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肯尼亚使馆经济商务参赞郭策:中国在肯尼亚:从工程承包到投资、人力资源与绿色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 赵忆宁 内罗毕报道
2017-05-26 07:00

“中国工业化成功发展的经验,包括政府规划推动、制定实施优惠政策、改善基础设施和政府服务、大力推进技术创新、设立经济特区和工业园区等,是可以让非洲国家借鉴的。中国愿意与肯尼亚分享其在工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专业技术,帮助肯尼亚加快实现工业化进程。”

参赞.jpg

(中国驻肯尼亚使馆经济商务参赞郭策)

没有见到参赞郭策前,是从中国驻肯尼亚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的网站上了解他的行踪,只要是中资企业的项目,他几乎都去过。认识他之后,是从他的微信朋友圈了解他的行踪,进而关注中资企业在肯尼亚项目的进展。2017年5月14日他发了九张建设中的拉穆港项目的图片,这是肯尼亚正在建设的巨型港口,也是肯尼亚继北部走廊建设后的拉穆走廊开端。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标首期三个泊位的合同。

我结束对肯尼亚的采访后,一直十分关注他的微信。

有一天,他在微信中晒出一个大男人温情地抱着小猎豹的图片,这是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领养的内罗毕国家公园动物孤儿院的一只小猎豹,取名娇娇。娇娇生于索马里与肯尼亚接壤的Garissa郡,在被盗猎者贩卖途中获解救,当时仅有1个半月大。他在微信上写道:“仪式上,小娇娇见到三十余双眼睛的注视身体在发抖。想想三十余月后再次相见时,若无笼子,发抖的肯定不是她。祝娇娇健康成长!愿她有重返东非大草原的那一天!”

看着郭策的这张照片,翻出采访他时的笔记,那些画着红线的疑问被重新思考:“肯尼亚需要的是对大自然的尊重和节制性的工业化过程”,肯尼亚的“工业化发展通常应限定在特定区域中,比如工业区、产业园等”。

中国驻肯尼亚大使和参赞的确与众不同:在与大使刘显法见面的两个小时中,大半的时间他在谈历史、文化自信以传播,甚至还有非洲哲学;而参赞郭策会经常把话题引入到环境保护和野生动物上。

除了关注环境、野生动物,郭策更加关注对非洲人力资源的培训。在访谈中,他给出翔实的数据以及调查问卷的结果,介绍了中国近些年是如何加大对非洲国家人力资源的投入。这些数据几乎是首次披露。

郭策出生于1970年。曾经工作于外经贸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担任过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学院副院长等职。2015年,他开始担任驻肯尼亚使馆经济商务参赞。

“对自然的尊重与节制性的工业化过程”

《21世纪》: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约翰内斯堡峰会上强调要支持非洲国家推进工业化发展,中国在工业化或者工业制造领域与肯尼亚的合作状况是怎样的?

郭策:根据国际机构的统计数据,近些年肯尼亚的工业制造产品的种类逐年下降,制造业只占GDP的9%,基础设施占14%,农业占了29%,服务业占到48%。为什么肯尼亚的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比重相对高?这是因为,经过40多年的发展,肯尼亚有了以观赏野生动物闻名世界的旅游业。我们当然愿意支持非洲国家发展工业,但是发展的路线选择要符合当地社会与工业化的基础,乃至与其文化、政府管理体制相符合。依照非洲国家目前的整体状况,从传统农业社会到工业成为经济主体应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帮助非洲实现工业化是一个目标与愿景,实施的过程中需要逐步地推进。

《21世纪》: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里,肯尼亚是否有可能率先实现工业化?

郭策: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工业增加值占 GDP比重为24.5%,而制造业增加值年增长率只有0.84%。排在前五位的是埃塞俄比亚、刚果(金)、乌干达、科特迪瓦与刚果(布),增长率分别为15.8%、13.7%、11.6%、10.4%和10.3%。肯尼亚排位第15,增长率只有3.5%。但这并不是说肯尼亚没有可能率先实现工业化,原因首先在于它的年轻人口以及较高的识字率水平,其成人识字率达到82%,高于60.8%的平均水平。这些都是实现初期工业化的初始条件。最关键的一条是,肯尼亚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内生性的,而不是依靠石油和天然气带动的,所以不会随着大宗商品价格的起伏而出现经济的大起大落。这些年来,肯尼亚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5%-6%之间,是相对稳定的高增长国家。

《21世纪》:印象最深的是赤道几内亚,发现石油后经济增长率在1997年达到最高峰,出现149.9%的极高增长率,从2013年以后一直是负增长,到2015年经济增长率下降到-8.2%。

郭策:根据麦肯锡《狮子在奔跑II:实现非洲经济的潜力》(Lions on the move II: Realizing the potential of Africa’s economies)报告分析,撒哈拉以南54个国家自2010年以来整体经济增长率放缓,主要是缘于石油出口国,包括尼日利亚、安哥拉等10多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从2000年-2010年的7.3%下降到2010年-2015年的4.0%;另外,受政局动荡影响的北非国家,比如埃及、利比亚、突尼斯等,2000–2010年经济增长率为4.8%,而2010–2015年增长率为0。支撑非洲经济增长的贡献者恰恰是没有石油资源、没有政局动荡影响的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与乌干达等十多个国家,这些拥有内生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国家,平均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4%左右,肯尼亚自2010年以来平均年经济增长率为5.95%。

《21世纪》:远高于世界2.8%的平均增长水平。

郭策:肯尼亚政府在2015年公布了未来十年工业化发展规划,包括五项具体发展战略,即在农业加工、纺织、石油化工等诸多领域设立旗舰投资项目,加快工业化进程。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提出中非“十大合作计划”,中国分别确立了对非产能合作的火车头国家、先行先试示范国家以及重点合作对象国家。中国将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和刚果(布)等国家列为中非产能合作先行先试示范国家,这4个国家中的3个属于东非国家。作为东非两大经济引擎,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东非乃至整个非洲都是名列前茅的,而肯尼亚也成为崛起的非洲大陆上一个难以忽视的新增长点。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工业化成功发展的经验,包括政府规划推动、制定实施优惠政策、改善基础设施和政府服务、大力推进技术创新、设立经济特区和工业园区等,是可以让非洲国家借鉴的。中国愿意与肯尼亚分享其在工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专业技术,帮助肯尼亚加快实现工业化进程。

《21世纪》:你认为肯尼亚工业化发展选择路径是什么呢?

郭策:我认为至少在肯尼亚,发展工业的路径选择必须极为慎重,不能像我们国内某些地区那样遍地开花式地推进工业化。非洲大陆是世界现存野生动物最多的大陆,正是因为这里有最原始的生态环境和物种的多样性,我们有责任在非洲大陆协调处理好人类活动与发展以及保护动物之间的关系,不能让众多野生动物如同在其他大洲一样消失。以往,非洲大陆影响野生动物生存和多样性的是人类活动,特别是农业活动,我们不应该再加上无节制的工业化。也就是说,非洲的发展要对环境保护有充分的考虑。但我们也不能走到另一个极端,就是为了保护而不发展。当蒙内铁路穿过东西察沃国家公园的时候,某国《国家地理》杂志写道,中国人在世界最大的保护区里面修了一道长城,阻碍了动物的迁徙。殊不知,铁路的路基平均高5米,也就是他们讲的“长城”。如此高,正是因为蒙内铁路在设计时就充分考虑了这一点:修建很多涵洞和高架桥乃至特大桥,让包括长颈鹿和大象在内的高大动物可以通过,方便动物的迁徙。这样,路基起到了引桥的功能,致使路基增高。现在已经发现斑马和长颈鹿开始熟悉并使用这些通道,它们在东西察沃之间的移动并未因铁路的建设而面临很大的阻碍。这就是发展与环保相互协调的一个典范。当然,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果想在这里大炼钢铁则是不现实的。曾有企业考察发现察沃国家公园附近的山区有铁矿,先不讲铁矿石的品质,目前谁都不可能接受高炉前面是斑马、狮子和长颈鹿相互衬托的场景。世界上并不是每个试图搞工业的地方都需要达到中国那样的制造业水平。工业化无疑是非洲解决发展问题的重要手段,中国的相关企业也已经开始逐步投资其制造业,有些西方学者甚至预言下一个世界制造业中心可能就在非洲。在描绘这些积极的非洲工业化愿景的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经济发展模式是多样化的,它应该是尽量与所在地域和谐发展的产物。所以我认为,在肯尼亚推进工业化,首先是对大自然的尊重和节制性的工业化过程,应尽量限定在特定区域中,比如工业区、产业园等,要对环境保护有充分的考虑并采取有效的措施。

《21世纪》:你的意思是非洲不要搞自己的重工业了吗?

郭策:我个人认为,至少目前不应在肯尼亚发展炼钢业以及可能产生高污染的重工业。我们目前已经认识到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现在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推而广之,非洲如果要发展工业,这五大发展理念也应得到遵循。因此,我认为在肯尼亚搞工业化,应充分考虑其实际情况和环境承载力。在现阶段,最好是大力发展与农业关联性强的加工业,促进其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以及诸如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如果有些企业一定要在钢铁业投资,在解决了稳定的电力和水的供应后,在充分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后,可以考虑在适合的地区建立轧钢厂。

中国在非洲:从资源到人力资源

《21世纪》:你虽然是经济商务参赞,但是充满人文情怀。

郭策:促进当前的合作,我们应该回顾历史。肯尼亚有中肯交往的历史记忆,很多肯尼亚人都知道郑和来过。据《郑和航海图》等史料记载,郑和船队最远到达的地方应该就是现在的马林迪和蒙巴萨,比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首次航抵东非早80多年。马林迪和蒙巴萨不仅流传着郑和的故事,更有考古出土的大量中国古瓷和钱币,肯尼亚也因此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21世纪》:谈到人的培养,近些年来商务部一直致力于加大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非洲国家人力资源培训的力度。

郭策: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们就已经开始对非洲国家进行人力资源的培训,那时主要集中在中国援建非洲的能源项目和制造业技能培训领域。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时,中国承诺在三年之内分别为非洲培训1.5万、2万和3万名各类人才,目前已经全部兑现。中国在2015年约堡峰会上再次承诺,未来三年将以工业化为重点,在涉及非洲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各相关领域,为非洲提供4万个来华培训和研修的名额,并加大对非洲青年和妇女的培训力度,帮助非洲拥有更多技术和管理人员。

肯尼亚最大的潜力就在于人力资源,“提升本国的人口素质”的目标也已经写入肯尼亚《2030愿景》发展蓝皮书中。中肯双方一致认为,要把核心公务员的能力建设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同时发展肯尼亚政府重点关注的专业领域能力。

《21世纪》:有没有关于非洲与肯尼亚人力资源培训的详细数据?

郭策:从全球范围讲,据商务部的统计,2014年举办了893个援外培训班,培训了16797名学员;2015年培训班达到1153个,学员29486名;2016年计划了1200多期培训班,学员应超过3万名;2017年预计培训学员超过4万名。其中非洲学员每年约占培训学员总数的60%至70%。近年来,通过“中国技术合作援助项目”(TCAP),在肯尼亚急需发展的领域,比如教育、农业、贸易、能源、电信、公共政策、安全和外交等十大领域,中国政府提供的技术援助帮助肯尼亚公务员有效提升了履职所需的知识、技术和能力。自2016年以来,累计有四百多名肯尼亚学员收到了中国培训项目的录取通知。

《21世纪》:中国在肯尼亚大约有多少涉及到人力资源培训的项目?

郭策:中国在肯尼亚人力资源培训的项目很多,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首先是中国-肯尼亚教育奖学金,这个项目于1988年启动,主要由教育部执行。其次是2000年启动的中国与发展中国家间技术合作项目,中国方面由商务部负责执行,肯尼亚则由肯尼亚公共服务、青年和性别事务部负责协调组织,项目提供2周到3个月的短期培训,既有多边也有双边,还有应肯尼亚方面的要求而专门为其量身定制的研修班。在过去五年里,中国支持了超过1200名(不包括2015/2016年参加的学员)肯尼亚公务员前往中国参加各类研修班和短期课程。仅2016年为了贯彻约堡峰会“十大合作计划”,中国加大了对肯尼亚人力资源开发的支持力度,在2016年1月到6月间,中国录取了四百多名肯尼亚公务员。

《21世纪》:为肯尼亚量身定制的课程都涉及到哪些领域?

郭策:内容太多了。比如有“经济发展部级研讨班”,当时有30余名肯尼亚部长、副部长和其他官员参加,这是一个最高级别的培训班;“肯尼亚旅游业发展和管理研讨班”,这是在海南海口举办的,有20名肯尼亚公务员参加。截至2016年,为肯尼亚在中国举办了20多个能力培训项目。除此之外,商务部还设立了硕士和博士奖学金项目,这个项目是从2015年开始建立的,主要面向中青年人才,支持他们在中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设有2-3年的硕士支持计划和3-4年的博士支持计划。2015年有26人获得商务部奖学金,2016年有29人获得商务部奖学金。第三个层面就是中资企业的培训,比如蒙内铁路全线各标段选择优秀的当地雇员到西南交大进行技术培训,他们还在肯尼亚招聘优秀的当地技术人员到铁路技术培训学校进行铁路运营技术方面的培训,在内罗毕的学习由西南交大老师执教。

《21世纪》:你们是否收集了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

郭策:肯尼亚政府学院(KSG)在2016年曾对75名参加过中国培训项目的学员发送了调查问卷,回复问卷者参加的主要课程涵盖金融投资和项目管理;铁路投资、融资、管理和运作;林业法和林业治理以及面向非洲教师的经贸课程等,大多数回复者都表示,中国举办的研讨班、培训活动的课程质量和授课水平都非常高,有90%的回复者对中国政府赞助的培训活动表示满意,认为讲师专业水平高、培训方法有效,满足了学员对课程的期待,这些培训课程帮助公务员有效地提升了技术和知识,并掌握了高效、有效履职所需的新能力。

《21世纪》:中国有五年规划的制定,肯尼亚也有国家发展规划。他们有这个方面的需求吗?

郭策:肯尼亚的高级官员到中国访问,对参观的苏州工业园,或者贵州的生态园印象深刻。从去年开始,肯尼亚政府开始和中国交流探讨如何制定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他们关注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国家应该怎样制定规划,怎么整合资源办大事,特别关心国家规划的目标怎样做才能形成社会共识,或者说怎样让老百姓理解这个发展目标,并愿意投身这个发展目标。制定国家五年发展规划是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成功的秘诀之一,我们会毫无保留地与非洲国家分享治国经验。所以加强交流和加大力度培养人才非常重要。总体来看,2014年肯尼亚政府官员到中国参加商务部主办的各种培训有740位,2016年大约是600多位。我们希望未来除了有经济特区培训班、产业园、工业园培训班之外,也可以举办国家发展规划培训班。

建设蒙巴萨经济特区将为中肯产能合作提供平台

《21世纪》:这个逻辑关系清晰,之前我会认为搞产业园、工业园区甚至经济特区仅仅是企业深化投资的行为。

郭策:非洲国家有发展的愿望,但是普遍缺少建设基础设施的资金。很多国家通过向国际开发组织和其他国家贷款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以油气等资源性产品出口为主要收入的国家,在世界大宗商品价格下降时,能否按时足额偿还债务就成为问题。目前很多非洲国家已经达到、接近或者超过债务警戒线,中非未来如何深化合作呢?是否能继续走以融资借贷来建设发展之路,值得思索。非洲国家的政府愿意依靠借贷建设基础设施,这样相对简单而且快捷,有轻车熟路的感觉。但是,仅借贷而无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那么这种发展路径将不可持续。因此,肯尼亚政府希望中国在这里投资,帮助其发展制造业,解决就业,创造税收,而不增加其政府债务。正是出于这些考虑,肯尼亚政府开始与中资企业商谈位于蒙巴萨南岸的经济特区的建设事宜。蒙巴萨经济特区规划占地3000英亩(12平方公里),兼具港口装卸、保税物流、转口贸易、金融服务等多种功能。中资企业初步测算初始投资约15亿美元。我们虽然号召在肯尼亚的中资企业要由承包商向投资商转变,但真要开始投资时,的确要细细思量,因为企业要投入的是真金白银,风险程度远大于一般的承包工程。在蒙巴萨建该经济特区,考虑到东部非洲第一大港的位置,考虑到蒙内铁路即将建成后对东非的辐射范围,一旦建成并由中资进驻,无疑有极大的可能性成为沿蒙内铁路经济走廊的龙头,成为中肯产能合作的平台,为中国的制造业扬帆非洲创造机遇。因此,对于蒙巴萨经济特区的投资,虽然是企业行为,但为中肯制造业的合作,实现肯尼亚工业化的愿景起到重要作用。对于这样的投资,我希望中资在充分论证之后审慎决策,并充分考虑到经营园区的专业匹配性;与此同时,我们对非的相关发展基金,也应有所作为,助力中资“走出去”,助力中资实现投资转型,助力中资促进肯尼亚工业的发展。这个属于我前面所提到的在特定区域内。对于肯尼亚政府负责外围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的金融机构,我们的官方出口信贷,应该给予支持。

《21世纪》:据说蒙巴萨这一经济特区的开发历时数年,但尚无最终结果?

郭策:2015年9月中国交建和肯尼亚工业化部初步签署了蒙巴萨Dongo Kundu(南岸)经济特区开发商务合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签署正式的合同。如果谈历史的话,早期日本曾经为肯尼亚政府做过蒙巴萨南岸的规划,大体就是目前规划的经济特区的位置。据说,日本政府希望将日本制造的车辆出口到非洲,规划设计的是一个依托蒙巴萨港、以汽车贸易为主的物流中心。中国方面的规划远远超越一个物流中心,而是一个经济特区的框架,不但有港口、物流还有工业园区。其架构是基于中非产能未来合作发展平台的建立,我们希望在经济特区能生产出肯尼亚制造的制成品,出口到欧洲、美国、非洲以至于出口到中国。这个一揽子的解决方案获得了肯尼亚政府的认可,所以才有双方签署的MOU和小签的商务合同。当然,经济特区的推进并不是一帆风顺,有的国家希望也加入进来,并表示提供相应的融资支持。目前谈判还在继续,我相信,中方真心与肯尼亚合作在此发展制造业的愿望,最终会取得双方满意的结果。

《21世纪》:肯尼亚之前有米轨铁路,一个世纪过去了,中国在这里为肯尼亚建设标准轨铁路。你能谈谈这对肯尼亚意味着什么?

郭策:肯尼亚米轨铁路的修建始于1896年,在1901年修到了维多利亚湖边的基苏木,从而使得当时的英国殖民者控制了大湖地区。而一个世纪以后,肯尼亚政府决定修建标准轨铁路,它是肯尼亚独立以来最大的工程,被称为“世纪工程”。全长480公里的蒙内铁路,全部由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38亿美元的融资,中国路桥公司承建,并且采用中国的标准、技术和管理,使得东非铁路网从一开始就注入了中国基因。它的建设者是3000余名中国建设团队与30000余名本地员工,它是肯尼亚人即将拥有并且自己参与建设的铁路,肯尼亚的普通老百姓和媒体每每谈起都为之自豪。它作为东非铁路网的开局之作,将见证中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的早期成果,也将见证肯尼亚经济在该铁路的带动下腾飞,进而实现国家富强。当今以蒙内铁路为开端的东非铁路,以及将来在此基础上可能延伸为横跨非洲大陆连接印度洋与大西洋的“两洋铁路”,可能成为非洲大陆经济起飞的“跑道”。

《21世纪》:修建东非铁路,让非洲国家以铁路相连是非洲人的“国家梦想”。为什么在当今世界只有中国才能帮助非洲国家实现这个梦想?

郭策: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概括为“四有”:一是有能力,中国经过近几十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拥有世界上高速铁路最多里程、高速公路最多里程、桥梁和隧道最多里程,因此中国公司在基础设施设计、建设与施工方面的能力是世界领先的,我们有能力完成;二是有财力,中国目前的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所提供的发展合作融资金额已经远远超过其他世界上知名的同类机构,中国还倡导组建了亚投行,成立了中非发展基金和中非产能合作基金等,因此,中国有财力为投资巨大的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融资;三是有人力,中国目前不但有很多出色的工程师,尤其是还拥有在一线可以带领本地员工一起工作的技术工人,在肯尼亚由中资承建的基础设施项目上,通常一个中国员工带领十个本地员工,这保证了工程的质量、进度,也有利于实现本地化和对本地员工的技术转移;四是有心力,就是中国企业基于当前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愿意走出去,愿意到海外,愿意到非洲从事建设,并且有优质的施工能力和良好的组织能力,加上与当地政府与员工的亲和力,我这里统称为“心力”,逐步实现了在非洲的发展。

(编辑:赵海建)

X

分享成功