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工业化与现代化之路

21世纪经济报道 赵忆宁
2017-04-27 07:00

苏丹是这次“本世纪的中国与非洲·七国”系列采访的重中之重。这些年来记者采访过几十个国家,唯有置身于苏丹的感...

苏丹是这次“本世纪的中国与非洲·七国”系列采访的重中之重。这些年来记者采访过几十个国家,唯有置身于苏丹的感受与众不同:无论走到哪里或者与谁对话,苏丹人民对中国发自内心的尊敬与温暖的亲情总会环绕在身边,这些敬意和亲情与血缘无关,而是经过20多年岁月洗礼的馈赠。

03.jpg

说到苏丹自然离不开石油。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雪佛龙公司就进入苏丹石油勘探业。雪佛龙1993年撤离苏丹,成为50多年来西方石油公司对苏丹影响的终曲,也开启了苏丹与中国石油工业合作的重大前奏。1995年苏丹总统巴希尔亲赴北京邀请中石油进入苏丹石油市场。谁都没想到,在被雪佛龙抛弃的苏丹“鸡肋”上,中石油仅用了短短的5年间,就抱回两个千万吨级油田的“大金娃娃”。

在长达21年的时间里,制裁给苏丹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但是,苏丹人民迈着灌满铅的双脚,仍旧踏上经济发展之路与实现苏丹工业化进程之路。伴随着制裁,从1995年开始,苏丹人均GDP从1922.78美元(2011年国际美元比价)却一路上升到2015年的4121美元,从中下等收入国家进入到中上等收入国家。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发现石油与中石油的进入,而且两者相互作用密不可分。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苏丹几乎与所有世界大石油公司进行过数轮合作,但并没有发现具有巨大商业利益的油田。中石油凭借世界一流的石油勘探开发技术,仅在5年内就在苏丹找到两个千万吨级的大油田,给苏丹带来1000多亿美元的石油收益。如果按照西方石油公司的做法,最多修一条通向港口的输油管线,将原油直接在国际市场销售,这种例子在非洲比比皆是。但是,中石油与西方石油公司不同,中国帮助苏丹建设了上下游一体化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经过短短的20年,苏丹已经掌握了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技术,从上游的勘探开发技术、管道建设技术,到管道运维、油田管理、炼厂运营、炼厂标准等等,甚至在肯尼亚总统找到苏丹的时候,他们非常自信地答应帮助肯尼亚建设一个与苏丹“一模一样”的炼油厂,由此跨入了石油工业技术转移阶段。除此之外,炼油厂下游产品聚丙烯还催生出有200多家塑料加工企业的产业群,传导作用与溢出效应巨大。不仅使苏丹完成由石油净进口国到净出口国的转变,并从石油工业中受益,提高了苏丹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

中国帮助苏丹建立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的成功样板,是一个“非典型”案例,还是一个可以“复制”的案例?在非洲采访期间,几乎所有的国家政要都谈到要“学习中国是工业化成功的经验”,因为中国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为什么是中国?这要追溯到60多年前中国工业化的初期。1954年,毛泽东对我国工业基础的落后也有过十分形象的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其实这种状况就是今天非洲工业的现实。

就撒哈拉以南大多数非洲国家而言,基础工业是制约其工业发展的短板,包括煤炭、石油、电力等能源工业和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石油化工等原材料工业。放眼全球,没有哪一个大陆像非洲一样工业化如此落后。长期以来,非洲国家为什么改变不了只能通过出售自己的资源和劳动力换取发达国家的机器设备、关键材料和部件的状况?根源是没有建立工业化的基础工业。从工业革命至今的世界经济史告诉我们,所有发达国家几乎都是依靠建立工业体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国是如何实现从造桌椅板凳到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的跨越呢?一个重要的节点是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包括建立现代化的钢铁工业、机器制造工业、电力工业、燃料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化学工业等等。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政府把156项工程和其他限额以上项目中的相当大的一部分摆在了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内地,考虑到资源等因素,将钢铁企业、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化工企业等,选在矿产资源丰富及能源供应充足的中西部地区;将机械加工企业,设置在原材料生产基地附近。由此奠定了今日中国完整工业体系的重化工业基础。

从历史上看,非洲的工业化已经有上百年了,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还搞了1980-1990年“非洲工业发展十年”,但至今仍未能实现目标。非洲国家发展工业化能否“复制”中国这一成功的经验?有人说完整的工业体系必须得是大国才能建成,没错。如果我们换个视角将整个非洲大陆视为一个整体呢?非洲有30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是美国或中国的三倍以上,拥有11.5亿人口,如果根据各个国家丰富的资源禀赋进行规划与设计,优先进行基础工业的布局,其结果是否可以在非洲看到更多的苏丹石化工业带动下游产业群这样的案例?目前成为共识的观点认为,工业园区模式是推动非洲实现工业化的最有效手段。而苏丹上下游一体化聚丙烯的案例告诉我们,200多家塑料加工企业既没有在一个工业园区内,也不是外来的所谓“产能转移”,而是在建立重化工业体系后带来的本地内生推动力。

2015年12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提出实施“十大合作计划”,工业化为首要任务,并承诺帮助非洲国家。

本世纪中非合作最大的任务也是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帮助非洲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以什么方式来实现。令人可喜的是有了明确答案,中国“十三五”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免费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咨询培训”。这就需要中国政府相关部门与各个国家已有的国家发展规划对接,与非盟组织与非洲国家共同制定工业化的发展规划,帮助非洲完善区域内的发展规划以及产业布局,为非洲国家提供更多及有效的经济政策咨询。

可以预见,进入21世纪,当非洲遇到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时,非洲人民期待着实现工业化,让丰富的资源变为驱动经济发展的引擎,进而告别非洲的落后与贫穷。

(编辑:赵海建)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