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在“一带一路”沿线达成了12个自贸协定,未来将与20个沿线国家推进自贸区建设,将与海合会、以色列、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开展自贸谈判,辐射“一带一路”的自贸区网络将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抓手。
5月14日,在“推进贸易畅通”平行主题会议(下称平行会议)上,商务部与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60多个国家有关部门及国际组织共同发出了《推进“一带一路”贸易畅通合作倡议》(下称倡议)。
据商务部部长钟山介绍,倡议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合作原则上,各方认为要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消除贸易投资壁垒,共同完善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贸易投资规则体系。
合作举措上,各方强调推进贸易便利化,发展新业态,加强服务贸易合作,进一步扩大贸易规模。各方表示愿探索创新投资合作模式,增强投资对贸易的带动作用,共建经贸产业合作区,开展国际产能合作。
倡议还包含中方一系列主动开放的务实举措:将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还将与参与国加强贸易便利化基础设施合作,与感兴趣的国家和地区商建自由贸易区。
作为贸易大国,中国正在不断推动面向“一带一路”进口的发展,中国将同30多个国家签署经贸合作协议,与沿线国家合作实施100个贸易投资促进项目,“抱团”的经贸合作园区将是推动这些项目的重要平台和承载体。
中国已在“一带一路”沿线达成了12个自贸协定,未来将与20个沿线国家推进自贸区建设,将与海合会、以色列、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开展自贸谈判,辐射“一带一路”的自贸区网络将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抓手。
将从沿线进口2万亿美元
钟山在平行会议上表示,预计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超过8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直接投资将超过7500亿美元,出境游客将超过5亿人次,这将为世界各国带来巨大商机。
他表示,中方将继续扩大市场开放,积极扩大进口,未来5年中国将从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口2万亿美元的商品。
倡议提出,中国将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既为各国产品进入中国提供便利,也为不同国家商品交易提供国际化平台。
这一举措得到了“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和相关国际组织的高度评价。世贸组织总干事阿泽维多表示,举办进口博览会是中国推动经济全球化、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的重大举措,他愿参加明年第一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钟山表示,“从目前情况看,预计明年会有90个以上国家参加进口博览会,这将进一步提升‘一带一路’的影响力,也将进一步增强我国对外开放、推动全球贸易增长的战略主动权。”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举办进口博览会体现了中国作为贸易大国的平衡发展需要,以及主动推动贸易畅通的意愿。
至于2万亿美元的进口,白明认为是相对保守的数字。今年一季度,我国自沿线国家进口7177亿元,同比增长42.9%,占同期我国进口总额的25.0%。目前,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的进口大概是进口总量的四分之一。
“未来5年中国的进口将超过8万亿美元,即便保持现有比重不变,中国也将为‘一带一路’提供2万亿美元的进口空间,但实际上参与‘一带一路’的国家正在不断增加,中国从沿线进口的增速也非常快。”白明说。
中国对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保持着较快的增长。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1.66万亿元,同比增长26.2%,高于同期我国整体外贸增速4.4个百分点,占我国外贸总值的26.7%。
同时,今年一季度我国对俄罗斯、巴基斯坦、波兰、哈萨克斯坦和印度等国进出口分别增长37%、18.7%、19%、69.3%和27.7%。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自身贸易能力不足,部分国家与中国存在着不小的贸易逆差,这容易也让前者产生贸易保护主义的抵触情绪,进而间接影响双方的贸易政策制定,使整个双边经贸关系受到负面影响。因此,推动彼此贸易的平衡发展,有利于化解贸易开放的障碍。
共建合作区承载项目落地
在平行会议上,钟山表示,中国将同30多个国家签署经贸合作协议,与沿线国家合作实施100个贸易投资促进项目。
白明认为,这些项目仍以基础设施项目为主,在这类项目上很难界定贸易和投资的区别。尤其是大型成套设备,既有贸易又有承包,又要投资,在一些产能合作项目上也是这样的特征。
目前,在“一带一路”沿线推进的项目,很多此前已有合作的基础,按照商业运行规律也会落地,而今后在“一带一路”沿线推进合作,可能更多地从增量角度考虑推动一些项目的新设。
“‘一带一路’对沿线合作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一些既有项目推进速度更快,规模更大,合作的水平更高;另一方面,此前做不了的事情,在这一倡议推动下具有了落地的可能,这种新增项目是‘一带一路’带来的增量合作。”白明说。
2014年至2016年,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500亿美元;在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3049亿美元。同时,中国也进一步放宽外资准入领域,营造高标准的国际营商环境,吸引沿线国家来华投资。商务部预测,未来5年,中国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将达到1500亿美元。
张宇燕表示,贸易投资等各类项目的落地将直接带动沿线国家经济增长和就业,沿线区域的互联互通和贸易便利化得到进一步提升。
经贸合作园区是这些项目落地的重要平台和承载体。钟山表示,中方愿与沿线国家共同创新合作模式,共建经贸产业合作区,发展符合当地产业升级需求的产业集群,打造一批规模效益较好、辐射作用明显、就业带动力强的合作区。
在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方面,中国企业先后在20个沿线国家建设了56个境外经贸合作区,目前累计投资超过185亿美元,为东道国创造了超过11亿美元的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
在白明看来,建设经贸合作区是投资项目顺利推进的有效方式,可以避免很多问题。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有一些企业会把项目承包下来,在相应地块上做一些“七通一平”等基础设施项目,其他企业只要来入驻即可。这些园区可以帮忙与当地政府对接,沟通政策、法律等问题,在园区中也可以形成相互配套的上下游产业链联系。
张宇燕表示,通过帮助部分“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建设基础设施、设立合资企业及经贸区等方式,可以使这些国家更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增强其自身的贸易“造血”能力,使其在未来发展中减少或消除贸易赤字,降低“一带一路”沿线的贸易成本,更好地实现沿线国家间的贸易畅通。
与沿线国家商建自贸区
在本次高峰论坛上,中国与格鲁吉亚正式签署了自贸协定,格对中国96.5%的产品立即实施零关税,覆盖格自中国进口总额的99.6%;中国对格93.9%的产品分期实施零关税,覆盖中国自格进口总额的93.8%。这是中国在欧亚地区达成的第一个自贸协定。
钟山在平行会议上表示,在“一带一路”,中方愿秉持开放透明原则,与有意愿的国家和地区共同商讨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RCEP谈判;推动与相关国家自贸区升级谈判,增加环境保护、电子商务等新议题,提升自贸区建设水平。
中国正在致力于编织一张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完善沿线的自贸区布局是推动“一带一路”的重要抓手。
在5月10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表示,根据商务部内部的计划,中国将与2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进自贸区建设。
其中包括开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国-海合会、中国-马尔代夫、中国-斯里兰卡和中国与以色列的自贸区谈判,与尼泊尔、孟加拉、摩尔多瓦等国家开展自贸协定的联合可行性研究。此外,中国还将与巴基斯坦、新加坡开展进一步的自贸协定升级谈判。
截至目前,中国已经与2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并实施了自贸协定,其中涉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有12个,包括中国和东盟、巴基斯坦、新加坡等国的自贸协定。
白明表示,目前“一带一路”沿线的自贸区布局主要覆盖在东南亚等沿海领域。其中,中国与东南亚各国都建立了自贸关系,在亚太地区中国也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建立了自贸区。相对于“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自贸区相对少一些,而后者正是中国谈判的重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商务部一位官员处获悉,目前中国正在积极推动8个自贸区的谈判,涉及海合会、挪威等国家和地区。完成谈判后,中国的自由贸易伙伴将从现在的22个跃升为35个,涵盖中国对外贸易的50%。
这位官员表示,除格鲁吉亚外,中国与摩尔多瓦已结束了自贸谈判联合的可行性研究,将适时启动正式谈判。中方还与欧亚经济联盟商定,将建立自贸区为长远发展目标,今年4月底已经开展了第三轮经贸合作协议的谈判。
商务部研究院欧洲研究部主任刘华芹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其曾就中哈、中吉自由贸易区,中哈霍尔果斯边境自由贸易区,上合组织自由贸易区等进行过多项可行性研究。由于欧亚经济联盟是一个既有的高于自贸区的经济一体化安排,与后者对接开展经贸合作协议谈判是一个务实的安排。
此外,在亚太自贸协定项下,中国与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和老挝四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结束了第四轮关税减让谈判,目前正在抓紧准备实施。
备受关注的RCEP也在5月12日结束了第18轮谈判。白明表示,这一自贸区的谈判难点在于,开放度较低的印度难以与开放度比较高的日本、澳大利亚达成共识。而中方的态度是,在充分尊重东盟核心地位的基础上,与各方一道共同推进谈判尽早结束。
张宇燕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FTA(自贸区)谈判取得很大进展,尽管有些谈判在短期内尚未取得直接成效,比如RCEP谈判尚未最终落槌,但谈判进程本身就是对贸易便利化的极大促进。
他表示,当前FTA谈判仍在进行与扩容之中,随着中国自贸区朋友圈的不断扩大,会进一步促进一带一路沿线的贸易便利化水平。
(编辑:李博,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xiaxt@21jingji.com,libo@21jingji.com)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