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血液净化产业内血液灌流器械龙头,健帆生物过于单一的产品结构使其跨出了多元化的第一步。
日前,健帆生物发布公告称,将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冈产业园管委会就血液净化产品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展开合作。根据规划,该血液净化项目固定投资约5亿元,分两期投入和建设。
“健帆生物此前一直专注于血液灌流医疗器械,考虑到血液透析与血液灌流结合正成为治疗尿毒症等病的主要治疗方式,此次布局血液透析净化也是顺势而为。”一中央药企政府事务代表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健帆生物过于单一的产品结构促使其寻找新的增长模式。
产品结构单一
过去几年里,伴随着血液净化市场的高速发展,健帆生物也经历了高成长期。
健帆生物于2016年8月2日在深交所挂牌上市,主要从事血液灌流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自主研发一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一次性使用血浆胆红素吸附器、DNA免疫吸附柱及血液净化设备等产品,公司2011年-2015年的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为27.10%,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27.54%。
“主营产品一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市场占有率较高,且高达90%的毛利率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健帆生物因此发展迅速。”一熟悉健帆生物的行业研究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但其盈利能力过分依赖该产品也阻碍了业绩进一步增长。
血液灌流器一般采用活性炭和树脂作为吸附材料,由于活性炭的孔径基本不可调节、分布不一,因孔径较小只能吸附中小分子毒素,吸附作用与血液透析、血液滤过有明显重叠,因此活性炭灌流器的使用领域及效果受到局限。“而健帆生物的核心技术就在于,其血液灌流器采用中性大孔树脂作为吸附材料,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和生物相容性,保证了血液灌流器能简单、安全地进行全血灌流,同时降低了治疗费用。”上述人士进一步解释。
健帆生物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目前一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产品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较高,2013年至2015年分别占总营收比例的94.63%、94.52%和 95.11%,且未来较长时间内,公司的主要收入与利润来源仍将为一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
但这种相对单一的产品结构也使得健帆生物后期增长乏力。根据公司2016年年报,其营业收入5.45亿元,同比增长6.83%;净利润为2.02亿元,同比增长0.84%。较之过去近三成的复合增长率有明显回落。
“实际治疗中,以半透膜为核心的血液透析治疗仍旧是主流,只有在病情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即血胆红素高、持续性血透时会辅助用血液灌流器。”武汉一三甲医院血液透析室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也限制了血液灌流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布局血液透析
目前,血液净化的基础治疗方式包括,血液透析、血液灌流或血液吸附、血液滤过、血浆置换、免疫吸附等,以及由以上多种技术的联合应用。“根据临床实际情况,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尿毒症毒素的清除率也不同。”上述医院临床人士告诉记者,作为组合型人工肾的主要手段‘血液透析+血液灌流’已经成为清除尿毒症毒素的主要治疗方式。
终末期肾病(ESRD)对透析治疗的刚需,使得血液净化行业盈利能力高且稳定。得益于我国人口结构逐渐老年化,该产业规模近年来从数千万元迅速发展至目前10亿元左右,年复合增长率达40%。而随着相关医疗器械纳入医保范围、报销比例扩大,市场需求将得到进一步提升,预计未来市场需求可达百亿级别。
此种背景下,健帆生物为分摊产品结构单一所导致的风险,便将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更为主流的血液透析治疗上来。
“目前格局下,健帆生物的核心技术中性大孔树脂的合成方法,不足以支撑其进一步提高利润。何况与血液透析市场份额相比,血液灌流市场十分有限,因此其转而布局血液透析产业链也合情合理。”上述政府事务代表认为,从医疗器械及耗材的盈利上来说,渠道比技术更重要。
健帆生物此次投资的5亿元将分两期工程进行:一期主要生产、研发血液透析类产品,投资约3亿元;二期计划在一期项目投产后三年内启动,主要生产、研发血液净化类产品、保健品及营养食品,投资约2亿元,全部建成达产后,预计年销售产值约15亿元。
与此同时,国家政策也逐渐放开独立第三方血透中心的市场化运营。2016年12月22日,国家卫计委发布《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血液透析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将血液透析中心归属为单独设置的医疗机构,同时鼓励血液透析中心向连锁化、集团化发展,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与服务模式,也对拟开办集团化、连锁化血液透析中心的申请主体优先设置审批。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公告还透露了健帆生物落子武汉的战略意图。“该项目能扩大产能,有利于利用武汉中部枢纽、长江水运、武汉空港、京九铁路等,辐射中部地区,符合布局全国血液净化健康产业的发展战略。”
“这可能是健帆生物借助上市公司平台谋求转型的信号。” 上述政府事务代表补充。
(编辑:陆宇,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lushan@21jingji.com,luyu@21jingji.com)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