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到7,读懂习近平“一带一路”演讲为何收获27次掌声

人民日报
2017-05-15 17:44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14日在北京开幕,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演讲过程中,据媒体粗略统计,全场响起27次掌声。这次演讲,习近平为何能收获全场27次掌声?他在演讲中谈理念、列成果、定目标、做承诺,都有哪些信息?让我们从1到7,逐个梳理。向“一带一路”的同行者致意,强调坚持丝路精神对这次高峰论坛,习近平非常重视,并...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14日在北京开幕,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演讲过程中,据媒体粗略统计,全场响起27次掌声。

这次演讲,习近平为何能收获全场27次掌声?他在演讲中谈理念、列成果、定目标、做承诺,都有哪些信息?让我们从1到7,逐个梳理。

向“一带一路”的同行者致意,强调坚持丝路精神

对这次高峰论坛,习近平非常重视,并期待大家集思广益、畅所欲言,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献计献策。同时,他也强调对丝路精神的坚持。

在这次演讲中,他将丝路精神的核心概括为四点: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这四点,其实也是中国为新的全球化给出的指导思想。全球化下一步怎么走,人们可以从习近平的演讲中得到明晰的答案。对他的真诚,人们自然会报以掌声。

从两个维度研判当前世界形势,强调3笔赤字挑战全人类

如何判断当前国际局势,习近平坚持两个维度。从历史维度看,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从现实维度看,我们正处在一个挑战频发的世界。

对于现实问题,习近平有更深入分析: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这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

人类向哪里去?世界该怎么办?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习近平倡导共建“一带一路”,正是要继承和坚持丝路精神,将人类社会摆渡向和平、繁荣、开放、创新和文明的彼岸。不少国家的代表也正是因此对他的演讲感同身受,报以掌声。

总结过去4年建设成果

对过去4年“一带一路”的建设成果,习近平做了总结。一方面,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另一方面,过去4年里,政策沟通不断深化、设施联通不断加强、贸易畅通不断提升、资金融通不断扩大、民心相通不断促进。

这些都是大实话,从雅万高铁、中老铁路、匈塞铁路,到瓜达尔港、比雷埃夫斯港等港口,再到为有关国家创造18万个就业岗位,全都是中国与沿线国家相向而行、一点一滴干出来的。好处实实在在,话语真真切切,掌声自然会密密实实。

为“一带一路”未来发展定5个“小目标”

“一带一路”未来如何发展?习近平提出了5个“小目标”: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这些目标,不仅解答了国际社会一些人存在的疑虑,也回应了国内存在的一些质疑。

与一些国家“零和博弈”的观念完全不同,中国始终强调“和平、合作、共赢”。两种思想的对比,更加映衬出丝路精神内涵所在,人们愿意为这种智慧点赞鼓掌。

用6个“不”重申中国的理念和原则

中国在“一带一路”上投入这么大,怎么保证自己的权益?面对外部种种疑虑,习近平用6个“不”回应:

“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不会干涉他国内政,不会输出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更不会强加于人;不会重复地缘博弈的老套路;不会形成破坏稳定的小集团。

这6个“不”,与以往个别国家全球治理模式的唯利是图形成鲜明对照,不仅仅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也将帮助沿线国家解除相关的困惑和担忧,让“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郑重做出7方面承诺

发展同所有“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的友好合作;推动这些合作项目早日启动、早见成效;加大对“一带一路”建设资金支持;建设“一带一路”自由贸易网络;同各国加强创新合作;未来3年提供600亿元人民币援助;设立论坛后续联络机制。

这些承诺中,最受关注的是向丝路基金增资1000亿元,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提供2500亿元和1300亿元等值人民币专项贷款,以及600亿元援助。对这些举措,网上存在一些杂音,有人担心“钱会打水漂”,还有人质疑这么做是“穷大方”,“烧钱买影响力”。

实际上,“一带一路”建设是基于市场经济的规则,基于合作推动的项目,不是援助。正如央行副行长易纲所说,丝路基金是投资基金。我们对“一带一路”项目进行投资,不是进行单向的资金支持或单方面让利。这些投资有商业回报、可持续,在现阶段扩大丝路基金规模是非常必要的。同样,专项贷款虽用于支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产能、金融合作,仍属于贷款,不是扶贫。

当然,由于现实因素,向需要援助的沿线国家在粮食、发展、生态环境方面提供援助,仍然非常重要。中国承诺向沿线发展中国家提供20亿元人民币紧急粮食援助,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资10亿美元,这些担当必将为这个面临严峻挑战的世界带来积极影响。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作者:曹磊|图片来源:中国网

(编辑:谢珍)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