去年资产端管理转到负债端管理,具体的做法包括,更重视流动性管理,每周安排到期、跨季的时候提前一个月准备资金,债券只配置一年以内的。

上述基金子公司总经理表示,目前主要是清理原来的业务、补缺补漏,长远来说,下一个业务突破口在哪儿还没方向。资产管理回归本源是确定的,银行筛选管理人的顺序,首先是银行旗下基金公司,接下去看业绩,再然后看品牌等。资产管理行业都要回去“修炼内功”,人员、机制、风控体系建设、投资人招聘、投研能力等都需重新考量。

最关注监管细则和执行力度

自3月份开始,银监会密集出台多项监管政策和检查自查通知。银行赎回虽确有发生,但并非直接来自监管指标的压力。实际来看,到目前为止,这些监管政策仍是框架性的,具体的执行标准和力度还不明朗,但其中关于同业负债和同业套利的监管是最为明确的一个方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非银机构目前最关注的就是监管方向下的具体细则、执行力度和节奏会如何把握。而对利率和市场的走势并不是很悲观,这主要是从此轮监管的传导路径来看的。

赵博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银行的理财资金对接的是客户,成本是刚性的,从委外收回也必定会配置到短端产品里去,比如逆回购、短融等,所以短端利率可能经历先上后下的过程。而银行自营资金委外,实际是自身信用扩张的过程,这部分资金收回对应的就是缩表的概念。因为如果银行拿这部分资金去配置信用债的话,就会变成企业存款,是要消耗准备金的。所以这部分就相当于“消失”了,这也是监管要求挤掉的泡沫。

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是,从目前赎回情况看,迫于流动性压力,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等定制公募基金委外最先被赎回。去年债市调整后,银行委外已出现浮亏,若监管压力过大,银行被迫在特定时点赎回,就可能形成实际亏损,所以优先赎回的反而有可能是收益较好的产品。机构也可能由此产生“逆向选择”,即为了不成为“出头鸟”而故意将产品做差,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编辑:马春园)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